說了是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但卻因為台糖台電產權問題而沒機會好好管理又以土地污染為由來面對大眾詢問的十三層遺址(是要吃土嗎?)打個燈拍照IG都好~偏偏要關起來?! 來源:https://www.keepon.com.tw/thread-eebfad56-4a9c-e711-80d8-901b0e54a4e6.html?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從觀光到旅遊,台灣請認清自己不是亞洲之心,而是亞洲邊陲

Yang Jen Chieh
Trinalysis 三帖 - 數位觀點
10 min readDec 24, 2017

--

當日本安倍首相宣布旅遊作為重要經濟產業,目標 2030 年之前,訪日旅客達 6000 萬、消費額翻番達 15 兆,並於大選時將地方創生設定為四大國策;同時,配合東京奧運以及增加訪日旅客的政策,日本通過民泊法讓民宿、日租、集合住宅等各式空間得以合法租用。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荷蘭阿姆斯特丹因應外來旅客增加,調高原本為 5 % 的旅遊稅至 6 %,預計增加新台幣 50 億的收入。而相較日本、荷蘭等旅遊大國,台灣仍然停留在「觀光」層次,並且嘗試透過補助補貼來面對陸客不來的窘境。台灣現在需要的並非短期短視的觀光選票策略,而是能夠放眼世界的長期旅遊發展計畫,重新省思台灣對旅遊的價值與看法,並且清點台灣的資源與特色,好好賺一賺外國人的錢。

本文為《Trio 三帖數位觀點 — 旅遊創新產業》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其他篇系列文章連結見文末。

圖片來源:觀光局

台灣尚未成功,旅遊仍須努力

訪台的旅客人數在總量上,的確因為陸客不來受到影響,但十年來的努力的確讓來台旅遊人數持續上升,但在數據成長的背後,我們更該探討的不是來台人數這類如同粉絲團點讚一樣的假指標,而是應該探討來台的天數、拜訪的城市、深度,甚至消費的內容與目的等等,同時,回訪率也是重點中的重點,就如同台灣人愛 "回" 日本玩一樣,我們關注的究竟是來一次就好的膚淺內容,還是想讓人一來再來的深度體驗與生活場景。

觀光?旅遊?台灣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大家對觀光客的印象如何?假如家門口與附近的商店街充斥著觀光客,你又會如何面對著樣的現象?只要曾經在假日走訪九份、士林等等觀光景點,相信沒有人喜歡摩肩擦踵的擁擠感,也無怪乎秘境與私房景點如此盛行,我們企盼的不是觀光客,不是人數多,不是膚淺的觀看,而是深度的感受、體驗,以及對於在地生活與文化的理解。將上述的觀光客換成旅人,畫面的想像是否有些改變呢?我們必須針對旅人所企盼的體驗投入時間與專業,由地方的風土人情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體驗內容,不是千變一律的老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夜市,而是結合每個在地體驗與歷史人文的導覽、體驗、課程、生活場景與故事。

圖片來源:觀光局

關鍵不是歐美旅客,而是在亞洲工作的旅外人士

台灣觀光局打的標語是「The Heart of Asia」,亞洲之心,聽來不錯,但在完全不認識台灣的歐美人看來,過於隱晦又聽不出山海美景的生態特色以及歷經殖民與近代化的人文背景,但無奈觀光局也不好說破台灣的一些事實,譬如台灣作為日韓中港等大品牌之後的二軍,又有泰國曼谷、馬來西亞緊追在後,新加坡還能串聯東南亞各國,實在不好說自己最適合的定位可能是「第二次到訪亞洲的最佳去處 Second Best, Second Times in Asia !」,又或是「亞洲的目錄 The Index of Asia !」,甚至「亞洲的邊陲」這樣的真話。台灣有著全世界獨有的海底溫泉、單位面積內最多高山之島、東西海岸大不同的最大洋與最大大陸交界以及千年文化百年歷史以及近代殖民特色,但可惜製造業出發的台灣還沒有發展軟實力與內容產業的習慣與覺悟,也沒有有效清點自己的價值主張 Value Proposition,更別說我們不清楚要行銷的對象是誰。

有朋友提到台灣比例怪怪的,但這不就是台灣人心中以為的台灣嗎?! (無誤) 認清我們是亞洲邊陲,而不是亞洲之心吧~ 圖片來源:DTTA 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 資料: https://www.flight-durations.com/Indonesia-to-Taipei

歐美人的消費雖然高,但距離台灣實在太遠,我們很難想像飛了20小時之後只去個熱帶小島走走,更別說在對這小島理解很淺的情形下;反之我們該瞄準的是已經在亞洲的歐美人,不僅因為鄰近,更因為亞洲歐美旅外人士高收入以及見識國家多的特性,更能有效分辨出台灣的特色並且可能接受台灣的飲食與生活文化。台灣才能有效利用亞洲最友善華語國家的特性,並且同時訴求擁有自然、人文等各式資源以及完善的網路連結設施的故事,更別說吃東西也是周遭先進國家中最便宜的。

台灣從來不是歐美人士的 Tier 1 選擇,倒不如利用目前的東方小島神祕面紗,鼓勵歐美學子來台壯遊,不僅可培養未來的來台人潮以及文化影響,更能有效透過壯遊的特性,讓歐美人看到台灣的山海之美並且忽略交通的不便,為未來的旅遊市場打好基礎。

台灣旅遊法規議題

交通就不提了,前瞻計畫的人人有捷運,家家有出口的政策的確能解決一些問題,但還需要時間解決中央與地方之爭以及各式建設可能涉及的外包與環境問題,遠水救不了近火,而前瞻計畫的交通建設之外,既有的公眾與環保交通工具優化也非常重要。當然,交通已經是台灣旅遊的老問題,除了交通外,我們的旅宿、體驗、導覽也都面對著各式法規議題。

靑年旅舍:吸引歐美與東南亞學子的有效作法,卻面臨目前旅館法規無分級的一視同仁無差別待遇,在各類的特色建築以及不同的公共量體中面臨一樣的消防建管要求也因而面臨一樣的資本挑戰,設立門檻高又沒有市場助力。

民宿:好不容易中央把球踢給地方,讓地方政府可以設立特色人文街區來開放市區民宿,只是還沒人動得了消防建管法規,也沒法讓真正的老屋、特色屋如歐美的樹屋、冰屋成為選項。再者,民宿通常肩負交通、小旅行的安排責任,目前法規也為針對此事實處理,同時也沒有正式的產業化,未能有效區別微型、中型、大型民宿的差異以納保、納稅、納管。

旅館特色化:旅館與民宿間的特色轉換以及旅館提供的附加體驗、旅館與周遭景點的關係、旅館空間的再利用與想像都面臨挑戰,既有的旅館服務單純販賣房間已非顯學,如何結合社群、社區以及各式藝術與科技場域的可能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露營:露營地與露營體驗的差異區分不明,市區露營體驗與山野露營地的納保納稅納管與產業化資源支援不明。

導遊與在地小旅行:除了中央下放地方舉辦考試外,更應考慮認證制以及地方特色訓練制來面對部落旅遊以及小旅行的增加。又或是單純放寬考試難度,讓早已徒具形式的考試真的成為形式,讓實質內容與市場來真正主宰導遊的訓練與樣貌。

旅行社與旅創:政府可考慮輔助旅行社有效接洽地方團隊,讓更多元的旅行產品面對多元旅客;因應陸客不來後的中長期台灣旅遊市場環境。不僅有機會解決在地團隊的適法性議題,更讓地方創生的內容,有機會成為旅行社的產品與彈藥;輔導旅行社擴大產品線,對接在地產品,更面向國際旅客,提昇單量,更提昇單價。政府也能考慮配合天使基金投資做法,由政府跟旅行社業者聯合投資新創立的夥伴,降低業者投資風險,而這一切的一切也都可以在實驗沙盒的法規調適精神下進行。

地方創生:地方創生目前仍是多頭馬車、政策口號,而沒有專責專款的專法管理,地方創生專法要學日本就不要只學皮毛,應該學到精髓,立專法,好好打一場文化長期戰。

觀光不是旅遊本身,而是旅遊的選項之一

觀光僅是旅遊的選項而非旅遊的全部。旅遊是載體,承載著在地的風土、文化、生活、場景,可以包含飲食、風景、影視音樂等各式次文化。別怕競爭與開放,旅遊生活傳遞的方式之一,門檻低但是峰值高,易學難精,沒有世代的對立與傳統新創的對立,只有世界賽的競爭。

台灣需要的不是對立,而是想想如何讓政府協助既有旅行業夥伴善用地方創生的資源,以地方創生作為旅行業打世界大賽的子彈;不僅化解傳統與新創的誤解,還讓政府與旅行業前輩有機會投資年輕人,讓累積後的寶貴經驗,跟年輕人對於工具還有新市場的瞭解結合在一起,面對來自於世界的挑戰;並且善用外商,國外平台資源,賺全世界的錢。

面對旅遊產業的變化,或說網路工具、社群媒體、共享平台三層次的影響,台灣必須一起面對世界的挑戰並且趁勢迎來世界各地的旅客,讓旅客增量、多種、待多天;台灣沒有世代之爭,只有內外之急,當世界經濟浪潮持續進攻台灣時,我們不該分船艦新舊大小,而是好好一起找到共識與方法,組織一批完整的台灣產業艦隊,航向世界。

若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歡迎按下「拍手」給我鼓勵並分享給朋友,
或是「Follow」我,讓我們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更多即時觀點在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andy.flying「1-5下」拍手,表示簽到,給我愛的鼓勵
「6-15下」拍手,覺得這篇文章挺有意思
「16-20下」拍手,想看類似主題的文章
「21-50下」拍手,按住不放,挺我到底(手比愛心

也歡迎掃碼支持我買杯咖啡 熬夜產出更多好文章!

本文為《Trio 三帖數位觀點 — 旅遊創新產業》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其他篇系列文章連結見文末。

--

--

Yang Jen Chieh
Trinalysis 三帖 - 數位觀點

勞者多能,與人為善。熱愛學習與理解世界,了解與時間為友的意義,也明白現實的理想主義才能實現。獲選TNL未來大人物及聯合報、TEDx等講者。 https://www.facebook.com/Andy.Fl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