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與零售的下一步 - 風口上的街頭藝人

Lin Hao Xiang
Trinalysis 三帖 - 數位觀點
6 min readOct 1, 2017
抓緊風向才活的下去,尤其是對於日常用品的品牌來說。(圖片來源

隨著網路與各式各樣的服務基礎建設化,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結合直接造成了全球包裹數量在去年有了接近一成的成長率,而電商巨頭如亞瑪遜於今年在線下商店的一連串如Amazon GO技術展示,或是收購Whole Foods全食超市掀起價格戰等,都是網路巨人正在邁下雲端進軍實體世界的跨步。

本文為 《三帖數位觀點 — KPCB 網路女王 2017 網路趨勢報告 — 電子商務系列文第三篇》,另兩篇文章請見文末。

而在各種前仆後繼的嘗試之下,無數新的零售方法、使用者服務也正在崛起,從營造社區參與、鼓勵用戶產生內容、線上資訊與線下服務的組合、減少SKU以客戶回饋作為主要產品快速迭代的基礎、自有品牌+本地採購等…一時間不同品牌的法門百花齊放,隨著整體電子商務的熱潮都有強勁的增長。

來自紐西蘭的Allbird 用超強羊毛鞋在西方攻城掠地

從內容跨向銷售的入口轉型

像是Instagram、Facebook這樣的內容聚合平台,正在不斷的簡化從內容到販售的過程,而這也相對為很多小零售商帶來機會,只要能夠掌握社群平台精準投放的技巧、幾乎等同於可以直接接觸到目標消費族群,透過不斷優化的轉化效益,消費者跟品牌之間互相找到彼此的速度越來越快。

心動到消費的過程正在被精良的 UI/UX 設計所不斷簡化,就是要你買買買

一鍵下單的新戰場

『一鍵購買』聽起來是個老觀念?但是這個想法可是被亞馬遜在1997年註冊為專利(1999生效),並獨占其帶來的好處許久,而這個專利在上個月過期,蓄勢待發的Google、FB等大公司迫不及待的推出新功能,比方說在chrome推出直接購買的plugin,或是希望直接在搜尋頁面可以購買,或是在FB的動態牆可以完成整個購買流程,這些佔據流量入口的巨頭,正在發起一波波挑戰現有使用者習慣的衝擊,以爭食越來越大塊的電商大餅。

蓄勢待發的Google (圖片來源)

在螢幕入口已經被西方大廠壟斷的同時,Amazon 也下了重注在語音助理 Alexa 上面,期望成為下一個世代人機溝通的語音介面,而像中國市場則把行動優先發揮到極致,微信正成為行動載具與整個國家各級資訊的入口介面,也是各大小商號賣東西的新管道。

而當消費者跟品牌都把雙方視為一個可以直接對話的對象時,彷彿卸下層層包裝,回到最直觀的消費者溝通,此時 Chat Bot 作為下一波引領潮流的技術,不論是客戶服務、行銷操作、都可以透過對話機器人來實現,有沒有發現最近在FB上進入粉專時右下角會自動跳出對話視窗,它正試著在教育/鼓勵你建立起直接與專頁對話的習慣。而相關的技術跟應用我們也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較深入的討論

對話式的UI被視為消費者服務的新星

品牌操作:風口上的街頭藝人

最顯著的狀況是:日常用品的品牌正面臨著各大通路的自有商品威脅,由於生活用品是一種定時定量的消耗品,消費者忠誠度也相對較低,提供CP值跟降低決策的認知耗損變成相當重要。比方說亞馬遜的Basic自有品牌正成為該品項的市占率大宗、家樂服的自有品牌也在貨架上佔盡地利之便。

由於消費者對於以往的大眾廣告方式漸漸麻痺,所以懂得利用時事梗做操作,是品牌接下來必定要操作的部份,像是IKEA利用冰與火之歌的服裝設計帶起一波銷售熱潮、或是電信營運商 Boost Mobile 將自家營運店轉換為投票所等...都是建立品牌形象的優秀手法。

搭上一波熱潮,IKEA的毯子比以往多賣了775%
跟對風向,粉絲頁便透過大量轉發留下趣味的好印象

下一站,AR?

AR作為新時代的人機介面,蘋果可以說在快速普及的前提下做了不少努力,而其中牽涉的互動流程、資訊設計、使用者介面等,完全是一塊新的領域(大概可以再寫個十篇吧),反正現在還沒有普及,我認為我們還是先關注 AI 要如何在產品從設計生產到零售的各個層面發揮影響力吧。

完全靠演算法生成的設計能不能賣?已經有品牌正在試驗中了

本文為 《三帖數位觀點 — KPCB 網路女王 2017 網路趨勢報告 — 電子商務系列文第三篇》,另兩篇文章如下

--

--

Lin Hao Xiang
Trinalysis 三帖 - 數位觀點

現為獨立設計工作者,專長領域為商業廣告設計、CIS企業形象規劃、動態影像、互動設計、踢足球;曾擔任Fandora藝術總監、協助製作流行音樂錄影帶、台灣設計師週影像策劃執行等…興趣廣泛,對各種科技發展、社會動態、敘事文本與媒介等都有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