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界,一個網路?

Lihsuan Liang
TWIGF 臺灣網路治理論壇
4 min readMar 20, 2020

本文為2020 年3月13日在ICANN 67 會議期間,一場以「一個網路、一個世界?多方利害關係情境中的地緣政治和網路安全」為主題的座談會中,美國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教授 Milton Mueller 的演講內容重點,Prof. Mueller 最後提出在網路空間中採用「全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的主張。

La Libertad guiando al pueblo, pintura de Eugène Delacroix

Mueller的簡報資料可在此連結中下載,有關該座談完整場次的錄影,可參考會議連結(此連結為Zoom虛擬會議室的錄製內容)。

網路分裂的根源

Mueller認為,網路分裂的根源在於,過往政府處理衝突所仰賴的法律、政策、規章和法院等機制建構在領土與主權之上,而此概念與連通全球的網際網路格格不入,這些政府無法將國土疆界與網路「對齊」。

將網路「對齊」國土疆界的方法

他進一步提出三種經常被用在試圖「對齊」網路與國土界線的方法,第一種是將網路空間視為國家安全課題,在像是中國、美國與蘇俄等主要網路大國中,即看得到類似的對應方式。他認為如此發展下,各國的安全威脅情報與事件回應方式會朝向國家化與集中化趨勢,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以技術標準作為手段。而這些發展最終都有可能導致真正的網路分裂,例如政府在面對國家安全威脅時做出整個國家斷網決定。

第二種方式是資訊流的地域化,包括像是國家邊境的內容過濾、資料在地化以及geo blocking等措施。

最後一種方法,也就是與ICANN關聯度最大的方法:試圖控制網路關鍵資源(主要指IP address與網域名稱),例如中國在2014年曾於IETF組織提出擴張全球根伺服器數量的標準提案,以及網路發展早期許多國家成立國家網路註冊管理機構(National Internet Registry, NIR)做為國家發放IP位址的管理者等作法。Mueller認為,因為關鍵網路資源來自於全球技術標準,涉及的管理單位包括ICANN、以及五大洲的RIRs等,倘要依國家邊界來管理IP或DN幾乎不可行。

試圖將網路「對齊」國土疆界的問題

Muller也進一步將各國在對齊邊界上面對的問題歸納為三,其一是全球網際網路在IP與DN管理與互通是以全球為基礎的既成事實。其二是經濟有效性,亦即網際網路具備有「當有越多人使用則價值越高的外部效益性」,當欲放棄此全球連通性,很有可能也一併犧牲了競爭與創新。第三個問題稱之為管轄權矛盾(jurisdictional paradox),簡言之是當政府試圖將以疆界為主的控制權延伸到網際網路上時,發現該控制權變得非常受限且無效,或者試圖要該控制權擴大到全球。其以被遺忘權為例,法國政府曾要求Google執行被遺忘權,當時發現其不能僅要求在法國境內被遺忘,後來歐洲法院進一步要求Google應以全球為範圍執行。此行為造成了矛盾,因為在像是美國等地其他國家,並沒有實施被遺忘權的規定。

網路空間:Popular Sovereignty

國家主權的概念既然與網際網路無法相容,因此Mueller主張在網路空間中採用「全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的概念,類似自我治理的機制,獨立卻又不全然獨立於地域疆界的國家管轄權範疇。他舉出IANA管轄權自美國政府全面轉移至ICANN的案例,即為全球社群共治網路空間的最佳範例,而ICANN的治理模式就是基於非國家主權的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