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程式背景的實習生,我在《報導者》學到了什麼?

tkuo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7 min readSep 10, 2018
實習最後跟工程師們一起開讀書會,分享製作專題時學到的技術

「如果能在報導者擔任實習工程師,應該會是個挺有意義而且挺有趣的實習,能學到許多與資訊工程相關的知識」這是資訊工程背景的我,看到《報導者》招募工程師的第一個想法。同時我也想驗證自己對媒體產業的刻板印象是否有失偏頗。

新聞可以造成很大的影響,但許多即時新聞的品質卻讓人不敢恭維,甚至感到憤怒。因此希望能藉由實習,使自己更加了解媒體業的真實面貌。

在《報導者》實習一個多月期間,對我而言是一份有趣且獲益良多的經驗。不僅讓資工背景的我吸收許多程式相關的知識,也對媒體產業更加了解。

這篇文章主要想分享會我在《報導者》實習的工作內容與心得。

實習前,我印象中的《報導者》

「一個非常年輕認真的網路媒體。」這是我身為一個非新聞相關科系的人同時為《報導者》的讀者,在實習前對報導者的印象。

踏入《報導者》大門,就可以看見同事寫的搞笑春聯。

約兩年前,我第一次在臉書上看到朋友轉發了《報導者》的文章,點進去後連著看了幾篇,按下了追蹤按鈕。在著重速食的網路文化下,我感覺《報導者》是一個蠻不一樣的網路媒體,內容是經過調查以及考證,文章有深度但並不特別艱澀。

《報導者》並不依賴廣告盈利,這也讓我在還沒有進入《報導者》實習前,對於報導者如何能維持運作感到有些好奇與擔憂。

來報導者實習的動機:想了解媒體業的真實面貌

2018年初,《報導者》發布了工程師的招聘消息,我當下第一個想法是如果能在報導者擔任實習工程師,應該會是個挺有意義且挺有趣的實習,不但能深入瞭解新聞產業,也可以從《報導者》這樣的網路媒體中學到許多與資訊工程相關的知識。

讓我決定投履歷的《報導者》徵人圖片。

另一方面,同時我也想驗證自己對媒體產業的刻板印象是否有失偏頗。新聞可以造成很大的影響,但許多即時新聞的品質卻讓人不敢恭維,甚至感到憤怒。因此希望能藉由實習,使自己更加了解媒體業的真實面貌。

因此我便自己厚著臉皮地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報導者》數位部,附上簡歷詢問他們是否有實習工程師的實習職位。

《報導者》是我今年投的第一份實習簡歷,我總共投了三份。除了《報導者》外都是和資訊工程相關的:一間是網購公司,一間是位於香港的跨國物流公司。在五六月時我陸續收到了兩間公司的確認信,其中《報導者》的實習是讓我最感到興趣的,也是在實習之前和我討論實習內容最密切的。最後我們敲定實習時間,我於七月中開始在《報導者》實習。

我在數位部的實習生活:兩週一個工作週期,每天分享工作進度

我在實習期間所屬的部門是「數位部」,包含了PM、工程師與設計師。

數位部制定每兩週為一個工作週期(sprint),每周一都會展示或說明上一週的成果並制定新一週預定要完成的目標。每個人每天工作前也會花大約10到15分鐘說明自己目前的進度,以便互相配合,協調手邊的工作。

作為一個媒體業,《報導者》有一定的出稿時間壓力。但我在數位部工作十分自由,大部份我的時間都能自己安排,以自己較有效率以及舒適的方式完成工作。開放的辦公室也讓不管是工程師、記者、攝影師、編輯都可以隨時移動位置,與不同的人進行討論。

《報導者》開放的辦公室環境。

在數位部裡處理的工作:「coding」與「採訪」

我在數位部所負責的工作能簡單地劃分成「工程」以及「非工程」兩部份。

關於工程, 主要協助製作兩個即將發布的數位專題,包含以爬蟲收集數據並分析,利用D3、Anime等程式庫將資料視覺化,實現一些數位專題所需的互動功能並且將程式碼封裝。

雖然在《報導者》所需要使用的程式庫或是語言並非每個我之前都使用過,但因為實習前就有一些自己開發網站前後端、爬蟲、視覺化的經驗,所以在工程這部份,並沒有額外花多時間適應《報導者》所使用的語言以及程式庫。

關於非工程的部分, 這也是作為一位工程師在《報導者》感到特別的一點。除了數位專題製作中需要和設計師、記者、編輯、攝影時常開會討論之外,我也參與了不少實際的採訪,PM希望我能夠更加了解一篇報導製作的過程,理解記者與編輯所想要表達的新聞點,這些經驗對資工背景的我是非常難能可貴以及獲益良多的。

參與數位專題的感想:給讀者一種更能感同身受的方式去理解報導

互動式的數位專題相比於一篇正常的文字報導,需要額外投入不少的人力以及時間成本,那為何還要投入製作呢?」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疑問。

實習之後,我自己的答案是「希望給讀者一種更能感同身受的方式去理解報導」,透過互動的方式,增加讀者平均停留的時間,以及更能直觀地理解報導想傳達的東西。

舉個我參與的互動圖表報導「【數字說話】教育能翻轉人生嗎 — — 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有一份數據資料是關於不同的家戶所得群體進入各個大學的人數,說明了家戶所得以及進入不同大學的機率之間的關係。

但只是列出數據是很難讓讀者理解以及停留的,所以我當下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讓讀者感興趣且容易理解 ? 如果能讓每個讀者能輸入自己的家戶所得,知道自己家戶所得落於台灣家戶所得百分比的位置,同時知道自己上各個大學的機率,應該能讓讀者有感到興趣並有參與感。

根據這個想法,我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互動,讓讀者輸入自己家戶所得,按下按鈕後,將會有一個動態的過程顯示自己的家戶所得落於台灣家戶所得百分比的何處,以及進入各個大學的機率。

最後寫出來的工具,請見文章

當我實際測試的時候,輸入自己的家戶所得,按下「點擊看結果」的按鈕時,得到的結果讓我很意外、也非常印象深刻。

原來台灣平均家戶所得比我想的高出許多,和我輸入的家戶所得相比,我進入各個大學的機會比我想的低上了許多。不少同事與我都覺得這個小小的互動蠻讓人有感的,搭配文章的文字說明更能了解家庭收入與教育的關係。

這個互動圖表便希望能透過一些不一樣的形式,讓讀者更有參與感、停留更多時間,理解報導所想傳達的。

實習後,我心目中的《報導者》

一句話:「比我想像自由以及輕鬆的工作環境,不同的人為值得報導的新聞努力。」

《報導者》內部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篇報導,深度報導非常需要反覆的採訪、查證。不論讀者可能認同還是反對,將報導寫出,讓人們能對這些值得專注的議題有更廣、更深入的了解,大概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報導者。

在報導者工作一個半月學到不少東西,數位部裡的工程師每一個在實習期間都被我問過大大小小的問題,但他們都非常熱心回答,不只單單回答問題本身,連相關的概念都會一併說明,甚至常常停下手邊的工作畫圖說明,在為期不長的實習中,學到了比想像中多和資訊工程相關的知識。

總結

本來和PM討論,比較想寫偏向資訊技術方面,關於資料視覺化上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的一些心得,但整理一下,自己還是比較傾向講一個更全面一點的故事,希望描述一下在《報導者》擔任一位實習工程師是怎麼樣的感受,畢竟程式相關的問題大部分都能在像Stack Overflow等論壇找到解決方法,但是珍貴的實習經驗卻不能。

以上就是我在報導者為期一個半月左右簡單的實習紀錄,謝謝一路看到這的你和妳,願意花時間看完這篇文章!

■你也想來《報導者》實習嗎?請見:實習生招收說明

有你,才有《報導者》,邀您用行動支持!

優質深度報導必須投入優秀記者、足夠時間與大量資源⋯⋯我們需要細水長流的小額贊助,才能走更長遠的路。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朋友贊助支持我們!

贊助報導者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