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種類型的數位專題,談談一個設計師創意發想到執行的過程

Chenna Lin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7 min readMar 5, 2018

近期我在《報導者》協作設計了三個數位專題:

  1. 我是新柏林圍牆,來拆毀我吧! ──創作者畫筆下的 Hedwig

《報導者》藉著戲院放映之際企劃了「搖滾芭比專題」,有別過往以文字談電影,我們邀請了 6 位喜愛電影且擅長繪畫的創作者,用他們具才華的筆,畫下最觸動他們的 Hedwig。

2. 〈 倖存者的餘聲── 自殺者遺族的漫長旅途

自殺者遺族猶如歷劫歸來的人,面對全新的生活,卻已被災難性事件烙上無可磨滅的印記。《報導者》走入三位自殺者遺族的世界,他們分別錄下「現在的自己」對逝去親人說的話,邀請讀者留駐聆聽,那些不因死亡而被切斷的生命連結。

3.〈這些人之後,真能避免下一個冤案?

冤案,不但浪費含冤者的生命,更讓受害者家屬沒有得到一個真正的交代。究竟,冤案是怎麼形成的?警察打人,為什麼都不會被辦?科學鑑定出包了,還是繼續做?法官誤判不用賠、也不必被評鑑?

想跟大家談談自己在經手這幾個專題的一點心得。

◊ 插畫策展型版面:搖滾芭比

同一部電影在不同的創作者眼中長出各自的面貌,這個專題最讓人沈醉的部分無庸置疑就是插畫本身了。因此,我設立的目標便是:

如何讓一幅畫作好好地被觀看

曾經考慮讓畫作以全螢幕的方式觀看,但由於插畫有橫、直式,全螢幕在直式的狀態下無法完美呈現。爾後想到展覽時畫作都會裱框,那些框在不干擾畫作的前提下襯托著它們,不僅保護作品、更能讓觀者專心於眼前的作品。

「數位裱框」,讓讀者在不甘擾的狀況下欣賞畫作

想像這個專題是一個虛擬藝廊,當滑到相應的作品時,底色呈現的白與螢幕的邊界形成了這幅畫作的外框,用最不干擾視覺的白色使觀者能投入在畫作中。觀看的同時,也將創作者資訊、媒材等文字置放在同一個畫面,讓使用者能快速取得相關訊息。

「索引列」,讓讀者可自由滑動到不同畫作頁面

另外,左側索引列使用的icon,都是從相應的作品及其QA延伸出來的,算是我與這些作品交互作用的產物、我的詮釋。當然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由於當時製作的時程較短,沒考慮到索引列其他的state (default/hover/active)是我覺得較為可惜的部分。

◊ 聲音情感強烈的版型:自殺者遺族

當初開始著手設計前,文稿還沒看就先聽了三個案例的音檔,光是聽聲音就足以讓人落下兩行熱淚,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於逝去親人的想念,即便是死亡也無法切割其情感連繫。

除了三個案例外,子午(此文負責記者)也表達希望讀者看完故事後能接續閱讀專業文章,所以這次我的目標便是:

如何讓使用者在閱讀篇幅長且情感沈重的文章時有繼續看的動力。

篇章式索引,幫助理解文章架構

為了處理長文閱讀的問題,能快速切換章節的索引便是我們的最佳解方。除了讓讀者能快速理解文章結構外,也提供不同的閱讀方式以降低跳出率。此外章節的命名也是門學問:每章標題字數最好一致不影響畫面協調性、用字需要與文章調性相符等等,都需要記者的協助。

氛圍定調,強化使用者體驗

#1 色彩及圖像

樣式測試階段

使用人臉正面張嘴的圖像有兩個含義:一則提醒讀者此區塊的特殊性,二則是有遺族親口說的意象。

配色上一開始直覺使用皮膚色,想到主體是人嘛很理所當然,配完後發覺與文章調性不太相符,便改用了灰階,卻讓整體變得太過沈重且失去焦點,最後決定使用陰鬱的冷色調作基底延伸。

#2 漸層的含義

我將四個章節各定義了一個顏色,由深至淺、由鬱紫至白,讓使用者在閱讀過程中,隨著章節遞進感受越趨光明的希望,而不是停滯在沈重的情緒中。

考慮讀者使用情境

在聆聽的過程中,有時會因個案的狀態不同,加上環境音的干擾,導致讀者理解的差距。我們考慮到用戶習慣以手機瀏覽器閱讀文章,於是將手機用戶的聆聽輔助功能提升。

最後的方法是:「加入字幕」。不僅可幫助使用者理解,更讓他們在無法聆聽的狀態下,同樣能理解音檔內容

其他關於此專題的製作手記,PM咪咪老師 Mimi Chen 在下面這篇有更詳盡的說明❤

◊ 人物影像鮮明版型:冤獄之後

「這些人(冤獄受害者)講的話都沒有人願意聽,而律師又是聽到哪些細節決定重啟調查?希望讀者去聽。」

在第二次會議時,攝影主任余志偉 偉哥提出這個想法,當下覺得「對!就是這個!」於是讓冤獄受害者、律師、法官三方現身說法 成了這次影像內容核心。而在看完記者的初稿後內心更是為著這些人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決定將這次視覺風格定調為 控訴。

控訴感 出發,閃過腦海的是抗議現場的布條,一筆一畫都用力地如利刃般要把布條劃破 ……

介面的預期心理

由於人物影像會在文章內穿插出現,為了提示讀者,我們決定也以此作為專題的序幕。畫面裡的人皆靜默直視鏡頭,帶出無奈氛圍,而滿版的麥克筆手寫字則是將控訴感放到最大。以影像破題,烘托出氣氛讓整體性更為強烈。

風格與易讀性的取捨

原先設計的手寫導引列版本

為了加強「控訴感」的情感力道,在影像上我選擇將手寫字放到最大。但在縮小五十倍比例的索引列上,卻無法做到這件事情。縮小後的手寫字讓視覺上變得凌亂且難以閱讀,該字體也不適用索引列上直式的文字方向。

回歸本心,索引列的主要功能是讓「使用者能快速切換章節」,若是為了風格而捨棄易讀性,可說是本末導致,因此最後決定讓索引列維持思源黑體。

段落標題手寫字

相反地,選擇讓「段落標題」使用手寫字則是因為風格的緣故。我希望讓整個專題有「自己的個性」,所以讓副標也同樣使用手寫字。由於副標是橫向文字,加上尺寸也比較大,所以我認為易讀性應是蠻高的。

一個元素用到極致就是風格嗎?風格重要嗎?

當然重要!設計師為專題定調視覺是使用者體驗重要的一環,但這一切必須以User為中心,在功能面維持的前提下創造風格。

總結:有趣的想法容易產生有趣的畫面

這樣說起來好像很廢話,但重點就是,在每次的專題中找到一個自己的詮釋,而這便提供了視覺上很好的切入點

設計其實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一門學問,在使用者需求、專題訴求與設計師詮釋三者間找到交集與平衡,其中的拿捏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有你,才有《報導者》,邀您用行動支持!

優質深度報導必須投入優秀記者、足夠時間與大量資源⋯⋯我們需要細水長流的小額贊助,才能走更長遠的路。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朋友贊助支持我們!

贊助報導者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