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專題製作手記】「網路聲量=實際選票」?幕後製作心得分享

Mimi Chen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7 min readDec 7, 2018

社群媒體發展快速的年代,選戰也得跟上時代,不只要打陸戰,還得要比網路空戰。據統計,全台在社群網路中活躍的使用者高達1,900萬 ,是台灣人口的8成。

我們試圖用數據解析網路聲量,並搭配專家解析分析背後原因,此篇想分享此次六都市長選戰中,《報導者》「網路聲量=實際選票?24張圖解密六都市長的網路聲量戰爭」一文製作背後的心得,包含網路聲量怎麼測量,以及版型發想過程。

尋找數據:網路聲量怎麼測?

莫約10月,社群平台與媒體上開始明顯感受到韓國瑜旋風,隨著媒體不斷報導韓國瑜「網路聲量」很高,甚至超越柯文哲,我們開始好奇「網路聲量」這件事情要怎麼偵測?網路聲量可不可能轉換成選票呢?

這問題很簡單,但是網路聲量很難測量,Google Trends(搜尋趨勢)只可單看在google上搜尋熱度、地區來源與關連字,但想看不同社群平台與媒體上的討論度仍然有困難。最後是因為有機會跟數據監測公司opviews合作,才能有機會一探網路聲量的神祕面紗。

數據後台可以看到不同聲量來源的走勢圖。

網路聲量簡單來說就是討論度,我們以「候選人名字+選情相關詞彙(例如「市長、選舉、選情、參選、政見、民調」)」來制定資料庫搜尋條件。專題內的資料搜尋範圍包含台灣主要討論區(如批踢踢實業坊)、社群網站(如臉書)、以及「新聞」三種內容類型的主文與回文

我們抓取選前一個月(10/23~11/24)各大討論區、社群網站以及新聞的主文及回覆文章,以六都候選人個人以及該都市選情作為監測重點,包含候選人聲量比例、網路聲量趨勢、該都市的選情關鍵字以及最後的得票率與網路聲量比較。

發想形式:採「以圖走文」版型,希望讀者可邊看圖邊看文

我們在發想專題形式時,就有個很明確的目標,希望以圖文可以一起被讀者流暢閱讀。一般的文章不管桌機或手機,在排版限制下要同時看圖跟文是有困難的,必須來回滑動。

傳統的排版,如果要看圖又要看解釋文只能來回滑動。

有鑑於傳統排版的閱讀經驗不佳,我們這次設計了「以圖走文」的版型,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讓讀者讀文字時又可以搭配圖看。

以下圖片為專題桌機版的Demo。當滑動文字到特定區域時,圖片會被觸發置換,手機版則是圖在上文在下,但因為手機版面有限,圖片仍然嫌小,這可能是後續需要調整的地方。

製作流程:數據備好,設計版型開好,工程版型準備好

我在這個專題內兼具兩種身分──資料分析記者與專案管理(PM),密切合作的對象是設計師與工程師,後期加入了另2位記者與編輯們。

此次專題雖然可以事先備好部分數據與版型,但因為要搶在投票結果出來後隔天上線,在文字與圖片都必須雙重校對的狀況下,事先規劃好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製作初期

●文字內容:資料記者(我)拿到數據後開始分析趨勢,抓取六都候選人的一個月來的網路聲量,列出聲量波段特別的時間點,並分析不同候選人的聲量來源比例與頻道。

●版型與圖表:PM(還是我XD)跟設計師、工程師開會討論「以圖走文」的版型設計需求。三人各自找reference,討論版面必要元素跟技術可行性,接著設計師開始著手設計版型,工程師找好要用的技術。

製作中期

●文字內容:資料記者針對分析結果,列出專題內容大綱,產出第一版數據分析內容與圖片,與合作記者、編輯討論寫稿方向與當天採訪專家人選。

●版型與圖表:PM與設計師、工程師三人小組持續每週一次開會確認進度,三方(內容、設計、工程)提出進度上面臨的問題,一起討論解決方式。除了版型的進度,記者跟設計師也會討論圖片與內容怎麼搭配,設計師開始著手製作內容需要的風格化圖表。

記者產出的很醜的圖表orz
經過風格化後就變美美喔

製作後期

●文字內容:記者把確認的專題內容寫成腳本,請編輯先順過一次文字。整個團隊在開票前再開一次流程會議,分配好工作內容,例如:誰要校對文字、誰要校對圖片、誰要出不同部分的圖表等。

記者會把腳本都寫在google doc,這是團隊在協作時的好工具。

●版型與圖表:設計師會跟著doc上的腳本順過圖表需求,圖表分為桌機和手機,一張圖要準備兩個版本。工程師刻好版先把第一版圖片和文字放上去,給整個製作團隊看過版型沒問題後,開始de一些技術上的bug(指發現和減少程式錯誤的過程)。

開票隔天

●文字內容:因為內容有一部分是「網路聲量與得票率」的比較,必須等到開票後才有最新數據。因此資料記者負責抓取最新數據後提供給設計師更新圖表內容。另2位文字記者則是等選舉結果大致底定後立即電訪專家,即時產出約300字的分析文字。

●版型與圖表:設計師當天主要負責更新圖表數據出圖,工程師則搖身一變變成編輯,負責上文字。因此流程比起一般文章要複雜許多,變成兩條主線進行:

  1. 資料記者更新資料→設計師更新圖片出圖→編輯審核→工程師上版。
  2. 文字記者更新文字於doc腳本→編輯審核→工程師上版

這次選舉日,整個編校流程真的是人仰馬翻。因此我們希望可以把這個版型調整到可以直接由編輯上稿,不只溝通更流暢,工程師也不用累歪歪。

結語:網路聲量帶起知名度,但要轉換成實際選票仍需要和地面戰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以這次的六都市長選舉結果來看,網路聲量跟實際得票之間的關係相當薄弱,意即網路聲量只能作為參考,但聲量大不一定代表得票多。網路聲量比較強的是營造候選人的形象、打造選戰初期、中期的高知名度,後續要勝選其實最終關鍵還是在傳統的地面組織戰,詳情請見文章分析。

我在撰寫內容時也發現以下幾點限制:

  1. 網路聲量只能偵測到公開貼文,但更多動員其實是在私領域(例如Line群組)。
  2. 網路無國界,網路聲量高也不代表討論的就是該都市的選民。
  3. 聲量有正有負,高聲量不代表就能帶來正向回饋。
  4. 網路上更多人是沉默多數,聲量很多時候是某些人、社群、社團所帶起,可能是單純的政治狂熱或是有目的的操作,還需要觀察。

雖然網路聲量跟選票不見得有絕對關係,但不可否認是,在社群媒體越來越強勢的狀況下,候選人在網路上的形象與高討論度絕對是為選戰加分的武器。

有你,才有《報導者》,邀您用行動支持!

優質深度報導必須投入優秀記者、足夠時間與大量資源⋯⋯我們需要細水長流的小額贊助,才能走更長遠的路。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朋友贊助支持我們!

贊助報導者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

--

Mimi Chen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分享數位工具、資訊圖表、多媒體網頁製作等心得,有時候會來一點生活經驗文。工作信箱:chenchenhua11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