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SND 香港年會分享(一)- 新聞室內的流程革命

上個月到香港參加一年一度的SND年會,共有12位來自不同國家、媒體的講者分享了關於圖表設計概念、組織流程、產業發展等內容。這篇主要整理了關於「新聞室內的流程變化」的分享內容,寫出了幾點我觀察到的趨勢。

Mimi Chen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8 min readMay 4, 2018

--

SND香港年會現場。圖片來源:SND官網。

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成立於1979年,是個專注於新聞媒體專業與視覺交流的非營利跨國組織,關注領域包含印刷、網路、手機出版品與產品。成員包含設計、編輯、記者、攝影、動畫、資訊視覺、工程等專業領域。每年舉辦的「The Best of Digital Design」比賽以及年會,都吸引全世界的視覺記者(visual journalist)們參與。

SND每年的競賽都會吸引各大媒體參加。

The Best of Digital Design」這個比賽至今已經第6年,每年會在在新聞、視覺與技術三個領域中選出出色的作品,共15種獎項。2017年已有超過1000件作品參賽,共60件獲得獎項。每年的得獎名單對我來說都是個觀摩視覺作品的寶庫。

上個月我們到香港參加的就是SND今年的年會,一天的議程非常豐富,共有12位來自香港、北京、韓國、美國等不同國家的講者。主題包含圖表設計概念、組織流程、作品介紹、產業發展趨勢等。

12位來自不同媒體、不同國家的講者。圖片來源:SND官網

這次年會由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主辦,南華早報是香港銷量數一數二的英語報紙。年會活動地點就在南早辦公室中,讓我們得以有機會一窺其中。(他們辦公室內就有一個Bar!!)

我跟同行設計師 yuchen h兩個人根據年會內容,針對「新聞室內的流程變化」以及「資訊圖表製作要點」兩個方向分別整理了內容。這篇主要想分享其中兩位講者的演講內容,分別是:

►《華爾街日報》亞洲區視覺主管(Head of Visuals Asia)MinJung Kim,演講主題「Leading the way」

►《金融時報》資料視覺化記者(Data visualisation journalist)Jane Pong,演講主題「Back to basics」

我從他們的演講中整理出以下幾點值得注意的趨勢。

一、數位敘事專題製作流程標準化

《華爾街日報》的MinJung Kim提到,跟美國比起來亞洲讀者使用手機觀看文章的比例更高。因此「手機優先」已經或多或少植入在團隊成員的腦中,在專題開始製作時就會開始思考不同載具的呈現。

她秀出了新聞室內部數位敘事專題的製作流程(下面為自己整理過的內容,原圖為英文)。製作數位敘事專題的過程會牽涉到許多部門,因此開(一堆)會對焦不可免。我覺得WSJ的流程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

  1. 總編輯與編輯一開始就進入發想了,並非只是擔任「審稿」跟後期「調整風格」的角色。
  2. 社群編輯在第二次會議就進入討論專題可能的社群策略,而不是製作後期才加入。
  3. 行銷在製作後期也加入討論行銷策略。

我覺得每個新聞室都有因應本身組織特性的流程,但Kim在分享中提到「專題製作流程已經或多或少標準化及中心化。」(Project workflow and process have more or less standardized and centralized.),我蠻同意的。國內外的數位敘事的作品這幾年已經發展到一個階段,流程逐漸標準化、甚至未來出現許多模版我想都會是趨勢之一。

二、新聞室內工具逐漸進化且易於使用,讓跨部門合作更為順暢

除了流程標準化,Kim也提到了新聞室內的工具變得越來越進步,且簡易使用。這跟《金融時報》資料視覺化記者(Data visualisation journalist)Jane Pong分享內容不謀而合。

Pong說FT是紙本起家,兩者編輯室是分開的,且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樣。為了要縮小兩邊差距,FT從兩邊各挑成員融合到一個團隊中,學習程式以及Illustrator,並開發了新的系統來處理圖表,這個系統主要是運用D3.js(一套 Javascript 函式庫,包含一整組操縱畫圖很好用的輔助工具,還有很方便的資料操作模型。)。用D3.js開發圖表模版,一樣的圖表會有多種變化,而且可以做成3種版本- 線上/ 印刷/ 社群媒體。

關於D3.js可以參考網站「資料視覺化」中的介紹:

為了降低與其他記者的圖表語言代溝,他們也在內部舉辦數據工作坊讓雙方交流。更酷的是他們製作了一張「Visual-vocabulary」的圖,類似圖表的索引表,讓記者可以根據資料型態選擇適合的圖表,而且超級佛心還有繁體中文版!

資料來源:ft-interactive;翻譯:史書華

三、減少互動,從不同角度給讀者最需要的東西

Pong還分享了新聞室內對於「互動」的看法。在密集產出的狀況下,他們開始思考為什麼需要互動圖表。「用互動代表內容很重要,快看我! 但我們發現很多互動是不必要的,只需有對的語言跟字母來表達。」Pong說。FT現在逐漸減少使用互動圖表,只有在必要時才會使用。例如:當要呈現好幾萬間公司的資料或關係時。

FT似乎一切都是以讀者為中心去設計的,除了減少不必要的互動,他們也針對不同尺寸的載具選擇適合呈現的圖表。她提到,FT的系統可以上傳不同尺寸的圖表到後台編輯系統給不同的載具使用。記者們可以一次做出不同尺寸的圖表。例如:地圖的呈現形式在桌機上易讀,但在螢幕較小的手機上就可以改以「長條圖」來呈現一樣的資料。

為了讓讀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FT改版了原本的文章色票,變成了比較好閱讀的新色票,也針對不同載具的讀者調整文章字數。他們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將複雜的財經議題用簡單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看。

FT改版了色票,讓讀者更好閱讀。

結語:當圖表已成常態,易於使用的工具和模版就成了趨勢

從2012年紐時開啟數位敘事戰國時代的作品”Snow fall”上線至今已6年,從「大互動時代」到如今回歸實用主義(就如同Pong的演講主題「Back to basics」),依照讀者需求設計呈現方式,不再那麼強調互動。

新聞室內開發的系統(不管是編輯系統或是圖表系統)都追求簡單易用,利用越來越進化的工具架起了「網路」與「印刷」、「工程」與「文字」間的橋樑。未來新聞室的「標準流程」將會逐漸改變,又或者早已改變,只是每個新聞室腳步不一而已。

推薦閱讀:

有你,才有《報導者》,邀您用行動支持!

優質深度報導必須投入優秀記者、足夠時間與大量資源⋯⋯我們需要細水長流的小額贊助,才能走更長遠的路。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朋友贊助支持我們!

贊助報導者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

--

Mimi Chen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分享數位工具、資訊圖表、多媒體網頁製作等心得,有時候會來一點生活經驗文。工作信箱:chenchenhua11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