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後記】從一場員工旅遊衍生出的調查報導

一年前,一場員工旅遊開啟了《報導者》對於原住民保留地大量流失現象的關注。一年後,蔡英文總統在8月1日「原住民族日」發表談話、公視大戲《斯卡羅》引發熱潮,都讓我們感觸良深。台灣社會開始正視原住民族的過去,更應看見原住民土地遭到掠奪的現在!

--

文/何榮幸(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

去年8月疫情和緩時,《報導者》同事們到司馬庫斯、鎮西堡進行員工旅遊。原本只是單純親近山林的放鬆行程,卻在第一天午餐時巧遇我的老友、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林益仁。益仁常帶團到尖石地區導覽部落生態,他特別臨時空出時間帶同事們參觀部落,我們才了解尖石地區近年大量賣地的真相,以及田埔部落如何以經濟自主抗拒誘惑。由於意外增加「充電行程」,我們還差一點趕不上司馬庫斯的入山路禁時間。

此後兩天在司馬庫斯、鎮西堡神木區的鐵腿山路行程中,我們一方面感受自然山林的美好而心曠神怡,另一方面卻放不下對於原保地何以大量流失的好奇與關心。不論是參觀泰雅族阿棟牧師(下圖右)打造的鎮西堡教會,或是晚上在營火旁聽阿道長老(下圖左)述說故事,大家持續討論聲中,原本離我們頗為遙遠的原住民土地正義與文化保存議題,就這樣在員旅結束後仍餘波盪漾。

閱讀報導:〈泰雅族兄弟的接力奮戰:如何用永續精神守護鎮西堡〉

我們愈深入了解愈發現,這項長期累積的歷史課題之所以複雜難解,在於原保地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土地利用與買賣關係,更無法以平地人習以為常的供給需求及自由交易來論斷。原保地的深層背景其實是國家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從日治時期限縮原住民族生活範圍的殖民政策沿續至今,原住民族面對的不僅是難以翻身的經濟弱勢困境,連賴以為生的原保地都遭受各種掠奪。

這項議題,不限於僅是各地部落族人面臨的困境,更是與你我息息相關的公共安全隱憂。當熱門觀光地區的原保地透過人頭假買賣大量移轉給非原住民乃至財團,其後成為溫泉飯店或五星級露營區等大型開發案,原本具有水土涵養及國土保安重要功能的原保地,頓時就成了可能引發土石流的不定時炸彈,到頭來是整個社會在承擔原保地流失的重大後遺症。

閱讀報導:〈掠奪原保地:玩法賣地,你不知道的露營和溫泉區亂象〉

為了深入挖掘原保地流失的嚴重性,同事們的採訪足跡遍布新北烏來、新竹尖石及五峰、苗栗泰安、桃竹苗大型露營區、南投日月潭、瑞岩部落及花東。我們更首度嘗試用漫畫說故事,並將觀光局公布的全台露營區資料與原保地圖資套疊,這些都是《報導者》團隊的共同努力軌跡。

記者真心話:當我們走進山林

「知法玩法」的土地交易手法,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在這片山林裡流竄。在現有社會結構中,原住民在山區有其先天的經濟弱勢;非原住民的財團或個人便挾著「投資獲利」的心態,掠奪了一片又一片的山頭,開發成溫泉飯店或是露營區。當我們真正走進山林,有時候美好想像的背後,卻是千瘡百孔,依稀記得新竹五峰一位泰雅族原住民,領著我們走到當地人才知道的制高點,望向他住的部落後方山頭被開墾成一片片大型露營區時說:「這些都被買走了!」他對部落土地流失的失落,與不知哪天會發生土石流的不安,是難以忘記的一幕。

—— 何柏均(《報導者》主編)

原保地增劃編本身就是站在統治者觀點的「補償」措施,當這些措施成為政治酬庸工具,而原民會和地方政府卻長期漠視,甚至成為共犯結構,無疑是對原住民的再次壓迫。

最近講述台灣歷史的公視戲劇《斯卡羅》感動許多人,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族人努力找尋自己的歷史和回家的路,卻處處碰壁,希望這些報導能讓更多人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監督政府改革不正義的制度。

——林慧貞(《報導者》記者)

原住民部落對一個平地人來說,是很遙遠的距離,每次上山都是貪圖山林的美,享受後就匆匆下山。沒想到一次的員工旅行,讓我有機會坐下來跟著泰雅族人圍著營火談天,而在他們土地上所發生的事,就這樣逐漸被提起,當時我在手機上記錄下「原住民保留地流失」這幾個關鍵字。

接下來半年多的時間,上山次數應該有10次左右,早已超越過去的總和,陌生的山路逐漸熟悉。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採訪,希望拋棄平地人的刻板印象,以理解原住民的立場去探討問題,並把「土地正義」這個核心概念帶下山,傳遞給住在這個島上的人們。

我們能做的有限,只希望能在土地上找到可能解答並記錄下來,將這些資訊傳遞給其他部落,並期待蝴蝶效應的出現。

——嚴文廷(《報導者》資深記者)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