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只有學習了!你真正需要的是這兩個動作

寫下預期報酬目標並定期檢視成效

艾綠Iris
楊子涵Tzuhan Yang
4 min readAug 20, 2018

--

photo from unsplash

你該撥出一點錢投資自己

原本我以為,很多人都會利用空閒的時間來投資自己、學習新事物,或培養新技能。一直到前年參加一場大規模的活動,我才發現事情與我想的不同。

那場活動聚集了約莫千名35歲以下的在職人士,講師在臺上詢問了關於「下班後持續進修的問題」,結果令我大呼意外。

「下班回家後會花時間進修、提升自己能力的請舉手。」此時,千名與會者中只有一半舉起了手。

「每週至少有三天以上的你有在進修的人,請繼續舉著。」有一半的人將手放下。

「曾經花過單次1000元以上購買線上或實體課程的請繼續舉著。」只剩不到20位與會者仍舉著手。這個比例是百分之二啊!或許你覺得還好,但請回憶這群人的共同條件 – 都是35歲以下的在職青年呢!

這個數據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每年投資在學習的錢,保守估計超過十萬。我樂意在任何能提升自我能力的課程上花費,無論是音頻、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抑或是各領域書籍。

在鋒哥的「養錢練習」一書中提到,如果你想要變有錢,該先投資的,不是金融產品。

你該先投資的是自己。

投資自己可以讓薪水上調、收入增加;增加的部分可再投入金融產品,產生正向循環。反之,當我們停止投資自己,收入的增幅是有限的。

近期我也有種領悟,當你願意花時間在自己身上積累,「機會」也會以多種方式主動找上你。

請明確寫下學習的預期報酬目標

付出了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就要思考你要得到什麼樣的報酬目標,就要考慮投資回報率。

講得「勢利」一點,你需要為自己列出具體的、能得到好處、能幫助到自己的目標,讓學習過後的你能獲得更有價值的內容和資源。

比如參加了一場講座,目標設定為「我要主動鏈接講者」,於是你課後主動去認識講者,跟他互動、給他回饋,讓他知道你可以提供給他的資源是什麼,後續就有機會能夠合作。

比如參加了一個價值投資課程,目標設定為「我要把學費賺回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可能會每天研究多家公司的財報,預想一個月內分析完台灣50的五十間公司,並挑選出合適標的、納入你的口袋名單,而後等待合適時機入手或是定期投入。

又比如你看完了一本好書,目標設定為「我要應用書中所教的知識、照表執行,完成一件事」,如果這本書的某一章節是教你如何完成 LinkedIn 履歷,你看完書之後就立即開始撰寫英文履歷,將你的學經歷、工作上達到的成果,用心編輯於 LinkedIn,那麼你就完成了數位履歷,你會有更多機會被人看見。

請定期檢視成效

「購買課程不是買心安的!」這句話是我發自肺腑,想對自己說的話。

為什麼你買了那麼多書最後都堆在桌上?成了一個閒置的小書丘?

為什麼你買了那麼多線上課程,真正上完的卻屈指可數?剩下的都變成永遠的待辦事項?

為什麼你買了那麼多音頻,明知道內容都是乾貨,卻寧願忽略,等別人問起才告訴他們說,有有有,我也有買那個!然後就不了了之?

每隔一個時間,我就會打開我的進修清單,默默地瞥一眼,然後心中就有個底,開始問自己,什麼時候才可以幫它們打個勾。

事情有時就是如此殘酷,那些能提高你能力的知識,不是你買了它,就擁有了它。

請為自己列出預期報酬目標,並定期檢視成效,如此一來你的學習才有果效,才不會只是「浪費」金錢與時間,而是「創造」未來的金錢與時間。

photo from unsplash

最後,我想說,學習之餘也請顧到健康,請在你的學習清單中排上運動時間!

這也是要對我自己說的,否則歲數漸長之餘卻不斷收穫體重,就不是預期目標了!

請幫我點 5 次 Like,我就有機會得到來自官方的獎勵 :)

--

--

艾綠Iris
楊子涵Tzuhan Yang

一個在白色巨塔打滾的專科臨床藥師, 一個喜歡醫學教育與研究的熱血學者, 一個偶爾也想當個斜槓的不安分文青。https://tzu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