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運算的時代來臨,教育該如何跟上腳步

Oreo Android
UCLITE | 柏克萊時報
7 min readOct 31, 2019
Google A.I. 量子計算 Sycamore 處理器 圖片來源:Erik Lucero/Google

二十一年前 Google 創辦時,古怪的公司名背後有個巨大的願景「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實現這個願景的第一步是 Google 最著名的搜尋引擎。在網路普及全球的時代背景下,搜尋引擎背後獨特的演算法,讓人們只需用敲打鍵盤,就可以迅速獲得幾乎任何所需的資訊。

普及資訊衝擊教育現場而生的改變

近幾年隨著行動裝置與行動網路的發展,Google 搜尋幾乎成為每個人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搜尋的內容也變得五花八門,不論是要找路、找餐廳評論,又或是找某題考古題的答案,每天有數十億次搜尋在世界各地發生。

當搜尋事實性知識變得如此容易時,在教育現場老師與學生的角色也有了實質的改變。在工業時代 (多數人記憶中的臺灣教育) 老師的形象是高高在上的權威,站在講台前講述知識。老師有的知識含量比學生多且正確,而學生也理所當然地聽著老師的灌輸。然而,在資訊變得手指點兩下即可得,老師有更多知識量這點不再是絕對。舉例來說,一個中學生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知識,極可能勝過學校中的任何學科的老師。 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學生,從小透過網路自學;甚至有如 Gareth Small 這樣年輕時犯了錯,在獄中靠著網路資源學習寫程式,出獄後錄取頂尖科技公司工程師的例子。

學習不再需要有一個人對著你朗誦知識,取而代之的,是每位學習者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各類資源,不論是文章或影音,能夠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與此同時,老師的角色也與過往不同。普及資訊並沒有因此讓老師們失業,反而給了老師們更大的發揮空間。老師們轉而成為陪伴者、學習教練。針對進度超前的學生,給予方向性的指導,讓學生能去挑戰更艱難的學習內容;針對進度落後的學生,則可以給予個人化的講解以及陪伴與鼓勵,讓學生能堅持下去直到精熟概念為止。

因為普及資訊,讓師生的角色都改變,這是數位時代的教育現場所面對的第一波衝擊。

普及運算時代來臨的教育再思考

場景來到今年的 Google 發表會現場,「普及運算 (Ambient Computing)」這個口號被喊出。運算是個很大的詞,若要用簡白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一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普及運算則代表著「以運算來解決問題」不再侷限於傳統印象中的電腦前,而是能夠深入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這無疑是比普及資訊更高上一個層次。畢竟,很多時候只有資訊,對很多人來說是沒有幫助的。舉例來說,某個不會中文的外國人到臺灣來,倘若所有的資訊都是中文,那這些資訊對這名外國人是沒有幫助;然而透過運算,可以把原始資訊翻譯成該外國人的母語,這樣才真正能對其有幫助。

在發表會的普及運算願景中,有一支短紀錄片獲得整場的掌聲。影片中訴說著一名印度盲人婦女的故事。因為失去視力,這名婦人沒辦法教自己的孩子閱讀、沒辦法自己使用 ATM、沒辦法自己查詢想要獲得的資訊。即使全世界的資訊因為有著網路而能呈現在這名婦人面前, 但仍舊沒辦法讓該婦女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倘若拿 Google 的願景「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來檢視,僅僅是普及資訊顯然是不達標的。

然而因著普及運算,資訊得以被轉化,運算猶如這名婦人的小幫手。藉著運算的能力,婦人能夠利用聲控請手機幫忙朗讀眼前的資訊,運算可以幫她唸故事給孩子聽,也讓她可以不靠他人協助下獨立查詢火車時刻表。因著運算,這位盲人婦女得以成為那個有能力的自己。麻省理工學院 (MIT) 教授 Hugh Herr 曾說過「我的邏輯是,一個人永遠不會殘疾,科技才是殘疾的,科技是有缺陷的」。運算正逐漸弭平現有科技的殘缺。

圖片來源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is-alphago-really-such-a-big-deal-20160329/

然而,運算普及也迫使我們必須思考,當運算越來越有能力,甚至到能夠自主學習 (俗稱人工智慧),人類的角色又何在呢? 當 AlphaGo 的運算能力強大到可以擊敗人類棋王,教育的下一步又該如何發展呢?

展開運算盛世的未來 — 跨領域教育

從普及資訊到普及運算,教育現場也一再被顛覆。這一切的發生有如指數增長般快速,遠遠超乎我們的預期,而這只會更快。

在六十年前,如今世界最頂尖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腦科學系才剛剛開始發展;當時它的鄰居史丹佛大學也才剛創立電腦科學系,全系不到十個人。在三十年前第一批網路創業者開始時,全世界沒有多少人聽過「網路 (Internet)」這個詞。在十五年前,哈佛大學的電腦科學導論課程中,剛創立臉書的祖克柏到課堂分享,台下僅有不到三十名學生修課。

如今不論柏克萊、史丹佛、哈佛,每學期都有上千名學生搶著修電腦科學課程。祖克柏的演講也都是對著幾千人說。短短幾年時間如此飛躍性的進展,會讓人誤以為在運算時代來臨 (或許多人戲稱的大 CS 時代降臨) 所有人都必須專攻運算領域,每個人都要把主修換成電腦科學或人工智慧。

然而,在電腦科學領域的學者卻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位臺大資訊系教授曾說「想轉 CS (電腦科學) 的人,倒是不必放棄原有的專長」。帶領 Google Pixel 相機團隊的傑出工程師 Marc Levoy,在發表會提到開發運算攝影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這個領域時談到「我們可以從藝術中學習,我一直都是米開朗基羅的粉絲」。當運算與藝術結合,能夠藉由軟體的力量,讓普通的相機也能照出單眼相機的水準;當運算與氣象學結合時,可以更有效的預測洪荒與避免天災。運算還可以與更多領域結合。

在十幾二十年前,因著硬體世界的發展提升,往來不同國家變得快速簡便,這使得全球化浪潮升起,而英語作為國際中的強勢語言也成為眾人趨之而學的科目。就像不是所有學英語的人,都要主修英語系或是從事英語創作相關工作,而是藉由英語來提升自己在所在領域的優勢;在運算崛起的年代,運算思維有如過去的國際觀,程式語言則如同英語,不必每個人都是主修,但每個人都要懂,因為它們將是加值自我優勢的增強劑。

量子運算突破超級電腦極限 / 圖片來源:Google

在這個月底,Google 正式於國際科學期刊《Nature》發表論文,證實其量子電腦 Sycamore 的計算能力,已經達到量子優越性,能在兩百秒的時間,完成過去超級電腦要花一萬年才能做到的計算。這個消息重大到由 Google CEO 親自以最隆重的形式公佈,無疑讓未來計算能為我們所做的事情,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在量子優越性發表影片的最後,Google 的主任科學家說「現在最讓人期待的,是把量子計算帶給世界,並一同激盪與思考我們能用量子計算做什麼」

這引人尋味的結尾語,也說明單有如此強大的計算並不充分,還需仰賴各領域一同激盪可以如何應用。而要能夠真的讓應用實現,我們的教育也需要隨時調整,需要為人才培養運算思維,也需要在各個領域培養出能大膽想像與創新的人才。相信當這些條件都具備後,未來將真正會是無可限量。

--

--

Oreo Android
UCLITE | 柏克萊時報

大學換了三個科系,畢業後又走到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待了四年後又從零開始一段新旅程。總是對不同觀點充滿好奇、對教育創新充滿熱忱。喜歡從零到一動手做出東西來,也喜歡靜靜坐在陽台上曬著暖陽咀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