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創新未來的三種思維

Oreo Android
UCLITE | 柏克萊時報
8 min readDec 17, 2019

不論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或是科幻小說中所描述的奇幻未來場景,人們對於理想世界的想像從沒有停過;然而理想世界似乎總是遠在天邊,總是在那讓人摸不著邊際的未來。

然而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未來開始變得不再遙遠。而談到激發創新、實踐未來,就不能不談全球創新重鎮矽谷,而談到矽谷,又不能不談談撐起矽谷人才與發展的兩所大學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史丹佛大學。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讓矽谷的創新人才輩出? 是培育出什麼樣的思維,讓未來能被不斷實踐? 而矽谷教育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本質精神呢?

創意泉源的設計思維

不論 iPhone 或 Macbook,不論製造地是在中南美洲或亞洲,蘋果的產品背後總印上「加州設計 (Designed in California)」,這說明了蘋果勝於他人的核心在設計,而支撐蘋果設計的即是矽谷最知名的設計思維。

過往的科技發展以工程為重,工程師們無不追求技術上的創新。然而,純粹的技術創新無法把人帶往理想未來;以人為本促發創意的設計思維則彌補了這項不足。在矽谷為人樂道的經典案例,是當時奇異 (GE) 的資深工程師 Doug Dietz 打造了功能俱全有高品質的核磁共振掃描儀 (MRI)。以此機器為傲的 Dietz,在看到掃描儀實際被使用時臉卻垮了。

當時在兒童醫院等待檢查的小病人,一看到掃描儀就大哭,一進到掃描儀內就想逃出來;最後甚至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兒童要先做全身麻醉,才能順利完成檢查。這個數字讓 Dietz 心痛,但心痛之餘他沒有就此被擊倒,而是回到學校進修同時找尋解決方案。這時接觸到設計思維的他,有了全然不同的角度。他從同理孩子們開始,重新定義要解決的問題,最後用極具創意的方式,把檢查轉換成「主題冒險」。檢查室被重新粉刷成太空冒險、海底世界等主題。孩子們在檢查前會先聽故事,進到儀器時要安靜不能動,不然會被外星生物或海盜發現。

導入設計思維後的 MRI

重新設計檢查體驗後,小病人們不僅不用全身麻醉,更在檢查完後大聲說想要再玩一次。同樣的科技,在經過設計思維的轉換,有了截然不同的結果。設計思維強調探索問題與定義問題,用洞察去翻轉既有現實。這不僅是應用在 MRI 檢測儀,更是運用在整體產業創新上。「不會定義,只會解決問題」的人或公司,最終會淪為幫人做事代工。為了培育更多的設計思維人才,柏克萊近年來也成立了 Jacobs Institute 為師生創造一個跨領域的設計創新學習環境,以期持續為矽谷增加創新設計的能量。

超越人類的運算思維

除了創意導向的設計思維,能夠實現規模化的運算思維,也是矽谷教育的核心主軸。柏克萊與史丹佛的電腦科學系所,皆排在全球前五名;以柏克萊為例,每年電腦科學導論有超過千名學生選修,是培育矽谷運算人才的搖籃。運算思維的根本在於讓電腦幫助人們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簡單的計算機可以幫助人們迅速算出想要的數字,複雜的人工智慧可以算出擊敗世界棋王的下棋策略。

運算思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藉由電腦強大的運算能力,能幫助實踐本來本認為不可能之事。回溯二十年前,矽谷的龍頭科技公司 Google 創辦人想要「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想要「連結全世界,讓人們生活更緊密」。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早在這些公司創立前就有人想過。然而,如果沒有運算思維與相關的能力,這些聽起來美好的理想,只會是空談而非實踐。

如果說設計思維帶給人創意與無限想像,運算思維則是把創意實踐出來,讓創新變得有可能。當運算思維與不同領域碰撞,將會為各領域賦能。當運算遇到教育,以人工智慧出發的個人化學習將變得有可能,學生將不再被迫跟別人以相同進度學習,而是能用最適合自己的步調;當運算遇到運輸,無人車將變得有可能,而當無人車與共享的概念結合,城市規劃將被徹底改變,因為車子利用率提高,車子數量的需求就下降,進而停車空間需求也下降,這讓都市能有更多空間去做綠化或其他社群建造使用。

柏克萊勞倫斯科學館 (LHS)

運算能協助人們達到本來不可企及的理想,當運算思維被普及,人們可以從瑣碎的事物中被釋放。一切重複繁瑣的事情都將被電腦照顧好,而人們也將能夠去追求生命中更具意義的美好。為了加速實現這樣的理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受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 (LBNL) 之託,成立柏克萊勞倫斯科學館 (LHS),開放加州州民青少年免費參觀;柏克萊清華校友會也與勞倫斯科學館合作寒暑期 BPCS 國際創新培訓計畫,發展青少年的科學與程式課程,於 2019 年選送出第一批臺灣高中生赴柏克萊受訓,強化學生對運算思維的理解與應用。

遠眺未來的永續思維

過往談到創新,商業的永續性是考量要點之一。畢竟有在好的創新,若缺少了穩固且長久的商業模式,最終仍會因為經營不善而收場;好的點子因商業化失敗而終的案例,即使在矽谷也常見。然而,矽谷的高等教育機構近幾年針對永續性,進行全面性的反思 — 永續不該只侷限在商業上。

在發展任何創新時,除了考量商業面向,也該針對環境、社會、各類利害關係群體進行系統性的全盤考量。在矽谷,學術界與業界合作共同為全面向永續性努力,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除了把永續列為學校的核心價值,也積極在各領域與業界一同往永續發展。

以今年柏克萊與清華共同合作的計畫為例,該合作即是由自然能源學院、法學院等不同單位,共同針對環境的永續進行研究;以求不論是在新科技或新政策的發展,都能以長遠的角度考量,讓創新能夠生生不息。而柏克萊的商學院,除了開設永續創新相關課程,更積極推動社會影響力投資,並成立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培養學生運用投資的力量來解決社會議題。參與柏克萊BPCS 國際創新培訓計畫的師大附中三年級學生彭昱賢說「在參訪 Google 園區時,學程老師帶我們討論矽谷的居住議題,談到 Google 為了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建立永續社群,捐出十億美元來解決矽谷房價過高的問題。這是一般的高中課程不會提到的,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學習」。

矽谷是衝擊,也是侷限

矽谷教育的三大創新思維,強調的是跨領域。在台灣傳統的升學體制下,師長或社會風氣鼓吹著高中生進入醫學、法律、工程領域,因為未來才能當醫師、律師、工程師;若問起讀這些科系還有什麼其他的好選擇,多數的師長卻是回答不出來。

矽谷鼓勵跨領域的創新思維,突破傳統科系壁壘分明的枷鎖。在矽谷的知名大學柏克萊與史丹佛,就讀語言學系的學生會跨足電腦科學,為了開發新世代的程式語言而努力;就讀理工科系的人,被鼓勵跨足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以探討科技快速迭代的世界下人與社會的關係該如何發展。有更多的學生,是沒有特定的主修;甚至因想探索與研究特定領域,被鼓勵自己為自己設計主修。

許多亞洲學生來到矽谷的大學求學,經常會感到極大的衝擊。然而,矽谷並非全然的好,在追求創新之下也有了矽谷本身的問題。高強度的競爭以致工程師壓力過大而跳樓的新聞一再傳出,不斷攀升的房價讓每天通勤三小時變成多數人的常態 (因為住不起離公司近的地方)。甚至許多矽谷人會說矽谷像一個巨大的同溫層,也像一座圍城,在裡面的想出去,在外面的想進來。

Fiat Lux 成為光照耀自己的使命與呼召

成為自由吹拂的風,成為那裡的光

矽谷與其教育帶給人們的視野與局限,究竟是好是壞沒有一個客觀的答案。激發創新與實踐未來不代表最好,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適合的路。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培養出自由的心靈與個人志向,才是最根本的追尋。

在未來,當吃喝與各類生活細節都被機器人照顧好後,就算什麼都不追尋也可以很安穩地活下去。從另一個角度來想,活著的意義必須由自己為自己創造。那意義可能來自一種對特定領域的純粹好奇,也可能是一種使命或呼召。比爾蓋茲在成為世界首富後投入馬桶研究,試圖解決全球衛生問題;馬雲有計劃地退休後創辦新型態學校,從馬董變回馬老師。

當然你可以有不止一種人生追尋。矽谷最瘋狂的人之一 — 特斯拉汽車創辦人馬斯克 (Elon Musk) 當初經營 Paypal 時已經賺到三輩子都花不完的財富,但他把這些全數投入 (甚至還去借錢),只為了實現改變全球能源永續化的理想;而特斯拉僅是馬斯克的第一步,他還另外打造了幾間公司,有要帶領人類登上火星的 SpaceX,還有致力於協助人類與人工智慧共生的 Neuralink。

其實,不論設計思維、運算思維,又或是永續思維,都可以運用回自己的人生上。對此,柏克萊在多年前曾開設一門《如何尋找終身職志: 你的呼召真的是你的呼召嗎 (How to Find Your Vocation: Is Your Calling, Calling?)》把這些過往運用在促發創新的思維,轉來運用到學生的生涯規劃上,協助學生發展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在柏克萊教了八年書後,授課的老師被挖角去隔壁的史丹佛,而這門課也變成史丹佛最有名的《設計你的人生 (Designing Your Life)》課程。

柏克萊與史丹佛這兩所撐起矽谷的大學,校訓分別是願光普照 (Fiat Lux),以及讓自由之風永遠吹拂 (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這兩校訓提醒著我們,創新固然重要,但追求創新之餘,不忘其本質是要使人成為自由吹拂的風、成為光照耀自己的使命與呼召。

--

--

Oreo Android
UCLITE | 柏克萊時報

大學換了三個科系,畢業後又走到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待了四年後又從零開始一段新旅程。總是對不同觀點充滿好奇、對教育創新充滿熱忱。喜歡從零到一動手做出東西來,也喜歡靜靜坐在陽台上曬著暖陽咀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