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史丹佛談人生

蔡承睿
UCLITE | 柏克萊時報
7 min readFeb 17, 2020

史丹佛是我們行程中的第二所美國名校,在來史丹佛之前,就已經久仰他的名校風範和貴族氣息。史丹佛的創辦人是當時的加州州長立蘭•史丹佛,在諮詢過包含哈佛大學的眾多其他美國名校後,決定出資五百萬美元成立史丹佛大學,以紀念他們因為傷寒而去世的十六歲兒子,至於被哈佛大學打槍的那個故事只是謠言。史丹佛的校友和教授中共出現了83名諾貝爾獎得主、8位菲爾茲獎得主、27位圖靈獎得主和30名富豪企業家,可以說對世界各領域的發展都有極重要的貢獻。

史丹佛校園內西班牙風格的主方院和紀念教堂

BPCS在史丹佛上了兩堂課,第一堂是由John Armstrong所帶來的Design Your Life,這是一門史丹佛非常熱門的課程;第二堂課是哲學星期五組織所籌畫的小型論壇,邀請史丹佛台灣學生談談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Design Your Life

簡單來說,這堂課就是將design thinking method拿來規劃自己的人生。由於學員們都是高中生,老師先從訂定進入大學後的目標,以及專業方向選擇等問題開始談起。大部分人都認為大學讀的科系會決定我們日後的職業發展,其實不然。一間大學頂多幾百個科系,然而世界上存在更多種的工作,大學專業只是我們職涯歷程中的一個環節。

事實上,會產生這樣的誤解一部份也是因為太多的社會期待和壓力將我們推向穩定高報酬的職業,為了從事這種類型的職業就得提前卡位相關科系。John舉了音樂的例子:動人的樂曲是由過程中一顆顆的音符構成的,人們不會只在意最後一顆音符。但太多人卻只在乎生命歷程的成果,過程中並沒有太多的享受,諷刺的是很多人就算得到了成果卻也不會有太大的滿足感,他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追求甚麼。

明確目標

為了讓這些高中生們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John丟了一些問題讓大家思考,包含:

大學專業是未來工作嗎?

大學會有明確的計劃嗎?

知道自己上大學會有甚麼收穫嗎?

大學遇到的人會是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人嗎?

大學畢業後找的第一份工作代表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嗎?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John幫大家歸納出了三種最常見的讀大學的目的:學習知識、職業發展、追尋自我。無論是哪種目的,只要忠於自己的初心和熱忱,就能在大學乃至日後生涯過程中收穫滿滿。

目標規劃與測試

John帶著大家使用Design thinking的方式規劃自己的人生,在他給我們的學習單上,我們需要列出自己的三個目標,每一個目標的構想都要包含五年的執行步驟、目標可行性、對該目標的熱忱度、對該目標的質疑、手邊可以運用的資源等面向,且盡量用圖像的方式幫助自己發想,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對目標有更深入的理解,評估是否有執行的價值。

design your life學習單範例:律師職涯規劃

John建議我們對目標中最複雜的幾個環節進行prototyping,prototype可以幫助我們便宜、有效的去模擬真實情境,讓我們非常划算的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對照人生和職涯規劃來看,我們可以先去向有相關經驗的人請教,參加實習計畫提前到職場環境歷練,或者在作息和生活模式上進行模擬(比如當空服員前先試一試受不受的了那樣的作息),透過prototype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和適應預想中的人生。

建立人脈

John也勉勵我們多去經營自己的人脈,就像迷路的時候會向路旁的人問路一樣,人際網絡的搭建和經營也能幫助在人生長途上失去方向的我們指點迷津。透過與更多人互動,我們可以聽到各種建議,進而思考怎麼做對自己的人生最好。

哲學星期五

這場小型論壇邀請了三位史丹佛的台灣學生進行分享,分別是法律系碩士生馮彥婷、電機系碩士生林芳宇和生物學博士生陳世安。

馮彥婷同學的分享

馮彥婷過去曾就讀曉明女中和成大法律系,在讀史丹佛之前曾經在台灣的律師事務所工作過。她認為律師是一項很刺激、能帶給她動力的工作,不過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開始對工作和生活感到麻痺,也因此決定到國外開闊自己的視野。

她當時申請上了多間美國名校的法學研究所,法學領域的前三名是耶魯、史丹佛和哈佛。耶魯比較學術,以傳統的法學研究為主;史丹佛的課程涵蓋比較多新穎的法律問題,比如新創公司、高科技公司的法律議題等,而她自己也對這方面的議題較感興趣,因此選擇了史丹佛。

美國大學的學習氛圍和台灣的大學非常不一樣,馮彥婷認為美國學生非常勇於提問,總能從很多特別的切入點去思考問題,在案例討論時也會非常熱烈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她給大家的忠告是:別害怕問笨問題。我們心中的笨問題很有可能也是別人心裡的疑問,而且就算問題沒問好,也還是能從老師和助教的回答中學到很多新東西。勇敢踏出舒適圈,我們能收獲到更多,也能更精進自己的能力。

林芳宇同學的分享

林芳宇過去曾就讀北一女中和台大電機系,現在則是史丹佛電機系碩士生。不同於一般的理工科系學生,大學階段的她非常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身體力行去推廣很多性平議題。她的這項經歷對於申請美國學校很加分,不過她認為不用刻意去做特別的事情,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並從中提煉出深刻的見解便能吸引美國學校的目光。

當初會決定來美國念書是因為這是很多台大電機系學生的志向,而電機領域前三名是MIT、柏克萊和史丹佛,會選擇史丹佛是因為MIT不收碩士,而史丹佛的居住條件比柏克萊好一些。林芳宇提醒想出國念書的同學們,要想清楚自己出國念書的動機,為何會想要到國外去發展,如果只是為純粹為了念書和工作其實沒必要大費周章到美國一趟。林芳宇也提到她自己最感興趣的生物工程在台灣還不是很發達,來美國可以針對這個領域更深入的研究。

未來她希望能夠在灣區工作,想接受矽谷工作環境的歷練。她表示自己對於進到新創公司工作很感興趣,認為在那樣有創造力的團隊中工作會更有活力,也更能享受人與人之間的密切互動。不過由於外國人在美國工作需要工作簽證,一般大型的科技公司都會替非美國籍員工辦好工作簽證,如果是在小的新創公司工作就得特別留意是否會為員工辦理工作簽證。

陳世安同學的分享

陳世安過去曾就讀建國中學和台大生科系,目前就讀史丹佛的生物博士班。會來美國讀博士的原因主要是生物科技在美國的出路比較好,而美國生物科技的重鎮主要就是灣區和波士頓,會選擇史丹佛是因為比較喜歡這裡的氛圍。

生物博士班項目一般需要五年到六年的時間才會唸完,他形容博士班的課程就像在推進人類的知識,得非常扎實的進行研究。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他也非常認真的在體驗美國生活,參與了很多社交活動,認識了很多厲害的人,畢竟在一個匯聚天下英才的學校,不多多認識同儕實在可惜。

生活和學業上的適應並沒給陳世安帶來太多的困擾,不過他也承認美國大學的學習氛圍的確跟台灣非常不同。過去在台灣準備考試他常常是靠背考古題過關,不過在美國,課程更重視的是討論環節。他形容現在系上的論文書報討論會就像批鬥大會,同學們總是會提出各種犀利的問題,而自己也從中得到了嚴謹的邏輯訓練。討論的過程也讓他更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懂得包裝、行銷自己的研究成果才更有可能獲得在學術會議上發表的機會,對於日後的研究生涯非常重要。

小結

在史丹佛第一堂課,學員們簡單的規劃了自己的人生,明確了自己人生的動機、目標和執行方案。第二堂課是學長姊寶貴的經驗談,在規劃完自己的人生之後,看看別人的人生是甚麼樣子,有沒有可以借鏡的地方,或者應該避免哪些錯誤。人生只有一次,事先對人生進行完善的規劃,我們能夠活得更精采。當然也別太過瞻前顧後,許多機會可是一閃即逝的!

BPCS學員們與Design Your Life課程講師John Armstrong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