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用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看區塊鏈

張育禎 UJ
UJ’s Playground
Published in
7 min readSep 29, 2018

想想看,平常在網上看到的區塊鏈文章大多是由誰撰寫的呢?十之八九都是對於區塊鏈小有研究的區塊客們。然而,加密貨幣的功能眾多,其中也包含了貨幣的功能。說到貨幣這一領域,相信由經濟學家來解釋是再適合不過了!

這次,SELF在【貨幣經濟的故事:從魔獸世界到幣鏈世界】的活動當中,邀請了他們的首席經濟學家,從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的 林仲生 Tom Lam,用淺顯易懂的說法,帶我們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聊聊區塊鏈。

在講座的開頭,Tom拋出了一個問題:

既然說比特幣也是一種貨幣,那所謂貨幣的定義是什麼呢?貨幣又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相信大家在國中或高中的公民課都有學過,貨幣有四大重要的功能:

價值標準、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延遲支付

但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人們之所以願意使用貨幣,享有貨幣帶來的便利,都是基於我們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之中存在著「共識」。

而貨幣他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紀錄」,記錄了大家的「共識」。

想像你今天賣了一顆藕粉丸子,賺了台幣1,000元。當你心滿意足回到家,打開錢包看到那張小朋友的時候,你或許會想到可以用這1,000元去買0.005個比特幣,但你也會想到的是:「今天我賣了一顆藕粉丸子給瓔珞,賺了1,000元。」

這就是紀錄。紀錄了這筆交易,紀錄了你跟瓔珞的共識。

既然貨幣是一種基於大家共識的紀錄,我們也可以肯定cryptocurrency的確是貨幣的一種。那為什麼我們總要將法幣跟cryptocurrency做區別呢?為什麼要叫它「虛擬貨幣」?

先假設一個情境,你去ATM領錢時,看到帳戶的餘額是1,000。你覺得那1,000代表的是真的錢嗎?你會毫不猶豫回答:是!但你看到的其實就是一串數字,跟我們在電子錢包所看到的數字沒有什麼分別。而我們之所以認為銀行ATM顯示的數字才是真錢,便是因為我們可以去銀行換到實體的東西(鈔票跟硬幣),再去商店換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但加密貨幣的確也可以換到實體的東西了呀!

不論換美金、台幣,或是pizza day的由來又或是高雄的一家蛋糕店Coin Cake,都證實了加密貨幣在現實生活中實際運用的可能性。

圖片取自Bitcoin news

不能否認要全面實施是需要時間的,但我們也可以明白其實並沒有所謂真錢、假錢的區別了!

接著,Tom提到了三個經濟學中非常經典的模型及理論 — IS-LM模型、Impossible Trinity以及後來Tom再另外補充的Nash Equilibrium。

IS-LM模型中,X軸代表的是GDP,Y軸代表的是利率。所謂的IS是Investment — Saving,LM則是 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當LM往右移動(假設是因為政府增加發行鈔票,讓Money Supply提高),我們可以看到均衡點從原本的A點(LM1與IS交點)來到了B點(LM2與IS交點),也可以看到GDP上升了,利率下降。

Tom在這邊又拋出了一個問題:

既然增加貨幣的發行量可以增加GDP,那為何政府不大量印製鈔票呢?

因為GDP在增加的同時,代表民眾的消費能力高,有貨幣去購買更多市場上的商品,但供應商在短時間內沒有辦法提高商品的數量,商品的供給會小於商品的需求,進而推高商品價格。最後又會回到均衡點A。

圖片取自Urbanomics

既然均衡點能夠因應著市場的變化,自行調整回原本的位置,那為什麼不行繼續增加貨幣供給量呢?

雖然看似什麼都沒變,每次都會回到A點,但其實商品的價格變高了!

便利商店價格標籤可不會跟著市場變化而調回原價的!

這樣的惡性循環最後便導致了所謂的「通貨膨脹」。

仔細想一想,這樣的觀念不管是在法幣或是加密貨幣都是通的喔!

而IS-LM除了可以解釋貨幣供給跟GDP及利率的關係之外,其實它也包含了另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政府對於貨幣的控管其實是有好處的。當市場的貨幣數量不正常的上升或下降,政府是能透過貨幣政策穩定市場狀況的。

這邊的延伸思考包含了:目前市場上各式加密貨幣對於幣量的限制究竟是好或不好?缺乏一個中心機構作為穩定市場的力量,這種風險我們真的能夠承擔嗎?

而所謂的Impossible Trinity是在說:在國際金融中,想要讓「資本自由進出」、「匯率固定」、「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這三個條件同時達成,是不可能的。

圖片取自BCA Research

先稍微解釋這三個條件分別是什麼

資本自由進出:資金出入境不受限制

匯率固定:國家的貨幣對於任何一國貨幣的兌換比率都是固定的,不會因為其他國家貨幣數量的多寡或是價值變動,而跟著變動。

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央行不會受到外界的政府機構影響,也不會因為匯率或是其他國外市場的資本需求而跟著變化,

舉個例子,假如說台灣想要保持「匯率固定」並且有「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他就無法讓「資本自由進出」。

今天台灣可以用30台幣換1美元,那台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就是30。假設今天美元大漲,台幣兌美元的匯率來到35(用35台幣才能換1美元),為了維持固定的匯率,央行會透過買回債券或是提高存款準備率等貨幣政策,減少貨幣在市場的流通量,進而提高台幣的價值,讓匯率回到原本的30。

問題來了,如果只透過貨幣政策去維持台幣在台灣的數量,卻對美金的流入或流出沒有控管的能力(資本自由進出),這樣原本的貨幣政策可能就會失效,讓匯率無法固定在30。因此,要三者兼顧其實是不太可能的。

這裡我們也可以去思考那虛擬貨幣是否也不能違背這個Impossible Trinity理論呢?

是的,但因為目前大部分的虛擬貨幣的匯率是浮動的,而且區塊鏈的本質是去中心化,所以也不會有一個中心機構去進行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所以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加密貨幣並沒有機會,或許也不會想要去違背Impossible Trinity。

最後是Nash Equilibrium,也就是談到賽局理論當中的核心概念,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囚徒困境」。而Tom拋出的疑問是:

為什麼許多虛擬貨幣的白皮書中,都會去證明他們符合Nash Equilibrium?

以Nash為主角真人改編的傳記電影

我要先坦承,在這塊部份我沒有聽得很懂。但Tom大致上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你能證明你是「均衡」的,那這樣其實也就證明了別人是「不均衡」的。而就經濟學的原理來說,所有的波動或是變化,到最後都會往所謂的「均衡點」移動,所以當你證明自己是均衡的時候,大家自然而然會往你這邊過來。

而當然,現在很多加密貨幣都證明了自己有達到均衡的條件,而每個均衡的條件是有所不同的,這樣的狀況就產生了Multiple Equilibria(多重均衡)。當發生了這樣的情形,在A均衡點是均衡,在B均衡點也是均衡,那要選哪個?

Tom說:當經濟學家跟你說有Multiple Equilibria發生的時候,代表他其實也不知道要怎麼選擇,真的不知道。

所以不是經濟學家的我,也不知道xD

聽完以上的分享之後,覺得自己好像又回到大一的時候,坐在教室聽經濟學老師上課,把一些觀念都複習了一遍,也將這些經濟學的概念跟加密貨幣做了連結,收穫真的不少,尤其在會後,Tom還不厭其煩的回答大家的問題,真的覺得他是一個知識淵博卻有親民的人呀!

最後,我也發現區塊鏈的世界真的還有太多事情等待我去了解了!持續精進!

--

--

張育禎 UJ
UJ’s Playground

在區塊鏈產業打滾中!最近剛開始學爵士鼓 🥁 有空可以約我去有貓的咖啡廳聊聊天。Email: riley.ujch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