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架構學》在資訊傳遞快速的時代,我們必須了解資訊的意義(中)

Lai
UnaLai
Published in
7 min readMar 10, 2019

一本看似生硬,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本必讀聖經 - 資訊架構學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第二部分:資訊架構的設計原則

第二章拆解資訊架構,具體探討每個部分該注意的設計原則。

設計越好的資訊架構,在使用者的眼中越是無形

資訊架構在本書中被拆解爲以下幾個部分,在後續會一一講解。

  1. 組織體系:將網頁的資訊以各種不同方式呈現,例如:學院相關分類
  2. 導覽體系:幫助使用者在內容間移動
  3. 搜尋體系:讓使用者在內容中尋找需要資訊
  4. 命名體系:用有意義的文字來描述你在網站上可以看到

搜尋體系也算是導覽體系的一部分,只是它有太多眉角,因此作者將它單獨拉出來討論。

資訊架構分爲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指的是,使用者在瀏覽網站時,由首頁慢慢依照導覽進入網站內部,找到需要的核心資訊;由下而上指的是,使用者一開始就由別的地方直接導入到核心資訊,在慢慢的看見網站的全貌。

我們對問題的回答會顯示出內心的分類架構

回答相當於資訊架構的呈現方式,好的資訊架構,可以提供良好的脈絡,可以彈性的滿足不同的使用者需求。

組織體系由組織的規則與組織的結構組成

  • 組織規則

組織規則分爲精確的組織規則及模糊的組織規則。精確的組織規則利用的是帶有明確定義的規則,例如字母順序、時間順序等。

但有時模糊的組織規則更能貼切顯示出資訊的意義,例如主題式的組織規則、目標族群的組織規則、比喻導向的組織規則(從使用者熟悉的事物出發,建立與新事物的連結,幫助使用者瞭解新事物,例如電腦裡的垃圾筒)、混合組織規則。

  • 組織結構

資訊架構中最主要的組織結構有三種:階層、資料庫導向、超文件。

  1. 階層
    由上而下的組織結構。設計階層時,各個類別不一定是互斥的,可以設計多重階層(同一個項目重複出現在不同階層)。需考慮廣度和深度的平衡,廣度需考慮使用者的視覺掃描及認知負荷能力。考慮深度時,每個類別有不多的連結數量,點擊太多層,使用者可能會直接離開。
  2. 資料庫導向
    由下而上的組織結構。利於輕易及快速的搜尋與檢索
  3. 超文件
    指的是資訊連結。彈性極大,可以被內嵌在任何地方,因此若沒有明確脈絡,使用者容易迷失其中。

組織架構,由上而下爲階層結構 -> 資料庫導向,超文件則用於補強,讓資訊間建立彈性有意義的連結。

命名是一種代表,以某個特定命名來代表某種或一組概念或意義。
人類的口述語言本質上就是一套觀念與事物的命名體系。

資訊空間無法像面對面溝通一樣,可以即時理解並修正,因此有效的命名事關重大,若使用者無法對命名產生共鳴,會阻擋資訊溝通。

命名的兩種形式文字及圖示,常用於以下幾個地方:

  1. 內文連結:依靠上下脈絡,決定命名是否恰當
  2. 標題
  3. 導讀列與導覽選項:導覽列在整個網頁中會重複出現,儘量維持統一命名及格式,命名的部分可以參考各大網站常用的命名,藉此製造熟悉感
  4. 索引關鍵字

成功的命名體系最重要的是一致性,受文法格式、文字視覺效果、完整性、對象詞彙的使用,其中最直接的我認爲是視覺效果的操作。

當你要開始著手命名時,可以先分析以下幾點:

  1. 現有的命名
  2. 內容分析
  3. 參考創作人或能夠代表使用者角度表達意見的人的意見
  4. 詢問真正的使用者
  5. 參考競爭者的命名方式(製造熟悉感)
  6. 參考較有權威的同義詞典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依賴某些工具,協助我們定位及導航,在資訊空間中亦是。

導覽體系用以提供使用者環境脈絡,指引使用者,使其能夠分辨自己的定位。分爲內嵌式導覽及附加導覽。

  • 內嵌式導覽

又分爲全域導覽系統、區域導覽系統及內文導覽系統。全域導覽通常存在於網站中的 header 或 footer,另有巨型選單的表現方式。區域導覽系統通常位於網站側邊,補充導覽該頁的資訊內容。有些資訊與資訊之間無法以全域或區域導覽特性來串聯,可以透過內文導覽系統,若爲重要資訊,可將訊息獨立出來,避免散落於內文中而被使用者忽略。

設計內嵌式導覽時,全域導覽系統、區域導覽系統及內文導覽系統三者爲相符相成,應當一起考慮,而非各自獨立。

  • 附加導覽

附加導覽的優先順序並不低於內嵌式導覽,我們無法預料所有使用者的行爲。常見的有網站地圖、索引、引導、設定助手。

終極的搜尋引擎基本上要能了解全世界所有事物,也總是能給你正確的資訊。距離這一天,我們還差的很遠。 -Larry Page

作者在第九章詳細的講解了搜尋體系的重要性及運作機制,及其設計難度。考慮如何與使用者互動,使之找出最符合的資訊。在使用搜尋體系前,需清楚知道靠搜尋引擎就可以滿足所有人的資訊需求是一個錯誤假設。

  • 建構搜尋體系的時機點

資訊多到不利於瀏覽時、網站資訊很零散時、系統過大時、大部分內容爲動態內容時

  • 決定搜尋區域

搜尋特定部分,才可以對應使用者的特定需求。在搜尋時,使用者可能會瀏覽過幾個過場導覽頁面,才會到達目標頁面,然而過多的過場導覽會干擾使用者。可以替內容建立索引,定義搜尋範圍,例如:特定群組、主題或是日期索引。

  • 如何呈現搜尋結果

對於清楚需求的使用者可以呈現具代表性的內容;對於不清楚需求的使用者可以呈現具描述性的內容。最好能夠呈現少量且優質的內容,並且能夠在結果頁面中顯示出搜尋的相關資訊,例如筆數、搜尋方式等。

搜尋結果的排列,有幾種常見的做法,例如:字母及時間排列,或是依照熱門度及評分排列。

  • 根據結果採取行動

分析使用者在得到結果後,會採取什麼行動。在搜尋結果的附近加上使用者需要的功能。例如:商品旁的加入購物車鈕、like 星星鈕。

  • 設計搜尋界面

視不同使用者,有一些元素可以考慮,例如:搜尋框、進階搜尋、自動完成/自動建議功能。

盡量透明化關於搜尋的所有資訊,並提供使用者調整修正搜尋條件的機會,使之可以彈性的尋找出適當的資訊。

一個互動的資訊空間,由多個系統相互連結而成,應該一起考慮

前幾章節,分章講解資訊架構的各個部分,然而完整的資訊架構,應該考慮整體,透過 Metadata 及同義詞典可以協助我們看見全局,他們運作於背後,但是是外在呈現能否完整的關鍵。

  • 同義詞典

同義詞典用途是爲了讓人從一個詞找到多個詞。在資訊世界裡,同義詞典是反向操作,目標是將許多同義詞或變異詞對應到優先詞上。

  • 控制詞彙

控制詞彙比較抽象一些,最粗略的形式,是由任何自然語言的子集合所組成。例如:一份同義詞環(將意義相等的詞彙連結起來)

  • Metadata

從維基百科節錄出來的解釋:它是一些資料,能提供關於資料某些層面的相關資訊,例如:資料建立的方式、用途、時間、作者等。運用於描述文件,用以改善導覽和搜尋。

以上,是閱讀資訊架構學第二部分的整理內容。資訊架構沒有標準答案,需視使用者的需求,決定如何設計操作及顯示,以求讓使用者察覺架構中的脈絡。作者分解了資訊架構中的要素,針對不同的使用需求,給出設計建議。看過本書的第二部分後,給了我一些不一樣的視野,面對不同資訊架構時,即使它十分抽象,也變的有跡可循。

--

--

Lai
UnaLai
Editor for

我是一名前端工程師,我熱愛學習與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