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師到產品經理:找對問題,比找對解答更重要

Unblock Design
Unblog 設計時代
Sep 10, 2023

前言

大家好!我是 PAI Product 的 MUMU,之前是在台北的一个教育平台擔任UIUX設計師,在工作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更喜歡做產品和數據規劃的工作,因此決定轉換跑道,目前在上海一家金融數據公司擔任B端、中台服務的產品經理。

轉領域、轉職都很不容易,我想分享我是如何從設計轉行成為產品?如何從教育跳到金融?如何在不熟悉的金融領域中慢慢從生手變成熟手的工作心法給你。

為什麼想做產品經理?

發現自己擅長的方向

我的大學和研究所都是設計類的學科,但在求學階段就慢慢發現自己對設計的敏感度不高,也不是一個很有設計天賦的人。經過研究所做專案、初入職場的工作累積後,我好像找到了自己更喜歡的方向,那是關於底層的信息結構、多端流程的設計工作,後來在求職時看了不同公司的JD,也確定下來我比較想做的是“產品經理”這個工作。

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

目前,我的工作內容除了平時對產品功能的設計、新功能的開發外,還包括了功能數據的埋點分析(資料分析)、推薦標籤算法規劃(中台服務)以及新產品的整體框架搭建等。

我認為產品經理更像是一個全能的保姆,從用戶看得到的 UI、體驗得到的 UX,還需要負責初期規劃新資料表結構定義、各個字段應該是 Number 還是 Varchar* 等資料類型,或是多個信息的跨表關聯規劃等等,以及需要與哪些部門拿資料等。像是最近在进行的標籤系統,可能設計師更多是設計 過濾(Filter)或是 排序(Sorting)這類的交互體驗、決定如何使用,但現在作為產品可能更多的是去想究竟「智能推薦」應該按照什麼方式才算是用戶預期的智能?什麼樣的算法或是標籤的框架才符合產品的需求、能夠吸引用戶?或是需要進行多部门的合作,共同完成跨部门的功能开发。

*Number與Varchar是不同的資料類型,Varchar可以保存可變長度的字段內容,像是“自我介紹”、“標題”等等不確定長度的信息。Number則比較是有固定長度的數字字串,像是“20230909”這種固定長度的標準化信息。

小小插题

在做設計時有些團隊會做人物誌,人物誌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標籤系統,設計師是通過人物誌來了解用戶的需求,其實這就如同標籤系統為用戶打上標籤的工作,只是在產品經理的角度是如何搭建出更詳細、可以符合產品特性、滿足業務需求的標籤系統,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標籤對用戶進行推薦。

隔行如隔山的金融業

如何真正了解用戶

從教育產品跳轉到金融領域,我感到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對這個行業的不熟悉。金融行業在我們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無論是日常使用的網上銀行和股票交易應用,還是機構用戶使用的盯盤系統,都構成了金融的一部分。但當涉及到金融從業人員、交易方、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等特定用戶的產品時,由於這些領域相對小眾且我自身缺乏相關經驗,很容易陷入無從下手的困境。

與其他產品不同,金融行業這種專一垂直嚴重的產品,可能不太容易接觸到其他家的競品,也缺乏廣泛的經驗分享。因此,如何快速了解金融從業人員的用戶行為和行業的產品模式成為了我面臨的主要挑戰。個人習慣通過閱讀書籍,如《金融市場基礎知識》、《金融從業人員概論》、《證券發行與承銷》等各種從業資格相關的書籍,來了解整個行業的模式。有時,我還會通過對 ChatGPT 模擬訪談的方式,對書中的概念提出問題,讓 ChatGPT 嘗試回答,間接推測大概的工作需求。並在與客戶的拜訪中,我會提出我對他們行業的理解,以便他們可以指正或提供更詳細的信息,這有助於更快地了解整個行業的Know How。

建立自己的人際網

金融分析師、研究員、基金經理等這些高度重視時間的專業人士,通常不太可能為了一個不熟的訪談放棄他們繁忙的日程來參加訪談。因此,如何建立與這些用戶緊密聯繫的人際網絡變得尤為重要。儘管我以前不太經常參加線下活動,但為了與這些用戶建立聯繫,不得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在每次拜訪用戶後,我會主動交換聯繫方式,不時地關心他們的近況、產品使用的問題,甚至是逢年過節的噓寒問暖,在新功能上線時向他們發通知。這些都是很好的機會,讓用戶再次想起他們的需求和痛點,同時也能保持與用戶的親密關係,以獲取前線的使用反饋。

在工作中實踐PBL

我認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真的是一個在工作上最適合的學習方式,因為PBL不僅能讓你通過問題來學習,還能對問題的範圍識別界定出當前需要學習的需求。

我從UIUX設計師到產品經理的過程中,是在遇到各種問題後慢慢發現自己合適的學習方向,著重精進自己對於產品需求的規劃能力、進度的把控、對於數據的敏感度。在接觸不熟悉的領域時,該如何去學習這個產業的知識?訪談、買書、觀察、多方涉略等等為自己制定合適的學習方案以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又或者像前面提到的「智能推薦」功能,因為用戶習性的不同,無法生搬硬套直接參考其他產品的解決辦法來解決當前的問題,就會需要對用戶的觀察更透徹,才能定義出屬於自己產品用戶的解決方案。

畢竟工作中很多問題並沒有最佳解,因此如何去拆解問題、真的從工作中定義出合適的學習方向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讓自己像顆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

寫在最後

給對產品感興趣的你

或許有些讀者像我一樣對設計的敏感度不高,總覺得自己的UI設計的不如其他人,但又對產品的各種機制、使用產品的用戶彼此間交互流程感興趣,可以試試看產品經理,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來說,把控迭代的進度、確保產品框架正確可行且合乎邏輯是更加重要的。

給正在職場學習的你

我曾經在學生階段因為對問題的排斥、對困難的躲避等等吃過很多虧,也失去了很多進步的機會。如果能對問題都抱持著開放的態度,盡可能地去接納、理解、反思問題背後的原因或許也不是件壞事。

歡迎到 Instagram 敲我,一起分享工作心得!

Instagram帳號:@pai_product

Instagram傳送門:https://instagram.com/pai_product/

👉 想要確保自己理解設計職涯、全面破解求職嗎?

📩《設計時代》全面徵稿中!如果你也有故事想分享,歡迎來信至 admin@unblock.team

投稿步驟:

  • 請統一以 Google Docs 連結(為方便編輯,請將權限設定為公開),涵蓋標題及內文。
  • 我們建議字數控制在 1500–3000 字,如有文章配圖請以jpg.形式附上,並於文末附上 150–200 字的個人簡介(含欲發表名稱,建議附個人照,但非必要)。如有個人帳號/網站要宣傳,也可一併附上。請以中文書寫為主;如欲以英文投稿,歡迎來信與編輯討論。

--

--

Unblock Design
Unblog 設計時代

Unblock是一個結合各方設計領導人,透過提供領域內的軟硬知識,幫助起步階段的設計師/求職者在設計職涯中躍進,並逐漸發揮其影響力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