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晶片,十年一劍:中國電視晶片 2004-2020

Jason YY|林穎彥
Under The Mask 面具之下
6 min readAug 1, 2020

華為的選擇如何為我們立下典範?

寫在前面:本文僅想點出我想表達的概要,輔以事例補充,非以梳理發展概況為目標。為了不同領域讀者方便閱讀,盡量以淺顯易懂的行文與名詞簡稱的補充為輔。

前言

最近家裡想買電視,激起了我想抒發對中國電視晶片發展的想法。

在電視領域,大部分的人都只著重在螢幕本身的特質,諸如畫質 resolution(清晰度 clarity)、對比 contrast(動態範圍 dynamic range)、色域 gamut(色彩編碼 subset of colors)等,卻很少人關注背後對於內容處裡的核心──晶片

再者,臺灣人,或者說全球主流,對於中國產品往往敬謝不敏,更不用說是對於「非年輕人」的電視消費族群,那難以撼動的刻板,即便是在頻繁接觸科技新知如我家,依然都對電視晶片一知半解。當然,我並非想將本文寫成一產業分析,因此在本文中劃分太細的客群並非我的目的。我想做的不過是延續以往我寫文章的緣由──寫出可能在這個時代應該要注意到的重要訊息,不要再被紛紛擾擾迷失方向。第一因才是最重要的。

紅海

還記得那機上盒的時代嗎?

中國在 2008 年北京奧運開幕之前,「村村通」計畫以不加密的方式讓農村可以接收節目。當時的指定機上盒晶片商湖南國科微(GOKE)、杭州國芯(NationalChip)等違規將晶片賣給非指定廠商,使得當時的山寨晶片、山寨機上盒的市場比例近乎八成(2010)。中星九號(ChinaSat 9)的不加密,再加上山寨機上盒猖獗,許多機上盒晶片的 IC(integrated circuit)設計商及在這波潮流中賺了一筆。這樣的發展,讓即便是後來尋求補救將衛星節目由 CA(Certificate Authority)廠商 NDS 加密,一樣讓許多公司放棄繼續投入研發。(這邊我刻意省略中國節目「文化宣傳」目的對消費者的影響,因為我也不是很確定這個影響力有多大,但我相信這是不可忽視的因子)

那問題來了:在這個 IP 低劣的紅海,華為(Huawei Technologies)為什麼決定要跨進來呢?

定錨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是個相對於機上盒需求高性能,卻不敏感於成本,為一利基市場。海思(Hisilicon)於是 2004 年創立之初即將其產品定義為:支援 H.264 的視訊晶片。接著就是一系列的籌備:研究架構、拚 SoC (System on a Chip)IP、挖博通(Broadcom Corporation)人才等。直至 2008 年,一份廣東電信的急單甫讓海思抓緊了走上舞台的入場券,一步一步接近 IPTV 需求。

海思從低端市場入手,證明自己相較於博通等外資的性能、可靠與節奏,進而跨進全球市場的成長途徑,即是中國晶片商的經典代表。

舞台

2012 年,當人們主要透過網路觀看視訊內容,當京東方(Boe Technology)等面板商讓 Sony、Sharp 等日商感到壓力,當電視從一個生命週期 5-8 年的家電變成 2-3 年的 3C(Computer, Communications, Consumer-Electronics),我們知道軟體的利潤已逐漸超越硬體

當機上盒晶片已經不僅需擁有音、視頻編解碼作業系統的能力,具備模擬多元訊號晶片集成的能力儼然成為決定機上盒、IPTV 能否降低成本的關鍵因子。

晨星(MStar)早在 2013 年被聯發科(MediaTek)併購之前就已經成為電視晶片的霸主,海思終至併購案後順勢成為機上盒晶片的 backup。當意法(STMicroelectronics)「見好就收」得於 2016 年手握可觀市場比例的情況下退出中國,不意外的,晨星吞併了其高端份額,海思等中國商也順勢補進中低端

臺下的華為正蠢蠢欲動,等著他的機會──踏上舞臺。

揮拳

小米(Xiaomi)電視甫出場便廣受歡迎,電視晶片也從高通(Qualcomm)+晨星,成為晨星解決方案。小米硬體透過不同供應商的組合,軟體透過 MIUI,以 Apple 為標竿「組合」產品。相較於華為,一般人普遍更認為小米繼承了 Apple 產品的精隨,卻能吃盡賤價硬體、實賺軟體的紅利。

2019 年,十年磨一劍的華為將手機麒麟晶片(Kirin)的積累轉移到新的戰場──電視上。榮耀智慧屏終集鴻鵠晶片(Honghu)與鴻蒙(Harmony)OS(Operating System)於一身,做到 Apple 都尚未整合的產品上。這就是華為所謂「不是電視,是電視的未來」,實在宣示其在基礎應用兩層上完成了統一。

自始,電視成了華為軟硬整合實力的展現,這也反映在了小米與華為的訂價差異上。

先撇開軟體,如果說小米與華為都是 Apple 的追隨者,誰的發展歷程更像他的偶像一點呢?

我想恐怕是華為。

小米產品設計無疑是 Apple 的信徒,但其營利模式看似順勢而為的「賤硬賺軟」紅利卻恰恰與 Apple 相反,反將智能電視之「智能」視為抬價噱頭;反觀華為,透過建立自身產業鏈自研軟硬,基礎與應用皆綁死,自成生態系,此舉並非僅標誌著小米等廠商的軟體紅利正逐漸被侵蝕,更是代表著真正能與 Apple 站上同一「量級」的選手華為正踏上舞臺,準備揮出他的第一拳。

雖然本文論述大多僅專注於晶片策略的選擇上,未對「軟硬整合、基礎應用統一具體是什麼?」多著墨(這絕對是理解此「量級」門檻的關鍵,但這可能需要另一篇文章了),但對於華為來說,選擇以長期的心態紮實投入研發,等待市場時機建立產業鏈,一步步推出真正的中國 IPTV ,而非僅是漢化版的 Apple TV。這點也正是他在定價策略上與小米等廠商的差距所在──明確昭告天下自己並非喊著「狼來了」,而是已然準備好要進行獵捕。

確實,我們不可否認不論是鴻蒙 OS 亦或是鴻鵠晶片,恐兩者皆與 Apple 有一段差距,更不可否認華為將如何說服開發者投入應用環境,這都還是其未竟之夢。

但當華為踏實地由底層研發自整合,撇除硬體紅利侵蝕軟體紅利云云,我們真的得佩服華為對長期投資的重視,進而在遭受各種美國打壓的時候,任正非還能說出:

“We are ahead of the U.S.

If we were behind, there would be no need for Trump to strenuously attack us.”

這樣的狂言妄語

致這個短視近利的時代,任正非的執著雖狂妄卻確實,我們本該以長期的眼光看待世界,更遑論是自己,不是嗎?

任正非

P.S. 嘗試寫這種政治不正確的文章確實讓我思索再三,若本文有錯誤、誤解、誤導,或你對我有任何建議,我會很感激你在下面留言或透過 email 直接聯絡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