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了解」真的是人類的能力?

從圖靈測試,談到語言的頻寬問題

Preface

寫在前面:稱這篇為隨筆,因為真的是一時興起的隨筆。只點出需要的,捨棄其他可能的。所以一切簡單隨興,以後有機會再給更多解釋。

Understanding

這是我想談了好久的主題。

了解」到底是什麼意思?

最近與國中同學 David 和 Joe 聚了聚,談天說地,竟也聊到了這個話題。

哲學系的 David,果然開始就是中文房間(Searle, 1980)的討論:專家系統等於人嗎?不眨眼,接著來的就是圖靈測試(Turing, 1950):人覺得是人就是人嗎?前者想告訴我們「了解」的過程是智能的先決條件,相較於後者在「了解」過程中無相關的種種,Searle的論點似乎無可辯駁。

為避免陷入太深奧的概念,我想問:通常我們是如何使用「了解」這個詞的呢?

-了解一個功能(Eg. 如何使用洗衣機)

-了解一個人

-了解一個概念

-了解如何解決問題

-了解一個動作(Eg. 投籃)

-了解一個因果關係

舉例到這邊,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出來,但我認為很明顯地:這一切都是語言的問題。當程式回答出有名的: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你的要求。

I did that because you asked me to.

此時,我認為這已經道盡了人類對解釋的依賴。我們不僅要用解釋來驗證自己的了解,這看似還是唯一的路。換句話說:這不止於上癮,而是我們現在解決不了。

Compression

如果我給你一串數字,告訴你這串數字唯一的解釋就是他的順序,你會告訴我你「了解」了這串數字嗎?然諷刺的是,我們也知道最少的解釋就是最好的解釋,如果一個解釋太過複雜,等於沒有解釋(Occam’s razor, 1347),如果看到這裡的你擁有跟我一樣的感覺:

侃侃的所謂「了解」,實然等於壓縮

若將驗證放一旁,「了解等於壓縮」究竟所謂何事?

剛剛提到少即是好,所以這段會是我最後的解釋:我們壓縮是因為我們的語言無法承載。這邊語言是先驗還是後驗?放心,完全不會用到。我只想劃清這學界尚未廣泛使用的分類:如果你所謂的「了解」是奠基於語言you’re going to dislike irrelevance even more,因為即使如專家系統也可以窮盡,無論 bottom-up 或 top-down;反之,則無從討論起,period。

Bandwidth

P.S.(因為前面已經不小心說是最後ㄌ)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同意以上的人,以後不要浪費時間,

請將人類/機器的了解問題,界定為媒介的頻寬問題。

P.P.S. 這就是我學腦機介面的原因之一。

References

a.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David Rumelhart

b. What is Understanding? David Perkins

c. Constructive Interaction and the Iterativ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Naomi Myake

d. Explanation Patterns. Roger C. Schank

e. What is understanding? An overview of recent debates in epistem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C. Baumberg

f. The Limits of Reason. Gregory Chaitin

g. What is Understanding?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on for Computer Programs. Stubborn Dilettantism

h. Neuralink and the Brain’s Magical Future. Wait But Wh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