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在家工作和協作產品的使用趨勢

Yi-An Lai
Flow話不完
Published in
8 min readAug 5, 2020

被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籠罩的歐洲,各行各業都必須因應政府的規範而做出改變,其中「在家工作」 變成了很多人的新常態,這樣新的工作模式有哪些挑戰?遠端合作又帶起了哪些產品使用趨勢呢?一起來看看筆者在荷蘭觀察到的一些改變和未來可能的工作模式吧!

早上十點的Daily standup,盯著螢幕上十來個的分隔畫面,有人睡眼惺忪,有隻黑貓從鏡頭前悠悠走過,有人說話時夾雜著背景嬰兒的哭聲,這已經是在家工作的日常。

自從三月中起,病毒開始在歐洲猖獗,當時荷蘭政府要求非關鍵職業者盡量在家上班,將大眾運輸的使用率降到最低,把位置讓給必須通勤救世界的人,如醫護人員,大多數雇主也遵循法則要求員工在家上班,除非緊急或必要狀況,所有會議、討論或任何互動都轉為線上進行。這樣突如其來的轉變除了很超現實之外,公司和每個人都必須做出巨大的調整來維持正常運作。

在家工作的挑戰

乍聽之下在家工作好像滿爽的,省去準備出門、著正裝和通勤等時間,感覺從床上滾兩圈就可以到電腦前開始工作,但事實上除了這些優點卻也充滿挑戰:

Photo by Mikey Harris on Unsplash

環境切換的重要性

以環境來說,大多數人的家裡都不是為工作而設計的,在沒有書房或工作室的環境下往往就是坐在餐桌椅或客廳,偶一為之還可以,但每天八小時一週下來許多人都有肩頸痠痛或腰痛等問題,空間許可的人可嘗試居家改造,但也有些人資源有限,則必須在這樣的侷限下長期抗戰。此外,因為工作環境就是平常的居家環境,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也導致工作時容易分心,下班後無法放鬆的混亂現象。

「嗨!聽得到我嗎?」之線上會議的效率

在家工作對我所在的公司和許多軟體科技相關產業並不罕見,在病毒來臨前,許多公司都能接受員工一週有一天或偶爾在家上班,所以公司都支援許多協作工具,大家也熟悉視訊會議的操作等等。但從一天在家變天天,工作上的合作就變成了無止盡的視訊會議。線上會議跳脫了地點和人數的限制,以前可能會因為與會者在不同辦公室地點或會議廳大小的限制,而決定只挑重點代表人物精簡會議,但數位化後有種大家都在家很有空的錯覺,加上沒有人數限制的關係,如果不確定應該邀誰就都邀,導致會議人數眾多,大家更容易分心或岔題,反而效率低落。這在慢慢磨合的幾週後,我和同事理出的解法是要慎選會議,詢問會議的目的和是否真的需要我的input,過濾不必要的會議也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來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另外,將自己需要專注做事的時間也block在agenda或通訊軟體裡(例如:Slack的Do not disturb),因為其他人無法「觀察」到你正在忙,或意識到雖然你表定上沒有會議但你其實需要時間工作。

心理健康

包括我自己在內其實很多人都忘記了一點:我們是在全球大流行的疾病蔓延下試著在家工作,當所在國家每天上百人過世,確診人數也是數以百計不斷攀升時,每個人不知道何時才能安心出門或和居住其他城市的家人或伴侶見面,其實心理壓力之大是不會在工作會議中提起的。當然還有那些因為學校和托嬰中心關閉,必須同時照顧小孩的家長們,很多人時常因上述各種原因自覺工作成效不佳而感到罪惡,又再用額外的時間工作嘗試彌補。幸好許多公司僱主也能體諒這些狀況,以我的公司為例,公司利用問卷了解員工的心理狀態和對於在家工作的感想,並在需要時提供心理諮商,也發起每週的全員會議(All hands meeting),由執行長或管理團隊表達對每個人在家工作種種挑戰的體諒,並期許每個人都能對彼此包容,在當時疫情最糟看不到盡頭在哪時,其實除了在家工作外,同事間給予彼此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產品的使用及發展趨勢

對設計師來說,在家工作最大的缺點就是失去隨性和即時討論的機會,無法頭一探問問隔壁同事對在進行中的設計有什麼意見,也失去了一些咖啡機旁閒談發現新點子的機會。因為通訊技術的限制,往往發表時無法看到觀眾的反應,或者討論時如果沒有畫筆功能,無法確切知道對方所指為何,帶工作坊時自覺無法掌控全局調整節奏等等。為了滿足種種合作的需求,各個團隊也試盡了很多協作或通訊軟體:

線上共同編輯

自從不能走到同事旁邊秀螢幕後,能線上共同檢視或編輯就變得無比重要,舉例來說,公司裡越來越多設計師喜歡用Figma多過於Sketch,可以多人同時在同一個檔案裡合作,不用擔心檔案上傳是否同步或者版本問題,和開發團隊用prototype溝通時也不用輸出其他格式再編輯。

另一個線上協作軟體的新寵則是Miro,原本是我們公司的設計師們做brainstorming的工具,可以用數位白板的形式合作,不用再把寫得亂七八糟的便利貼數位化,但近期該公司快速發展各種新功能,除了介面互動大邁進和企業用工具的整合(如Jira, Slack, Microsoft Teams等等)之外,我覺得最厲害的是它為各種使用者提供了樣板,例如商業策略相關的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產品經理或負責人需要的 Product Roadmap 還有敏捷開發裡需要的 Retrospective等等,這些樣板馬上打破使用者對一片空白不知該如何開始的恐懼,也讓完全沒設計背景的人一打開就有美美的格式圖表使用,讓人完全愛不釋手,該公司也在今年四月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況下獲得五千萬美元的投資

Source: Miro (https://miro.com/online-scrum-agile-tool/)

未來的工作模式

如上所述自三月開始,荷蘭的公司與機構針對在家工作的影響和員工的反應做多次調查,可以觀察到員工對在家工作的反應越來越正面,在一項兩千人的調查中,大概有60%的人希望一週裡可以有兩天以上在家工作,這也和筆者公司內部的問卷結果不謀而合。許多人想回辦公室的理由主要是和同事社交互動,這也指出未來的辦公室可能會比較像會議或見面的場所。另外有趣的是,一個針對荷蘭前25大公司的調查指出,在家工作對員工的生產力並沒有影響。

在員工們在家工作的同時,很多雇主為了慢慢讓部分員工可以回到公司工作,根據政府所提的安全規範也對辦公室的設計做了調整,重新安排走道的動線和減少座位使其之間都保持至少1.5公尺,讓因為家裡環境不理想等原因想到辦公室上班的人也能有安全的環境,但減少座位也意味著短期內不會完全回到以往的樣子。因為疫情發展難以預測,以荷蘭來說很多企業都沒有明確的日期終止在家工作的現況(如:兩大銀行ABN AMRO和Rabobank 以及阿姆斯特丹市政府)。

有些企業也藉由這樣的機會更近一步地推行了新的工作模式政策,西門子(Siemens)在七月底宣布開始實施Mobile Working,意味著即使在疫情過後,員工還是能選擇一週兩到三天遠端工作,不一定是家裡,可以是任何員工覺得適合的地方,這也符合該公司想塑造的文化,主管評鑑表現應該專注於員工產出的結果而非待在辦公室的時間。

另外,因為秋季學校可能還是採取遠端教學的形式,為了讓家長和員工們能更有彈性的計畫未來和照顧家人,Google也在七月底宣布員工自願性的在家工作延長到2021年夏天。

Photo by Work With Island on Unsplash

如果要說病毒帶來了什麼正面的影響,應該是大規模在家工作的社會實驗,讓雇主和員工重新思考不同的工作模式對公司文化及個人生活帶來的影響,並以一種漸進的方式慢慢往兩方都喜歡的方向前進,而這樣的改變除了加速了一些數位產品的發展,疫情閉關下多出來的個人時間,更讓許多人培養出第二第三專長,看著同事在視訊的另一邊喝著自己釀的啤酒上面貼著她自己設計的標籤,覺得人類苦中作樂的創意無限!

喜歡我的設計心法分享,請不吝以 拍手10-30下 給予支持和動力,也讓我們更了解你喜歡的方向和主題。 
訂閱追蹤 Flow話不完,一起在設計領域與產業新知中,隨時隨處話不完。

--

--

Yi-An Lai
Flow話不完

Digital product designer in the Netherlands // 偶爾串場研究員的UX設計師。設計經歷包含B2B軟體、3D列印產品等,喜歡參與產品前期的使用者研究和不斷的問為什麼,近期鑽研和dev team合作的藝術。閒暇時喜歡在低於海平面5公尺的鹿特丹種菜和騎腳踏車看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