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設計工作坊Design Workshop順利進行的小撇步

Cindy Yeh
Flow話不完
Published in
7 min readSep 16, 2020

設計師在帶領工作坊時需要掌握節奏與流程,以期參與者能帶著最多收穫回去。其中技巧分為解說、流程、節奏與協作。遇見關卡該如何見招拆招?

Design Workshop 工作坊是設計流程與方法中一個特別的項目,同時挑戰了設計師的硬軟實力。工作坊簡單來說就是小組活動,由一至兩名設計師主持,引領複數參與者討論研究單一議題。其目的包含統整與會者的相關知識、由非設計師的專業人士發想解決方法或由非設計師的參與者腦力激盪。

我自己很喜歡參與設計工作坊,別人的想法總是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每次結束都會有醍醐灌頂的暢快。自己帶工作坊的經驗,略有但不算多。在公司內部帶過一兩次小型的設計工作坊,透過跨部門討論來收斂設計師的解決方案手法。主要是面向內部團隊,透過一段緊湊的時間凝聚各方共識。項目包含跨部門的問題與需求整合、card sorting等等。

帶領工作坊,自信和態度佔了百分之六十,接下來才是口條和內容。原因是工作坊講求相互學習,當下激盪的火花因參與者而不同。主持設計師主要功用在於提點方法,確保成員理解這次工作坊的目的,讓整個流程順利。但也別忽略準備教材的部分,畢竟有時候會遇到成員需要從不同角度解釋目的或步驟,因此準備範例、成功案例以及成效都有助於讓成員理解工作坊的用意。

共同協作,創意思考

工作坊的目的是讓議題討論方式更活躍,免去開會冗長、被罷麥、僅有單一個思考方向、陷入既有思維等等誤區。人的思考都有既定模式,聽到一個問題的當下反應都會是提出解決方法,而解決方法不外乎過往成功經驗。但是,成功模板不一定都能複製,一昧複製也容易造成公司在創新上的停滯,而突破既有框架便是設計工作坊和其他小組討論不一樣的地方。

讓工作坊進行得更順利

卡關是正常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進行面對客戶的Workshop之前會有對內的練習。我自己的經驗是,雖然主持人某方面有帶動氣氛的責任,但不是每位設計師都是嗨咖,確保活動能在時間內順利進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而現場的氣氛絕大多數時候是因參與者變動,並不是由主持人決定,因此順著參與者的調性轉換節奏也很重要。

開場介紹的重點:

  • 建立人人都能創意發想的核心概念
  • 明確解釋目的與流程,給予生活中可見的範例
  • 將0到1拆解成細小步驟,減少跳躍式思考

進行時,需要出手相救的地方:

  • 參與者陷入既定思考模式,可以暫停或縮短當下的討論,總結之後丟出下一個主題或設計方法卡牌。
  • 討論範圍太單一,可簡單提出一些不同方向的問題或思考角度:「這些觀點很有趣,你有沒有想過XYZ呢?他們某方面是相似的。」
  • 討論範圍太凌亂或天馬行空,建議暫停一下,快速將之前的提案歸類,這時如果討論時有用便利貼,就可以視覺上的歸類。提出一個明確的項目數字可以收斂的更快。「好喔,那我們來快速歸類一下,之後濃縮成三個方案進入下一輪討論。」

建造好的氣氛與節奏

倫敦封城期間,一群旅居英國的台灣人發起自救會,透過線上協作軟體開啟為期兩個多月的設計工作坊討論。當時該組織已經就問題的發散與收斂進行過一輪著設計工作坊了,而我參加的第二輪是就已知問題及族群進行創意解決方案的發散與收斂。

以這個工作坊為例,參者者約半數是設計相關背景,另外有專案管理及社群自救會管理經驗,有趣的是多數參與者並沒有工作坊經驗。即便如此,甫開始主持人便:

  1. 建立大家的理解與尊重公約
  2. 樹立對於創意及意見的開放性與自由性
  3. 降低對於設計的門檻與預期,表明設計並不需要等於畫圖或多精緻的細節,點子更尤為可貴

在在顯示有助於之後的順暢討論。

內容屬於FB:英國台灣人互助會 英國台灣人自由交換

上述有愛、相互尊重的參與者當然是最棒的組合,但不同參與者會造就不同氛圍。

面對不同背景的客戶或公司同僚,即便工作坊邀請的是“有興趣的參與者”,一定或多或少會遇到不清楚設計工作坊目的或成效,或單純只是想要挑戰設計師主導權的發言。正向及開放的氛圍是工作坊成功的一大因素,因此在最一開始雖然需要解釋清楚目的與目標,但不需要過份深入說服單一人士的挑戰言論,引領對方進入“邊做邊學”的模式十分重要。

“我聽到了你的問題,這個疑問在下個環節會被證實。”

”這部分不需要被擔心,因為⋯⋯會解決你的疑慮。“

”你說的沒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透過這次工作坊的某一部份來解決你疑慮的某一部份。“

Photo by Amélie Mourichon on Unsplash

使用者直接給出並驗證答案

設計流程較後期舉辦的工作坊,諸如Card sorting或驗證想法的Focus group,和測試有某方面的重疊,但透過小組討論可以鼓勵不同背景的參與這腦力激盪,從而彼此說服或彼此糾正。

UX設計師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不是使用者。而無論運用多少過往經驗,都不會等同於使用者的真實使用情況。既然如此,我們就把使用者們同時找來吧!

這種工作坊的好處是就容易被理解,需要的時間比較短,也能直接驗證並改善設計,工作坊結束基本上就可以收斂想法並進入下一階段。不過因為是驗證,主持人的立場需要更加客觀中立,除了引導流程進行外,不適合過度參與討論話題。

有趣的是Focus group因為是一對多、若不小心執行,過於行銷導向,怕會誤導使用者,或由單一參與者主導討論話題造成其他人附和及跟隨。(一位喜劇演員搞笑但真實的公司案例是Vaev Tissue用過的衛生紙)主持人一定要明確掌握解釋idea不等於推銷idea,成員最好彼此不認識、主持人要能明確將話筒遞給不同人。

身為設計師,一定需帶工作坊嗎?

工作坊比較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果你是公司內部設計師,對內工作坊可以讓各部門以較為快速的方式了解你的設計目的與思維方向,免去在冗長會議中被開刷的窘境。如果你是對外面對客戶的設計師,工作坊能提高理解客戶的效率,並加深客戶對你專業度的信任。(這有點像是小孩總不懂父母的辛勞,等自己當了爸媽之後才知道有多辛苦。)

上述card sorting的案例是使用在討論產品不同層級頁面上,需要哪些選取指令。因為公司內部收到的意見不等,大家對於哪個按鈕比較重要總是七嘴八舌,在尚未追蹤數據的情況下,由設計師帶領工作坊快速得出結論。透過一個小時的流程,設計師可以一邊得出所需資訊,一邊和各部門講解自己的思考流程,並強調設計並非無中生有,也非單一視覺先決。類似的方案也可以用在電商客戶,很常見的案例是客戶對於如何Promote推銷季節性產品有疑慮,在文字使用上也常常改動。這時,將幾位實際用戶及客戶帶入工作坊,兩方驗證(對質)就可以更快速的推進方案。

再例如用戶旅程(User journey mapping)可以由UX設計師自己訪問後自己畫出,但因為內容繁多很難一次消化理解,不如一次把各端的使用者和主要客戶聚在一起,參與討論與mapping過程,就能同時進行-提問、理解、整理及產出步驟,最後設計師只要數位化即大功告成,減少後續解說的時間。

一位設計師不需要會千百種工作坊,口袋內有三到五個有用的、習慣使用的工作坊手牌也就差不多了。

參考工具

  • 線上討論、協作工具Miro
  • 擁有眾多討論範例的線上協作工具Mural
  • 各式各樣的設計工具卡 如IDEO Method Cards 或IBM Design Thinking Method Cards
喜歡我的設計心法分享,請不吝以 拍手10-30下 給予支持和動力,也讓我們更了解你喜歡的方向和主題。 
訂閱追蹤 Flow話不完,一起在設計領域與產業新知中,隨時隨處話不完。

--

--

Cindy Yeh
Flow話不完

Designing SaaS products from startups to growth stages. Accustomed to jumping across different industries, currently landed in the vast sea of AI/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