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美國設計研討會Clarity參加心得

分享全程遠距的研討會參加體驗與最大收穫

Yi-Ting Chien
Flow話不完
8 min readSep 23, 2020

--

由於疫情的限制,最近設計相關的國際研討會大多改成線上形式舉行。一直以來,我對以美國為據點的設計研討會Clarity有高度興趣,但從歐洲飛美國參加為期三天的會議,以時間和金錢來說都是不小的成本,因此確定它今年是線上研討會後,馬上毫不猶豫報名參加。

研討會介紹

Clarity是為數不多以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但討論主題不限於設計系統,也包含時下設計相關的熱門議題,例如Accessibility的重要性、DesignOps的實務經驗與自動化設計工具等等。

每一年均會邀請許多大咖講者,像是《Atomic Design》的作者Brad Frost、年年發布《Design in Tech Reports》的MIT Media Lab前教授John Maeda,更別提Clarity研討會創辦人Jina Anne,集設計師和工程師專業於一身的她是設計系統的業界先驅,領導過Amazon、Salesforce和Apple等等的設計系統團隊。

Showing the speakers of Clarity conference in 2020
https://www.clarityconf.com/

線上模式的優點

研討會全程在線上平台遠距進行,網站上可以查詢每日時程表、觀看LIVE演講和提供聊天功能。其中,最讓我驚喜的地方是更加即時和多點的交流,比面對面的實體聚會效用更突出。

一對一networking

登入網站時必須設定個人簡介,選擇感興趣的關鍵字(像是design strategy、prototyping、responsiveness等等),平台會依據關鍵字推薦適合networking的參與者,也能瀏覽其他人的自我介紹。看到有興趣交流的人,按下按鈕就能預約15分鐘的聊天時間。最初我覺得15分鐘太短,懷疑是否能進行有深度的討論?嘗試過後發現,15分鐘迫使大家略過傳統的自介橋段(基本上該知道的都已寫在個人簡介上),直接進入討論主題,話題有時是發出邀請時就已設定好的問題,有時討論最近工作上遇到的困難,或是相互了解雙方公司的組織與運作模式。

One-on-one video chat
Photo by visuals on Unsplash

最後我和總計11位參與者完成討論,包括Google Material Design的研究員、Twitter的前端工程師、Morningstar的PM、Atlassian的設計師和Shopify的設計經理等人。每一段談話都讓我學到新東西。試想如果是面對面的研討會,我可能沒辦法鼓起勇氣主動找這麼多人說話,在短時間內進行極具效率的交流。

破冰活動

活動開始大家進入一個破冰專屬的聊天室,聊天室中央顯示主持人的視訊鏡頭,主持人負責活動串場和引導參與者。每個環節大約5–7分鐘,系統隨機配對兩人進行對話,對話主題可能是討論前一天活動的心得,或是隨機的問題,例如你最喜歡吃什麼食物?你珍惜什麼樣的朋友?

相較一對一networking而言,破冰活動更像是遊戲,不會銷毀過多的腦細胞。過程中完全不知道將跟誰對話,倒數計時器緊密控制對話時間,時間一到會自動切掉。主辦單位把破冰活動安排在每一天的開始,讓大家醒醒腦袋,用輕鬆的方式開場。如果遇到談得來的對象,也有機會安排近一步的對話。

即時討論

除了聆聽演講外,大家一旁的即時留言也非常精彩。當講者提到書名或是文章,有些人馬上貼上相關連結,有人進而推薦其他參考書;針對講者提出的論點,可以從大家回應的數量和速度感受到共鳴度高低;主持人也會針對留言裡提出的問題,在演講尾端和講者進行問答。

An online platform for hosting virtual talks
https://www.brella.io/

在演講過程中,我常常一邊聽著講者的聲音,一邊眼睛盯著大家的留言,隨時記下有趣的資料或是想法。這種狀況也點像是台上的人在演講,台下的群眾同時嘰嘰喳喳用留言說出心中的話,資訊量爆炸所以必須非常全神貫注,事後也得花時間重新審視當時的筆記,但藉此得到更多演講者以外的觀點。

關鍵心得

這裏簡單整理重要的takeaway,不論是來自於講者本身或是其他參與者。

  • 設計系統沒有終點:很多人認為設計系統等於component library,建立完元件代表設計系統的完成,但許多行之有年的設計系統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永遠有新的使用者需求和商業機會浮出水面,產品會隨著時間更新和完善,設計系統是與之連動的。當公司產品不再更新,也沒有新產品計畫,才代表設計系統的結束。另外,減少管理設計系統的人力和預算是可能發生的,現今有些公司會把負責設計系統的工作人員調配到需要支援的產品團隊,因為產品上市的壓力更急迫。如何向公司證明更新、維護設計系統的價值,是設計系統團隊的重要課題。
  • 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性:設計系統包含許多不可見工作(invisible work),這種工作代表沒有具象明顯的成品,產出的不是新元件UI或是程式碼,而是在協調、審核、教育等等與人反覆溝通的工作下,提升產品開發的效率、一致性與使用者滿意度。這些抽象的成果有不同辦法來衡量,像是計算產品上市節省的人力與時間、引述顧客意見證明一致性(consistency)問題的改善、定期調查公司同事使用設計系統的滿意度等等。最重要的是,找機會分享量化成效給公司管理層,除了增加工作成果的曝光度與說服力,也能藉此爭取經費,支持團隊做幫助公司成長的工作,形成正向循環。
  • 設計工具自動化趨勢:越來越多公司開發自動化工具幫助設計師工作,Github、Twitter和Atlassian等公司甚至有專門的團隊負責製作設計工具,形式大多是figma和sktech等軟體的plug-in,像是表格產生器、Accessibility檢視器和Internationalization檢視器(確認設計元件在不同語言轉換下是否相容)等等。網路上也能找到公開的plug-in,例如Sketch內建Assistants、揪出遺漏字型和顏色的Design Lint。越來越多可規則化和重複的部分由電腦代勞,設計師投入更多時間在溝通與抽象化思考,學習與機器合作,加強機器取代不來的核心技能。

結語

各位未來參加研討會時,不論是實體或是線上的聚會,除了被動吸收演講內容,也能試試主動出擊,參加前想一想工作現有的挑戰與難題,藉此和其他參與者交流,可以得到許多經驗分享和靈感,幫助自己從不同角度思考,讓研討會收穫雙倍。

今年有許多線上研討會可以免費參加,開放給所有人,是持續進修的好機會。像是九月中剛結束的Figma’s Config,預計十月會釋出所有演講影片,錯過的人可以瞧瞧。

接下來,十月還有Adobe主辦的線上研討會 Adobe MAX,我不確定其中讓參與者交流的形式如何進行,但由於任何人都可以報名,想要體驗線上研討會的朋友可以試試。未來這種形式的活動會越來越多,因此線上交流的技巧和經驗更顯重要,也能幫助自己突破地域限制,得到業界第一手資訊。

歡迎大家追蹤Flow話不完的medium和facebook帳號,每週三台灣時間晚上六點發佈UX相關文章,方便你邊吃便當邊看文🍱。

--

--

Yi-Ting Chien
Flow話不完

在德國落腳的UX設計師,目前的工作重點是設計系統和醫療產品。進入UX圈後才發現設計師得一直講話(會畫畫是不夠的),所以正在督促不喜歡說話的自己嘴巴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