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調性對於活動的實質影響【視覺篇】

David Yuan
桌遊收容所
Published in
May 27, 2021
Photo credit to Studio Upper

一個場地的調性,決定了可以辦哪些活動、以及能吸引到什麼樣的參加者

例如:在一個舒適明亮的開放空間裡,適合辦知識型的課程演講,參加的人彼此也都是非常樂於互相分享的。

又或者:在一個燈光柔和、氣氛溫馨的咖啡廳內,自在程度比較高,適合私人感性的對談,上門的顧客可能是想暫時抽離一下生活壓力、放鬆小憩的人。

Touch Café

一般而言,什麼活動就該有什麼樣子:一場嚴肅的國會,不太可能像傳統市場那樣讓大家走來走去逛大街、全場不停嚷嚷(但立法院好像有?);一個輕鬆愉快的戶外親子活動,也不可能要求全部人像在圖書館裡面一樣鴉雀無聲。

不過有些活動並沒有所謂「既有的樣子」,完全可以依照「你想帶給他人什麼樣的感覺」來做設計,例如一場婚禮:你可以辦得很正式隆重、也可以辦得很休閒派對,端看你想傳達的價值和你當初舉辦的理念是什麼

Double HC

什麼樣的人辦什麼樣的活動

活動好比是一個人的作品或創作,每個作品背後都會有各自的創作理念與動機,而這些理念動機也都反應著作者本身認同的價值觀與想法,而作者本身的價值觀與想法,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求學過程、以及出社會後經歷的一切。簡單來說,就是跟這個人的「生命故事」有關。

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生命課題,也就會去辦各式各樣不同的活動,這沒有好壞之分,可怕的是:不去想自己為何而辦活動、只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

不過在一開始辦活動時,可能還不需要思考那麼多,因此我們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先從場地調性──也就是空間本身,對於活動會有什麼影響來談起。

空間帶給人的感官影響

前面的段落以「共享空間、咖啡廳、婚禮」來當作例子,大家應該都能明顯感覺到各自不同場地調性的差異,其實我們只要回歸到最基本的「人的五種官感受」來做討論,就能了解實質的差異究竟在哪裡了。

首先視覺是所有五官感受裡面最重要的,除了因為視覺是生物演化以來最具有優勢的感官之外,目前現代大部分的資訊傳遞方式,都還是靠圖像文字等視覺化媒介來做傳遞的。因此,一個場地的照片,「光用看的」就能決定你對它有哪些聯想了。

【空間的大小】

這是最基礎的、也是一開始找場地時最先會考量的要素,開闊的場地自然會給人放鬆自在的感覺,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預算上現實的考量,因此可以試著去尋找「有經過設計」的場地,像是擁有讓視線穿透的格局和家具擺設,或是整面牆上都貼有鏡子,好讓視線得以延伸的設計。

狹小的空間會給人壓迫的感覺,但相對的也有機會給人更有凝聚力的感覺,因為空間變小了、每個人彼此的距離都拉近了,大家將會更專注在彼此身上以及眼前的內容上。善用不同空間大小給人的感覺,搭配特定的活動需求就會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空間的風格】

一個空間的風格,主要取決於空間裡既有的裝潢擺設、以及放置了哪些家具,這邊將風格粗分為中式與西式兩種:中式給人傳統保守的感覺、西式則帶有創新開放的感受。在不同風格的場地中,有機會引發人們不同的行為與態度(保守或開放)。

另外,通常中式風格會比較強調「機能性」,也就是比較注重功能性跟實用性,因此也會反應在經濟實惠的價格上;而西式風格,就比較常有所謂「裝飾性設計」──也就是沒有具體實質的功能,純粹是華麗好看、平衡協調用的設計,因此也可以說是「藝術」的一種!

常常有人會說:吃飯是在吃裝潢的。我認為無論是開餐廳或是辦活動,在經營的其實都是一個品牌,有很多的無形價值(例如聚集到對的人與引起對的互動氛圍),都是要透過精神層面來建立與傳達的,這也是我在辦活動時很注重的一個觀念。

另外空間的風格,除了中西式的設計會有影響之外,裝潢擺設與家具呈現的「質感」也會有所影響,這邊一樣暫時先分為便宜與昂貴兩種:同樣都是中式風格,你進入鼎泰豐用餐,和去一般的豆漿店吃飯的感覺肯定不同,而且這是光站在門外,看到招牌的時候,就能明顯感受到的差異了。

更甚者,就算同樣都是豆漿店,也是能有高下之分的,這就是下面要談的「空間的秩序」。

【空間的秩序】

凌亂的空間會給人隨便的感覺,人們可能會在活動中隨意放置飲料垃圾等;而一個井然有序的空間,帶給人們清爽、有品質、有花時間經營維護等潛在訊息,人的行為也會變得更有素養

除了物品擺放整齊之外,把「多餘的東西」給收起來,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經營者的角度來說,很多「備品」──例如紙袋提袋、原物料等,都是客人第一時間不會用到的,即使經營者拿取會很方便,也不應該讓這些東西出現在客人的視野裡面

我們常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便利商店,走道堆滿了各式包裹,對客人而言,這些就是「雜物」,即使擺放的再整齊,也是多出來的,沒有任何的功能性與裝飾性,也更容易引發破窗效應。

通常我自己會建議將小東西和雜物,收在櫃子或抽屜裡。檯面上會被看到地方,擺放越瑣碎的東西,在視覺上越會顯得雜亂。

另外如果可以,盡量不要擺放「有 Logo」的物品(自家的 Logo 除外),如果你還記得上次去逛 IKEA 或 無印良品的感覺,這兩家店裡都不曾出現過任何的 Logo,因此都是很純粹呈現出各個物品的樣貌,不會被雜七雜八的 Logo 圖案和花色所影響,能專注呈現出你想要營造的空間或活動氛圍。

總結前面兩點提到的:空間的風格與秩序,除了會透漏出空間本身的品味之外,也露出這個空間的擁有者、或是活動的主辦方,有沒有「餘裕」來掌控這些細節

因為風格與秩序其實都還在可控的範圍內,假如整體呈現的還不錯,我們可能會推測主事者可能具有一定的概念跟水準、或是有其他人來特別打理過這些,無形之中對這個空間或活動的印象是會有所加分的

【空間的明暗】

再進一步,「燈光」對於場地的影響也非常巨大!會這麼說是因為,無論你的場地是大或小,燈光總是會「充滿」在你的場地裡(除非你是無光晚餐,但無光其實也是一種燈光啊!),因此僅僅是「燈光的明暗」就會連帶影響場地帶給人的感覺。

前面有舉例過:「明亮的」開放空間、「燈光溫和柔弱的」咖啡廳、「無光」的晚餐等。明亮的空間會給人安全感與提振精神的感覺;昏暗的地方則是讓人保有隱私感

Image by klimkin from Pixabay

另外還有比較常被人疏忽的「燈光的色溫」也會影響場地空間的調性。我們以一般的公立圖書館當做例子,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通常這類的圖書館都是使用「白光」的日光燈管;但如果今天我們把這個地點的燈光,全部換成「黃光」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會不會是比較偏向誠品書店、或是一般獨立書店那樣:給人一種稍微慵懶、但又比較自在一點的感覺呢?這是因為白光會帶給人精神抖擻、認真專注的感覺,所以很多傳統辦公室、補習班、學校都是使用白光居多;相反的黃光給人比較柔和放鬆的氛圍,因此大部分咖啡廳、餐酒館、或是像我自己的房間也是用溫暖的黃光。

另外還有一種介於白光和黃光之間的自然光(4000K),就是屬於不會太黃也不會太白的色溫。有的空間假如有大窗戶的話,陽光透進來的時候其實也會讓這個場地一整天有機會從早上中午的白光、逐漸自然轉換成黃昏的黃光。

燈光的運用

花了這麼多篇幅在介紹燈光,主要還有一點其中原因:燈光是一個在不改變場地的前提下,最容易做到更換以達到改變場地調性的工具!

相較於改裝潢、改家具、改油漆顏色等,換換燈泡燈管、甚至是用個布或紙來包住燈光,來改變顏色與明暗,是個立即可行而且不用花太多成本的事。然後最重要的是前面提過的,因為燈光是「充滿」在整個場域裡面,因此只要一做改變,感受就會非常明顯(面積越大佔的視覺比例越高)。

【活動上的應用】

假如場地的先天條件很爛,可以靠燈光來挽回一些;相反地,場地本身不爛、但就是沒什麼特色,也可以靠著燈光來營造出你想呈現的特色。

在活動進行的時候,也可以靠著不同的燈光切換,讓人知道活動進行到不同的橋段了,例如:在一場交流座談分享會,一開始來賓陸續報到入場時、講者還未上台演說前,場地內大部分的燈是全開的;等到演說開始時,則只留下必要的燈光,即使還沒有用言語提醒大家,全場都會知道是活動要開始了!

這部分其實在電影院、劇院、表演場所都有滿多應用的。演講場合反而常常是因為投影機的需求而有開關燈的動作,但其實在散場的自由交流、中場的休息時間、甚至是清場的時候也都可以多加運用。

Journey Kaffe

實際經驗分享

之前我還在咖啡廳工作的時候,有辦一個內部教育訓練的電影欣賞活動,那時候店裡有一個閒置的會議室(或說是倉庫)。

由於會議室裡是只有白色的日光燈管可以使用,因此我從家裡帶了黃光的落地燈,加上店裡現有的檯燈做布置(如上圖)。完成之後,真的有讓參加活動的同事覺得:原來這個場地還可以這樣去改造啊!

原本呆板的會議室變得溫馨了起來,大家在裡面看電影也不會像平常開會那樣煩悶,反而是會有輕鬆的感覺。

【製造衝突反差感】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種經驗:一個原本自己所熟悉的場地,因為某一場活動的關係,在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布置、與特定的互動氣氛下,那個場地對自己而言便有了不同的意義。可能自己在當下還沒有察覺,但在活動結束後,回到了平常的生活中,卻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再度來到同樣的地點時,就會忽然想起活動當下的種種,那種感覺也總是令人格外難忘。

這種例子比較容易發生在學校或辦公場所,因為這類場所通常是白天才會去的地方,很少會有晚上還會待在裡面,除非是有活動!而如果是有活動,為了跟平時讀書或工作的「感覺」做出區別,也通常會從燈光上面著手,相較於做布景,是比較快速簡單的方式。

其他像是白天空無一人的廣場,到了晚上可能是人潮聚集的市集或跳舞場所;或是頂樓的開放空間,晚上拿來辦露天派對。雖然說這些例子可能跟活動的「時段」比較有關係,但相對的,如果你的活動想營造出特定時段會有的特定樣子時,就可以善用燈光來達成,同時因為有衝突反差感,更會讓人覺得印象深刻。

總結:視覺佔了很大的比重

基本上視覺的部分有打理好,這場活動給人的印象就不會太差了。

假如視覺的先天條件太差(譬如說免費取得的場地,和要辦的活動內容很矛盾),那其他方面就一定要做得非常足,要想辦法從其他感官或內容上盡力扣合你想呈現的價值,讓人盡量忽略掉視覺上的缺陷。

但是能改善的效果還是非常有限,因為首先在宣傳的時候,大家看到這樣的場地時,不免就會先有一些對應的聯想了。即便過了這關,最後還願意來參加的人,可能也不是很符合你活動的受眾了

假如你覺得這個場地還勉強有機會可以挽救,就是用到文章前面所講的「燈光」以及「家具、擺設」來控制場地的風格,然後家具擺設盡量先從大面積的部分開始著手,效益會相對比較大一些(有點類似穿搭)。

這邊也不建議用美照或修圖的方式來過份誇飾或掩蓋,因為參加者終究會來到現場,他們的親身感受都會成為下次推薦或不推薦這個活動的原因。而且當為了宣傳報名而誇大其辭的時候,也是在透漏這場活動主辦是認同這樣價值的。

【讓你的花園為自己除草】

相反的,挑選到適合的場地,光看照片,就能在報名之初,先讓你的活動為自己過濾掉一大半不適合的參加者

越公開透明、越詳盡揭露內容的活動,就能吸引到喜歡有完備資訊、甚至是為了其中一兩個明確橋段或元素而來的人;相對地,越模稜兩可、模糊不清、不知所云的活動,來的人可能也不是什麼很重視自己時間的人,多半抱持著來晃晃也無妨的消極態度。

這也總結了前面所說的:什麼樣的人、參加什麼樣的活動、在什麼樣的場地、做什麼樣的事。

身為主辦的你,就是開啟這一切的起源、也是串連起每個人與事的橋樑。你所相信、所認同的理念都深深影響著自己與別人,每個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這也是我認為辦活動就好像在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一樣,與這個世界互動、並且自我實現的方式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