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與同理心在UX的意義

Wanda Liang
UX 萬事屋
Published in
Jul 15, 2021

(本篇翻譯自 NN-Group: Sympathy vs. Empathy in UX)

身為UX設計師或研究員,我們必須要了解使用者並能夠為他們的需求發聲,因此,我們得同理那些體驗過我們的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然而,在實踐「同理(Empathy)」的過程中,許多團隊卻錯誤地去練習「同情(Sympathy)」。儘管這兩個詞的意義並不同,但卻很容易因為混亂地使用「同理(Empathy)」與「同情(Sympathy)」,造成我們錯誤理解使用者,而無法進而解決他們的需求。

本文的目的,是要幫助您反思:在目前進行的UX專案中,是否不知不覺使用了「憐憫(Pity)」和「同情(Sympathy)」,而非「同理(Empathy)」?

何謂「同情(Sympathy)」?

定義:同情是知曉他人所承受的痛苦(Sympathy is the acknowledgement of the suffering of others.)。

同情,通常是以悲傷或憐憫的方式,向對方的苦難或困境做出回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與對方是有距離感的,因為他們的困境和我們無關,也不是我們會想與他人分享事情;換句話說,我們並沒有認為自己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而只是知曉有些使用者會遇到問題而已。

在UX領域中,同情只能被用於確認使用者正在經歷的情境(scenario)、任務(task)或旅程(journey)。如果我們對使用者表示同情,並不等於我們能站在他們的角度去體會、同理一樣的煩惱。舉例來說,當我們為盲人設計一個無障礙網站(accessible website)時,我們表達同情的方式可能是去得知他們所面臨的挑戰為何:

「如果看不到資訊圖表,會很難理解內容。」
「這種字體又小又輕,年齡較大的人可能難以閱讀。」
「很難使用螢幕畫面來進行網站導覽。」

有同情總比沒同情好,因為我們可以透過同情來了解使用者遇到的問題,而不是輕視他們的短處。不過,設計的真正目的不是向使用者釋出善意,而是賦予他們權力(The true goal of design is not to be nice to users, but to empower them.)

因此,我們要接著下去談「同理」這件事。

何謂「同理(Empathy)」?

同理比同情還要高一個層次,並且更複雜一些。

定義:同理是能夠完全理解、反應,並分享他人的感受、需求與動機(Empathy is the ability to fully understand, mirror, then share another person’s expressions, needs, and motivations.)。

在UX領域中,同理不僅能讓我們了解使用者最立即的挫敗感,還可以了解他們的渴望、擔憂、能力、限制、推論過程與目的。它使我們能深入了解使用者,並找到一個不只是能解決單一需求、更能讓使用者改善生活的解決方法。因此,以上面提過的無障礙網站的例子來說,「同理」不只是設計一個網站,還得將自己的眼睛矇住(實際體驗盲人的感受)去試著完成網站上的任務:

「我正努力地在網站上找到我要完成的路徑。」
「這比我想像的還要難很多。」
「我將為這個網站必須做的改變發聲。」

同理心的光譜(The Spectrum of Empathy)

同情心到同理心的關係可以用以下的光譜說明。由下圖可知,光譜的範圍遍及憐憫(Pity)、同情(Sympathy)、同理(Empathy)與強烈的同理(Compassion),前兩者不需要花太多努力或理解便可達到,後兩者則需要努力理解和投入。

其中,光譜的左下角的憐憫(Pity),指的是我們對他們的際遇感到遺憾,所以我們想要試圖修正那些狀況,但大多時候,其實我們是想要消除自己的負面感受。

而在光譜的右上角,最強烈的同理(Compassion),是我們與使用者最接近的感受,也是一種因為同理而產生的實際行動--理解使用者的想法與感受,讓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渴望去改善他們的處境。

如何在UX領域中練習同理心(Empathy)?

  1. 使用質化研究方法
    在UX中實踐同理必須從使用者研究開始。我們必須拋開自我和假設,沉迷於研究。質化方法(例如使用者訪談、認知地圖和日誌研究)使我們能夠深入研究使用者的行為、動機和他們所在意的事情。
    請記住使用開放式問題,因為我們不知道人們正在經歷什麼、什麼會觸發記憶或對他們造成困難。開放式的問題如:
    是什麼讓您開心?」而不是「你開心嗎?」
    您的家人對您有何影響?」而不是「您與家人親近?」
    什麼會使你變得更強壯?」而不是「告訴我你的弱點」。
    當我們要求使用者向我們解釋事物時,他們常常能夠表達出令人驚訝的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的策略、希望和害怕的事情。
  2. 招募多元化的使用者
    將「無障礙(accessibility)」的概念納入研究計畫裡(Make accessibility a part of your research plan.)。這種方法使我們可以檢驗假設,並與實際的使用者一起探索改善使用者經驗的機會。可以透過有名的團體或組織來協助招募使用者。
  3. 讓團隊成員觀看研究過程並與實際使用者見面
    進行研究時,請所有團隊成員和利害相關人觀看會議。這樣做能夠大幅增加同理的可能,並讓參與者更能接受研究結果,因為眼見為憑。不過,在邀請您的同事進行使用者測試之前,您可能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來宣傳團隊或組織內的UX研究。確保每個人都知道「深入的使用者經驗設計的需求」以及這件事能夠節省時間--減少產品被退件的機會並能滿足實際使用需求的產品
    對了!也要確保以上的記錄能夠發佈到一個大家可以觀看的平台,讓其他無法現場參與的同仁也可以獲得一樣的資訊。
  4. 向利害關係人展示研究成果時,使用影片的方式來介紹使用者
    透過影片的方式來補充研究發現和建議,如,使用者如何實際執行任務的影片片段,這樣不僅能讓研究成果更引人注目,還能對與會者產生共鳴。另外,也要確保在影片中有顯示背景不同、人口統計資料(如性別、年齡)和能力不同的人(如果您遵循我們的第二個建議並招募了不同的參與者,這件事就不難了)。
  5. 製作同理心地圖
    同理心地圖能捕捉使用者的情緒、希望和害怕的事情,並增加我們對使用者的了解。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沒發現的事情,並確定解決問題所需的研究類型為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其他人同理使用者,它可以在研究中為使用者發聲,並保護它免受於偏見或毫無根據的假設的影響。因為同理是一項複雜的技能,所以同理心地圖可幫助降低同理心失準的風險。
  6. 投資多元化的團隊
    招募具有不同背景和人口統計特徵的團隊成員,雖然不能保證能因此同理使用者,但是至少將會朝著正確方向前進。舉個反例:如果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是30歲以下且具有技術背景的男性,我們將最終獲得偏向於該使用者類型的設計。因此,團隊最好具有獲得的多樣性(acquired diversity),也就是團隊成員中多樣化的人生經驗、技能和態度。廣義來說,正如克洛伊·希思(Chloe Heath)所定義的那樣,獲得的多樣性是人們對世界的經歷以及長期積累的文化差異。
  7. 將同理心納入設計準則裡
    意即:在團隊中建立鼓勵同理心的原則。因為,如果我們已經在團隊待一段時間了,就會對產品可能造成的錯誤有一定的了解和成見,這時候,如果能建立特定的原則,就可以讓我們團隊成員互相提醒,尤其是在同理心的方面。此外,如果我們的團隊不願改善設計來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就也要考慮導入一些可以糾正行為的原則。舉例來說,可以立下「每個設計都必須讓不同的目標使用者進行測試,讓我們從中了解什麼對使用者有效以及其原因,而非只是用於驗證。」的原則,以互相提醒彼此。

結論

同理心在UX領域裡非常重要,它是連結使用者思想與UX專業的橋樑。同理心使我們能有目的地進行設計、發現明確的重點、為使用者發聲,以及挑戰我們原本的假設。

小記

在UX領域,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特質,但在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研究主題的時候,卻很可能會不小心「同情」而非「同理」使用者(所以,在UX的領域,有著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來幫助設計師同理使用者的感受與使用經驗)。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更了解同理心的意義,並且能吸收文章裡提到的練習同理心的方法,讓自己更能為使用者發聲。

大家好!我們是一群喜愛閱讀的設計書蟲們🤓,定期舉行讀書會討論與分享國內外新知,在閱讀的同時希望可以將知識紀錄下來並分享給大家。如果喜歡這次的分享,但覺得有改進空間,請用1-10個👏鼓勵我們
如果覺得本文有幫助,對用戶體驗有更明確的理解,請用10~30個👏支持我們
如果想看本文的延伸主題,例如相關應用等,請用30~50個👏提示我們
若是單純想給我們加油打氣(或是表示已讀),就請快樂的隨意👏👏吧!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歡迎點擊下方的「Follow」追蹤我們,讓我們繼續把閱讀所帶來的滿滿收穫分享與你!

--

--

Wanda Liang
UX 萬事屋

An energetic UX Researcher & Designer based in Tainan City, working in a software company ✨ I love noodles, dogs and all the meaningful desig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