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的實踐之路:建立以效率為目標的工作流程(下)

王大明
UX 萬事屋
Published in
Jan 25, 2024

2021年開始在跨國集團擔任設計經理,團隊人數從個位數到雙位數,遭遇疫情遠端工作,建立設計系統與流程,導入敏捷開發,跨國團隊溝通等等艱辛過程都是成長的養分,激勵且陪伴著團隊持續進步,來到第三個年末,有感而發,整理了一些筆記與心得作為反思。

考慮到篇幅,分為上下篇,本篇為下篇,說明第三種法則, ARCI 法則,並進一步說明,三種法則融入既有工作流程的範例。上篇介紹團隊使用的前兩種法則, Milestone & Checkpoint 觀念的建立與例行會議的規劃。歡迎先看上篇更通暢:

3.導入 ARCI 法則,釐清每個人的角色與責任

在大型專案中,尤其是跨模組專案,容易出現三不管地帶的議題,發現問題卻沒人回報或處理,導致時程延後或是品質不如預期,或是兩位設計師互相客氣,反而掉棒。除了適時提醒,幫助設計師了解自身定位,促進主動溝通,更有效降低憾事(|||゚д゚)發生的機率。

當時剛好在上專案管理的課程,學習到了ARCI法則,試著對應到團隊與設計專案上,並新增了Support角色好讓協作者也可以融入到架構中:

🥸當責(Accountable):對專案的成敗負責,擁有決定權與否決權。
🤓負責(Responsible):執行該專案的人員,需回報進度與狀況。
😎諮詢(Consult):提供諮詢,協助工作進行,可能是外部人員,像 BA 。
😉知會(Informed):被告知專案的狀況與進度,但不直接負責該專案,像PM。
😘支援(Support):支援工作,協助工作進行,像跨模組的設計師或實習生。

視每個專案情況,會有不同的權責配置,像是較小的專案 A,R 會是同一人, C,I,S 不需要每個專案都有等等調整。團隊習慣在專案開始前確保 A,R,C 是誰,後續再依細節展開(使用 M&C 展開),補上需要的相關人員( I,S )。

Created by DALL·E 3

給予明確的權責,提升設計師對於負責專案的專注度,以往較常發生的,遇到小問題會忘記回報,導入後,除了降低遺漏問題,還會預想可能有什麼問題,又該如何對應,需要何種協助,有效降低掉棒等問題。

M&C+Regular Meeting+ARCIS

三法則逐漸的融入既有的工作流程中,回顧脈絡,最初專案量變多,建立 M&C 概念,快速追蹤專案的狀況,而後時間切割破碎,內內外外的會議,一天8,9次討論常常發生,建立例行會議時段,內部大型議題能集中處理,而溝通層面上的遺漏,導入 ARCI 法則,建立明確權責關係,鼓勵團隊主動溝通。

實作

每個專案都有對應的當責人(Accountable)當責人與PM討論交付節點(可調整)訂出 Milestone ,而每個M&C會有對應的負責人(Responsible), M&C 以類似 Task & Sub-task 的形式,建立在專案管理工具中以便瀏覽。

在 Weekly 會議上,依 Milestone (對外交付)的時間先後,依序說明進度與狀況(由該項負責人),而後依照 Checkpoint 預排當週會議。將三種方法依上述整併到專案管理工具中,即為團隊的工作流程框架『 MMA 模式』(為什麼要取名🤔),根據不同專案管理工具,會有不同的顯示方式,但大致範例如下:

Critique(Tue):

Checkpoint_11/20:A 專案,R1,新增元件評估會議, A 專案設計師與設計系統設計師。

Checkpoint_11/20: B 專案,R2,問卷設計初稿 review , B 專案設計師。

Team meeting(Tue):

Checkpoint_11/20: C 專案,R3, Workshop - 新模組的用戶體驗指標,全體設計師(有空請參加拜偷拜偷🧎)

Critique(Thur):

Checkpoint_11/22: A 專案,R4,權限設定邏輯議題討論, A 專案設計師。

Team meeting(Fri):

Sharing:Fang a 日本留學生活,全體設計師。

投遞者作品集討論:全體設計師(都來都來歡迎參加)

p.s. 因為 Milestone 是對外部的交付,所以都是另約會議,除非重疊時段,不然不會出現在設計團隊的例行會議中,或許可以再寫一篇關於 Milestone 如何對外對接的實踐之路(我可能不會寫)。

Created by DALL·E 3

不是死板的規定,是觀念的養成

沒有100%完美的工作流程,永遠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從第一天開始,持續的調整與溝通,向團隊清楚的說明遇到了什麼問題,接下來將如何調整,為什麼要導入這樣的流程,最終獲得了什麼,每次架構/流程調整的緣由與結果,慢慢形成一種團隊認知,不論什麼樣的框架,什麼樣的流程,最終都是要解決問題以達成團隊目標,方法可以改變,但其中精神不變,是一種習慣,一種默契,一種共識,是團隊文化的產生。

從制度到習慣,從認知到文化

之前閱讀了許多文章,知曉團隊文化的重要性,但對於如何建立,始終模糊,經過三年來的歷程,多少有點實感,從制度到習慣,從認知到文化,或許可以再寫一篇關於團隊文化的實踐之路(我可能不會寫)。

上述框架僅是針對設計團隊的內部流程,並非是產品團隊或其他團隊的工作流程,另外每個設計團隊的外部流程/文化不盡相同,團隊定位與人數也不同,本篇文章僅作經驗分享,不建議直接導入原本的工作流程。

--

--

王大明
UX 萬事屋

產品設計師,喜愛研究新科技與設計趨勢的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