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Jametlene Reskp on Unsplash

UX 實作東西軍,今晚你要哪一道?不同實作機會的差異底加啦

Lucy Tan
UX 萬事屋
Published in
Jul 30, 2021

--

大家都知道,在入門時想要提升 UX 研究、設計能力的話,實際練習必不可少,但各個實作機會常常具備著不同的團隊組成以及專案目標,而不同類型的專案會學到的東西其實不太一樣!經歷過不同的團隊組成、專案類型,以及數份實習經歷後,以下是我認為在學生時期,每個不同類型的實作機會具備的差異,希望有助於大家了解自己當下最需要什麼類型的專案實作經驗哦!( ´ ▽ ` )ノ

實作機會百百種,到底每一種有什麼差異呢?

內容分為上下篇,上篇將會說說 Side project 有無開發實作需求的差異,下篇則會分享實習 vs side project 的不同學習點。

文章中描述的專案以我個人經驗、學生時期接觸到的為主。我曾經嘗試過各種實作經驗,包含自己入門練習的個人專案、被工程師邀請的 side project/黑客松、主要和設計師合作的設計競賽、跨領域團隊角色的商業競賽等。而實習的部分,過去都是在新創文化的小團隊中實習,公司員工不超過 100 人,並且都是做公司自己的產品、會參與到現有產品的主要開發流程。

各種實作機會沒有孰優孰劣的區隔,而是透過不同的過程、環境,可以幫助提升自己不同面向的能力。如果各方面條件允許的話,我認為如果能夠各種不同實作經驗都具備是最好的!

有開發實作需求

一、可以了解如何和工程師溝通

若設計專案有開發實作需求,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練習如何和工程師溝通,並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從他們提出的問題以及需求,可以去了解在實現設計稿的過程中他們在乎些什麼。舉例來說,剛開始練習設計 UI 的時候,很容易只做到最理想狀態的頁面呈現方式。以搜尋頁面為例,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用戶輸入關鍵字,而搜尋結果出現和關鍵字有關的內容。但其實光是這一個頁面,就會有其他的不同狀態會出現,例如找不到相關搜尋結果時,該怎麼呈現?又或者是,用戶為離線狀態時,要呈現什麼給用戶呢?這些都是實作上非常重要,但若沒有和工程對接,初期入門時便很容易漏掉的部分。

二、不斷練習產出更高保真的成果

為了要幫助工程師更具體地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頁面間的關係、預期達到的效果等,因此會逐漸練習產出更高保真的成果,來確保設計師和工程師之間的理解一致。例如當要解釋一個頁面的動態效果時,有很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從口頭描述、提供範本、製作動畫效果的 prototype,一直到實際提供具體的 CSS 數值等,前幾個可能需要雙方不斷地來回確認,而後幾個更有可能可以讓溝通過程一步到位。

三、對技術可行性以及開發成本差異有更多了解

在向工程師提出需求、詢問技術可行性時,依據他們的反應可以一次次的了解什麼需求對他們來說很麻煩,什麼其實還好。進而也促使自己在提出想法時,嘗試依據可能的開發成本分別提供數種不同的方案,說明什麼是具備最佳體驗的做法,而哪些環節可以依開發成本做出取捨、哪些部分有討論空間等。

此外,「有沒有和工程師意見不合的經驗?最後如何解決?」是我在幾乎每一次的面試都一定會被問到的問題,多一點和工程師合作的經驗,能夠讓人嘗試找到自己的一套方法。

四、提升抗壓性

因為團隊內很有可能只有自己一個設計師,且工程師的數量比設計師多的情況是常態,需要學會把一件可能沒有其他人懂的事情,解釋到其他人也可以理解。自己提出的設計見解、決策被質疑很常會發生,尤其是面對可能會增加開發成本的情況時,需要去更清楚地解釋這一個設計決策的價值、重要性。

五、學習更好地輸出 Spec,弭平認知落差

現在有許多工具可以幫助輸出 spec ,讓過程方便了許多,例如 Figma 或 Zeplin,但是設計稿到開發後的產出會有什麼樣的差距,真的是沒經歷過不會知道。經過一次次地協作、和工程師溝通,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在交付設計稿時需要注意的細節。盡可能附上適當的註解及說明、多想一步,可以讓工程師對 spec 的理解和自己預期的畫面一致。要共同打造出心中理想的介面,需要顧慮非常多的眉眉角角,透過一次次的實作及溝通合作來學習,會讓設計 → 開發這個交付過程更為順暢。

整體而言,有開發實作需求的 side project 會充滿著較多限制、考驗不同職能角色的溝通及團隊合作能力。設計稿的用途在這樣的 project 中,更偏向「溝通工具」,各個階段的產出若要轉化為作品集中的內容,可能需要更多心力梳理及詮釋。但這樣的實作機會更可以了解真實業界的合作方式,幫助自己和職場接軌,設計稿開發後上線也能接觸到更多使用者,接受市場的考驗。

以上說了一些此類型設計專案的學習機會點,那它會有些什麼樣的限制呢?

一、設計稿是溝通的工具,不一定會做得很完整

在有開發實作需求加上時間限制的情況下,製作設計稿的重點並不在做出一張張美美的、完整的 畫面,而是「溝通」。只要是讓工程師理解你的想法、需求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若他需要的是頁面的 layout,即便 Wireframe 很粗糙、陽春,若能讓雙方的畫面是一致的,那就可行。(但前提是要真的確保雙方畫面一致,不是自己覺得可以就可以)如果有其他更加有效且快速的方式讓雙方有共識、且互相清楚地理解對方的想法,其實不需要去拘泥設計稿上的細節。例如一次參與黑客松的經驗,在緊迫的時間限制之下,由於介面的細節不是比賽要求的重點,我們在比賽當下只有產出 Wireframe ,然後讓前端工程師套用 Material Design 的元件,來呈現最後的作品。

這個特點會對應到,如果你想要在作品集中很好的呈現這一項作品,就會需要在事後花更多時間重新做完整的設計稿、梳理當時的設計過程。

二、專案時程很趕的話,使用者研究的時程可能會很有限 🙃

對於設計師來說,利用使用者研究的各種方法先了解用戶、市場現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其他夥伴未必會有跟自己一樣的想法。加上開發其實需要很多時間,時程很有可能不允許團隊在前期投入太多的時間資源。這時便會需要練習如何權衡、如何採用比較精實的方法來達成研究的目標(這也是一門大學問!!)。

小結

整體而言,有開發實作需求的 side project 會:

  • 充滿著較多限制、考驗不同職能角色的溝通及團隊合作能力。
  • 設計稿的用途更偏向「溝通工具」,各個階段的產出若要轉化為作品集中的內容,可能需要更多心力梳理及詮釋。
  • 可以了解真實業界的合作方式,幫助自己和職場接軌,設計稿開發後上線也能接觸到更多使用者,接受市場的考驗。

無開發實作需求

設計產出不需要實際開發出來的 side project,可能出現於提案內容不需實際上線的設計競賽、商業競賽、最開始練習實作時的個人小專案等或者是專案目標以學習為主,由一群設計師、研究員組成團隊,合作進行需求研究、解法發想,最後製作 Prototype 等呈現階段性成果。

一、設計表現自由度較大

設計方面可以著墨許多的細節,以及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想要藉此練習做複雜的動態效果、運用不同的 Prototype 工具,像是 Protopie, Lottie, Principle 等等都可以(沒有工程師管你開發起來麻不麻煩)。若是和工程師合作,多半要在開發成本及設計表現上作權衡和取捨。

由於我的作品集會分別以不同作品來呈現自己的能力,例如 A 作品強調工作經驗,B 作品強調自己的 UI 設計能力等。沒有實作開發考量的專案給我比較大的自由度,可以從 0 到 1 規劃出想呈現的視覺風格、嘗試現在最新的設計趨勢,所以我就會以設計自由度高的作品來強調自己的 UI 設計能力。不過這樣的作品以開發、營運的角度來看,就容易出現元件維護成本較高等等的問題。

在過去的面試過程中,了解許多面試官很重視「美感」,甚至也有聽到面試官認為美感是設計師的各項能力中,最難培養出來的。如果能有設計表現自由度大的實作經驗,可以讓作品集的讀者更好地看見自己不同面向的設計能力。

二、設計流程可以做得比較完整

因為不會有工程師在等著自己把設計稿生出來的狀況,相對來說可以更為從容地做更精細的使用者研究,或者是可以分配比較多時間在研究及設計上,並且嘗試不同的研究方法,把結果分析、設計稿做得較為完整。較為充足的時程,可以有機會產出更高品質的結果,以突顯自己的研究或設計能力,作品集也可以有一個具備完整脈絡的專案。在將內容整理至作品集時,也可以花費相對較少的心力。

三、設計產出可能較不具說服力

由於沒有開發實作的需求,因此容易錯估特定功能、解法的開發成本,或者是部分解法容易欠缺長期營運的考量,所以在呈現這類型作品時,較難以讓聽眾信服此解決方案的成效。如果能夠在解法發想後,至少以 prototype 驗證設計上的假設,了解是否真的有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設計的產出會更為落地。

小結

少了開發環節的 side project 具有以下特點:

  • 相對來說讓設計師更能夠做自己,可以幫助自己練習並熟悉新的設計趨勢、嘗試當下興起的產品形式。
  • 失去了更實際、嚴謹的練習機會,可能會有一些盲點存在。

對我來說,有開發實作需求的設計專案經驗是非常必要的,但充滿天馬行空的嘗試、想像的設計專案也能夠調劑身心,於我而言算是小酌怡情,就像每天吃正餐,偶爾也會想要吃個千層蛋糕一樣。專案進一步走到開發、上線的階段,才能更進一步了解自己設計上的盲點,以及如何在現實的考量下,運用設計為使用者創造價值。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夠讓大家對於有無開發實作需求的 side project 具備的差異有更多了解,在選擇實作方向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類型!接下來請期待下篇 side project vs 職場實習啦 🤩

UX 實作東西軍 (⁎⁍̴̛ᴗ⁍̴̛⁎) 今晚你要哪一道呢?

--

--

Lucy Tan
UX 萬事屋

在新加坡打滾的產品設計師,用寫作來沈澱自己 ♪( ´θ`)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