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Workshops vs. Meetings: 有什麼不同? — 上篇

王大明
UX 萬事屋
Published in
Dec 11, 2020

(本篇翻譯自UX Workshops vs. Meetings: What’s the Difference?)

目錄:
1. 誤用UX工作坊反而浪費時間
2. 什麼時候應該召開會議
3. 什麼時候應該舉辦工作坊
4. 結構與形式

摘要:會議用於共享信息; UX工作坊是為了解決問題或達到可行的目標。 本篇文章會比較兩者的差異,包含目的,範圍,時間,結構與準備時間。

Meetings are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workshops are for solving a problem or reaching an actionable goal.

誤用UX工作坊反而浪費時間

是否曾經參加過完全浪費時間的工作坊?目標不明確,活動似乎沒有意義,或者感覺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完成。又或者,是否曾經被要求舉辦過您認為不必要的工作坊?只是隨意填滿會議大綱而不知其理由。

發生這些情況的組織中,往往不清楚會議和工作坊的定義和適當用途。過去,我見過善意的同事們舉辦工作坊,以作為與利益相關者的一種溝通方式,認為如果將每個人長時間地聚集在同一個房間裡,奇蹟就會發生,但那根本不是真的!如果沒有預先定義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明確的協作需求,沒有足夠的預先規劃,那麼工作坊就是在浪費時間。 (恐影響高層參與者婉拒您的下一個邀請。)

了解工作坊和會議之間的差異可以節省每個人的時間,充分利用團隊協作,並避免在工作坊上建立不良聲譽。本文比較了工作坊和會議的不同特徵,包括目的,範圍,結構和每種活動所需的準備量。

UX Workshops vs. Meetings: Meetings are for people to share information. Workshops are for solving a problem. Purpose, scope, length, structure, and preparation differ for each.

目的和範圍

會議是人們交流信息的一種方式,可想做,狀態更新或分享知識。相比之下,工作坊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集中精力在想法的產生與動手實作,使小組實現可行的預定義目標。簡而言之,會議是討論問題的地方。工作坊是解決問題的地方。

會議適合用於淺而廣的議題;而工作坊適合於對問題進行深入而集中的討論。

什麼時候應該召開會議?

當目的在於安排特定的時間讓與會者傳遞與接收資訊時,便適合採用會議的形式。這類討論可能涉及多個主題,但不一定需要在單次會議中做出所有的決定或採取行動。

召開會議的常見情況包括:

  • 項目啟動會議 (Project kickoff): 同項目團隊成員的初步會議,其中討論項目簡介和角色等關鍵信息。
  • 站立會議 (Standup): 跨職能團隊日常的快速(通常為15分鐘)會議,共享工作進度和障礙方面的最新信息。
  • 回顧會議 (Retrospective): 定期進行的討論,團隊反思自己的合作方式,並考慮改善流程的方法。
  • 一對一會議 (One-on-one): 專門的時間讓主管或經理直接會面,討論項目,個人成長和發展機會。
  • 領導同步會議 (Leadership sync): 跨職能部門的多個子團隊聚會,討論進度,學習和出色的行動項目。
  • UX /設計團隊會議 (UX/design-team meeting): UX或設計團隊成員聚在一起分享工作,知識和靈感來源。
  • 設計審查 (Design review): 設計團隊成員介紹設計進度並接收設計反饋。

什麼時候應該舉辦工作坊?

當需要來自不同團體的意見和共識,或與會者的參與感幫助促進他們對於項目的正面態度時,這類目的適合採用協作、動手做的工作坊形式。

UX工作坊5種常見方案,其中包括:

  • 探索工作坊 (Discovery workshops): 團隊成員和關鍵知識持有者聚在一起以了解當前狀態,就即將開始項目的里程碑和計劃達成共識。
  • 移情工作坊 (Empathy workshops): 設計師,研究人員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在設計解決方案之前,對用戶需求達成共識。
  • 設計工作坊 (Design workshops): 跨學科團隊成員聚集在一起,從不同的角度快速生成和討論各種想法。
  • 優先級工作坊(Prioritization workshops): 團隊成員和其他關鍵決策者共同決定哪些項目最重要,並對它們進行優先級排序。
  • 批判工作坊(Critique workshops): 設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協作來分析和改進設計,從而使其達到目標。

上面的每種場景都受益於工作坊的設置,因為人們不僅需要交換各種主題的信息;他們需要深入關注有關特定主題的信息,並根據該信息採取行動或製定計劃或決策。

Image via Angelique Schlick

結構與形式

工作坊和會議的基本目的不同,因此兩者的結構也有所不同。通常,會議比工作坊更具被動性,與會者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講話或聽上,而工作坊則鼓勵積極參與,像是動手畫,腦內風暴(brainstorming)或創建模型等活動,以組織和捕捉小組進度。但是,動手活動當然不必僅用於工作坊。在會議中,他們可以幫助與會人員保持參與,突破常規思維方式或鼓勵內向型人格促進對話。

工作坊的典型結構

工作坊通常會經歷一系列發散與收斂的過程。在發散活動期間,團隊成員會提出許多想法或產生與當前主題相關的大量貢獻。工作坊的主持人可以利用多種類型的活動來實現這一目標,包括定時素描(timed cycles of sketching)或腦內風暴於便條紙上。

發散活動之後是收斂活動,在此活動中,小組要確定並理解(從活動中所產生的想法和輸入資訊)的模式和主題,然後致力於對最可行或最有潛力的構想進行優先級排序。在此階段,諸如親和關係圖(affinity diagramming)和強制排名(forced ranking)之類的方法是合適的。

會議也是有結構的

儘管工作坊的結構比會議更正式,但並非會議沒有結構(我們中的某些人可能有不同想法,因為過去參加過設計不良的會議)。

即使是例行會議,如站立會議和一對一會議,也可以從結構中受益。引入足夠靈活的結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討論項目,一種有效方法是在會議之前向參與者提供開放式問題的簡短列表。

例如,傳統的日常站立會議,使用一系列問題來確保對話保持正軌。參與者可以通過僅回答以下問題來限制內容:

  • 昨天完成了什麼?
  • 今天在忙什麼?
  • 遇到的障礙是什麼?

在另一個範例中,經理可能會要求直屬下屬準備例行一對一會議的議程,該會議的結構可遵循以下一系列問題:

  • 過得如何?
  • 哪方面需要幫助?
  • 有什麼興奮的消息?或者現在有了什麼志向?
  • 對我有任何反饋或意見嗎?

甚至像這樣的開放式框架都提供了一種結構,可以幫助與會人員了解會議的目的,能充分分配時間來準備討論大綱。

後記

設計師與研究員每天都會經歷不同形式的會議或工作坊,訊息交流與溝通是必要的過程,如果能夠選擇正確的方式來進行,便能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

本篇從目的來說明會議與工作坊的使用時機,付諸日常中,未來舉辦會議或工作坊之前,試著定義明確的目的,進而判斷是否有其他適合的溝通方式,將能幫助溝通效率與產出!

下篇則會說明會議與工作坊的準備清單,進一步幫助釐清兩者間的差異與花費精力。謝謝大家耐心收看🙇‍♀️️🙇‍

大家好!我們是一群喜愛閱讀的設計書蟲們🤓,定期舉行讀書會討論與分享國內外新知,在閱讀的同時希望可以將知識紀錄下來並分享給大家。如果喜歡這次的分享,但覺得有改進空間,請用1-10個👏鼓勵我們
如果覺得本文有幫助,對用戶體驗有更明確的理解,請用10~30個👏支持我們
如果想看本文的延伸主題,例如相關應用等,請用30~50個👏提示我們
若是單純想給我們加油打氣(或是表示已讀),就請快樂的隨意👏👏吧!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歡迎點擊下方的「Follow」追蹤我們,讓我們繼續把閱讀所帶來的滿滿收穫分享與你!

--

--

王大明
UX 萬事屋

產品設計師,喜愛研究新科技與設計趨勢的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