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自己的 HCI 研究生涯找到合適的大學專題老師或碩士老師?(附多篇推薦閱讀資源)

Hank Lee
UX/UI 新手村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Feb 28, 2020

隨著碩士班放榜與新學期的開始,開始陸陸續續收到一些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們對於在選擇研究方向、領域的詢問。一方面很感謝大家願意聽我的分享,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原來我還在有機會可以分享一些我知道的資訊。趁在 SFO 等待海關的空檔,整理一下我過去一年蒐集到的各式資料,期望有機會幫助大家更加了解非常照顧我的 home community —— 人機互動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 。

因為時間較為倉促加上手機打字不太方便,所以我打算以曾經整理過的一些 reading list 呈現出我所知道的一些資源,而我也認為透過閱讀不同的素材,是在短時間了解這個研究領域非常好的方式,雖然這個路線會相對更適合想要 involve 多一點研究的專題生/ 研究生,但已經很清楚自己方向的朋友也不妨看看其中的一些內容,當成科普的機會了解一下 HCI:)

開始之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 disclaimer:

我認為如果要試圖找出所謂的「典型」的 HCI 研究或是 HCI researcher,單單透過這邊的 reading list 是有點難達成的,即便我自己沈浸在這個 community 將近兩年的時間,我還是很難定義何謂 typical HCI research, or a typical HCI researcher

因為這個 community 有一個很核心的價值在於包容涵括 interdiscipline knowledge and background。所以如果讀了一些後發現還是不是非常的清楚清不要擔心XDD 但如果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得到令你非常興奮的 idea,恭喜你!HCI community 有著一群人對於這個 idea 一樣熱衷的夥伴!

如何認識 HCI?

我認為 Prof. Guo @ UCSD 對於 HCI 研究領域的文章和影片是一個滿好的起手式,這邊放上他自己對於 HCI 研究領域的起手三文,但我認為他的整個網頁都是一個對於研究/ HCI 很好的閱讀資料:

1. What is HCI research? And what is its relationship to computer science?
2. Introduction to HCI/Design
3. Two Examples of HCI Research

較熟悉閱讀中文的朋友,可以從一個由台灣國內外年輕學者自發性的社群:「 人機共生你我它」中的文章開始。

如果是對於研究已經比較有經驗的朋友,我相信你大概也已經知道一些更為進階的方法,e.g. 找相關的老師/ 學者聊。甚至是已經開始讀起一些paper,我這邊再提供一個對於我過去認識這個多元的 community 的方法:去 youtube 找往年 top conference keynote speach。我自己的觀察這些 keynote speach 很大的用途,是在於 inspire 這個 community 的學者,因此這也不失為用來了解這個 community 所在意的價值,對於未來研究的 vision。這種 high level 的 inspiration 在研究的初期對於我有很大的鼓舞,也讓我對我involve 這個 community 有一定的動力和嚮往,這邊稍微列一些近年一些 hci conference 的 keynote/ vision talk 做為一些起手式:

CHI’19:https://youtu.be/jcAcpbbzPj4
UIST’18:https://youtu.be/cNIZBtgceS4

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老師?

看了一些上述的文章後,對於 HCI 這個領域大概在做什麼、在意什麼問題或許會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如果到目前為止你都還不排斥的話,我們來談談比較實際,但也非常重要的:該怎麼選適合自己的老師?

huge disclaimer here!! 這個是我的主觀想法,而我本身是以博士班進行準備

在進入這個話題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先問問自己:

你這個階段結束(大學專題 or 碩士)之後大概想做什麼?

如果用最最粗淺暴力的分割法,可以問問自己「未來有沒有想要讀博士班?」為什麼很重要,我們或許可以用幾個以博士為目標的 career plan 的例子來簡單感受一下:

1. [錄取] MIT Media Lab (Media Arts & Sciences Program) 
2. [錄取] HCI PhD at Aalto University, 2017
3. [錄取] HCI/Cornell Umich UCSD #PhD #設計公費

每個人的研究歷程一定都有所不同,這邊所謂的歷程包含了是否在做研究的「最一開始」就打算唸博士,當然讀博士一定不會是多數人在做研究初期時就做的規劃,但如果簡單觀察一下上述的一些對於 pursuit phd degree 的歷程中,不難觀察到的共同特徵就是

  1. 重視研究經驗的累積
  2. 論文發表(若能夠有發表在 top conference 更是大加分)

因此在這個分割點上,我的建議是,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決定」或「被要求」 (e.g. 專題必修/ 畢業條件) 做研究,但對於做研究又不會過度排斥,那就好好的擁抱、認真的把手邊的研究做好,私心認為這是一個高 cp 值的投資,一方面進可有機會申請 phd,退也可在研究結束發表一篇高品質的研究,在 cv 上也增加一筆很好的 record (e.g. 老師的強推+發表經驗),或是另一個 mindset:既然你無論如何都要花這個時間了,不如把它做到最好、效益最大化。

所以建立在這兩個關鍵點:

  1. 累積 HCI 相關研究經歷
  2. HCI 論文發表

要如何在選老師上提升自己得到上述兩個條件的機會?這邊提供一個我自己認為相對好上手的方法,而且有機會套用在不同的學校環境(本人的 HCI 經歷是在交通大學經歷的):

  1. 了解老師的研究領域
  2. 了解老師的研究發表頻率
  3. 確認自己的興趣與老師的研究方向吻合

了解老師的研究領域

首先可以在你所錄取或所在的系所看老師們的研究領域,這邊提供一些與人機互動(有機會)相關研究領域的關鍵字(but not limited to):

  • 情境感知運算 (Context-Awared Computing)
  • 資訊行為 (Information Behavior)
  • 擴增/虛擬實境互動 (AR/VR)
  • 觸感式互動設計 (Tactile Interaction Design)
  • 機器人互動設計 (Robot Interaction Design)
  • 社群運算 (Social Computing)
  • 人機合作 (Human-Computer Collaboration)
  • 普及運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了解老師的研究發表頻率

有些老師可能近期的 focus 並非只是在研究上,HCI 教育也常常是老師們重視的部分,或是 community 的經營等等,這部分可以透過老師的網站,連結到 google scholar,dblp 等論文搜尋引擎看看近期發表 (請注意非常多老師不會定期更新個人網站),一些HCI 領域比較常見的 top conference/ journal 像是 CHI、UIST、CSCW、IMWUT 或 UbiComp 等等。

確認自己的興趣與老師的研究方向吻合

另一個很重要的是確定老師近期可能比較在意的題目是什麼?你是否match?喜不喜歡?這對於剛踏入領域的人來說可能比較困難,但我認為整體而言在台灣的 HCI 老師們都把自己的網站整理的很棒,基本上透過瀏覽個人網站就能略知一二!不像我今年在申請博士時看到非常多老師的 latest update 還停留在2012,這時候也只能摸摸鼻子把他最近的 paper 都拿起來讀一讀然後自己整理。

如果你比較沒有 program 或系所的限制,可以參考這個 list ,整理了目前在台灣有在進行 HCI 相關的研究的老師/ 學者們:

Graphics and HCI Researchers in Taiwan

聯繫老師時的注意事項

最後的最後,談一下在寫信、reach out 老師時需要注意的事情。到這個階段,理想上你應該對 hci 有個基礎的認識(基礎題:HCI stands for what?進階題:What do the “h” and “c” part, respectively, mean to you personally?)對於想要的找的老師目前在做的題目大概有個了解。然後,老師們都很忙,老師們都很忙,老師們都很忙,很重要所以說三遍,所以在 reasch out 的時候記得簡單扼要,有些老師會在自己的網站上放 reach out 時的 format,但如果沒有的話切記長話短說:簡單的自我介紹(附上 CV),說明為什麼對他的研究有興趣(e.g. 在他的網站看到XXX研究),跟他約下一步(e.g. 約個時間 skype call, 到他的辦公室聊一下, 回覆你在XXX上的疑問),這邊一樣附上 Prof. Guo 對於寫學術 email 的一些建議:

Cold Email Policy

切記不要用那種一看就知道是複製貼上換老師姓名的 template,那種信真的是有夠明顯….

最後最後的最後,我也要大推讓我在這一年半過的非常充實的恩師和實驗室:

交大 MUI Lab with Prof. Stanley Chang

還記得我第一次投 CHI 時,有天凌晨三點突然發現 paper 上有點問題,我立刻 slack 他他立刻秒回,馬上給予建議和討論。今年在申請 phd 的路上也是給予我最多的支持和指導。同時他也是身體力行 work life balance,比如說之前我們常常在開會後,繼續到竹湖旁邊研討著怎麼丟出 excellecnt,偶爾也會在實驗室用 switch 煮煮飯等等。Stanley 有多帥多有研究熱忱多照顧學生大概不用我贅述,從我上面的小故事,和到他的個人網頁上看他今年上幾篇 CHI 略知個一二,我就不多廢話。

我(右)與恩師 Stanley(左)@CHI’19

Ok 快輪到我了,祝大家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老師!

聯繫實驗室同學 (2/28 補充)

感謝 Yi-Chi Liao 大大的提醒,讓我多說一下在選實驗室、選老師時建議額外做的一些功課。昨天說了比較多跟了解、認識老師相關的內容,但在選擇 supervisor 時(無論是專題、碩士、博士的指導老師都適用),還有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你未來的同事們 aka 實驗室同學。做研究是一個長期的素養培訓,因此實驗室的風氣不僅僅會影響你做研究的標準,如果你很幸運的將自己圍繞在自己很喜歡的一群人身邊成長,那種一起做研究講幹話的感覺真的很棒。再來實驗室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 startup, 以 supervisor 為首,但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會型塑出這個團隊的樣子。因此,我也非常建議在挑選實驗室/ 老師的過程中,也可以去聯繫目前老師們的學生,感受一下實驗室風氣、老師的帶隊風格等等。儘管學生們沒有像老師們那麼忙碌,但在 email 聯繫時的我得建議是一樣的:快狠準,因為沒有人有義務去幫忙你,讓自己看起來是值得幫助的也是你自己的責任之一:)在這邊我真的也非常感謝這一路上曾經幫助我的所有人,盡快的未來我也會以文字的方式分享我今年博士班申請的心得,以及這個過程中非常感謝的人們。

原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hank.lee.376/posts/3240039846024778?notif_id=1582861276674776&notif_t=feedback_reaction_generi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