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面試經驗分享:UI/UX設計、UX研究、產品經理、專案管理

如果我的專長只有UX,要怎麼增加可應徵的職缺類型?

Daniel Lee
UX/UI 新手村
16 min readOct 19, 2019

--

Photo by Rachel Danner on Unsplash

從開學前,我就開始努力找實習機會,希望能一邊讀碩班一邊累積足夠的工作經驗。對我來說應用過往所累積的經驗,對生活中的產品與服務產生正面影響力,能讓我獲得很大的成就感,也能暫時逃離被文本淹沒的研究生生活。

我找了一個多月,總共面試 7 個職位,獲得 2 個 Offer,實習內容都是在做我相較擅長的 UX 研究與設計。不過在這段時間找實習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 UX 實習的職缺很少,少到哭,所以以下除了描述各個職位的面試經驗以外,也會講要怎麼拓展可應徵的職缺類型。不過因為關於找工作,可以講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只會把我覺得特別值得寫的內容寫詳細一點,如果還有其他疑問的話歡迎留言或私訊詢問!

履歷與作品集準備

準備時程

履歷

我從快要結訓時,也就是 8 月初就開始準備履歷,其實我原本已經有一版把內容更新微調就好,但當時我的決定是整個重寫。原因是因為原本的履歷是自己排板的,但說實話也沒有特別好懂好看,而市面上的履歷模板如 CakeResume 或諾貝爾又常會排超過 1 頁(通常resume會限制在 1 頁,CV則為2~3頁),因此跟朋友要了傳統履歷的模板重新撰寫。下圖是兩個版本履歷模糊過後呈現排版的狀態,可以看到傳統履歷雖然不甚好看,但其實對於 HR 或者其他閱讀履歷的人來說,在閱讀動線以及邏輯上可能還是最好的排法。

左:舊版履歷,右:新版履歷

有關履歷的內容,網路上有許多資源可以參考,但是有一點我想可能許多做過 UI/UX 設計專案的同學們會有點困擾:沒有增長的數據可以說明設計或研究的影響力。這點我其實也卡了很久,總不能掰數字出來吧,有些有過實習經驗的人可能因為碰過真的產品就會有數據可以說,但我剛好就都沒有啊是想怎樣啦(兇)!於是我就把過程中的產出數量寫出來,比如「歸納出 2 個設計人物誌」、「規劃 3 項設計策略」之類的,至少能讓人理解你做了多少事。有人有辦活動的經驗但沒有具體效益可以寫(很多就是為辦而辦辦爽的啦,或者當時根本沒想到要評估效益),也可以透過如「為 100 人規模的 6 日工作坊規劃 8 場講座,並邀請 18 位業師與教授擔任講者與評審」等規格取向的數據(而非增長取向),讓閱讀者自行解讀規劃與公關的難度。

線上作品集

6月的時候因為剛好結束跨界超越競賽的專案,於是我開始整理閒置許久的網頁作品集。說整理是因為更新的幅度實在不大,我更新了 2 個完整的專案經歷,還有 3 個到目前都只完成了 Brief,不過我的想法是:那麼多的專案,其實只要有2~3個足夠呈現我所具備能力即可,事實也證明這種策略沒有問題。

online portfolio
我是利用 Wix 來架設作品集網站

作品集的內容寫法我不會仔細說明,因為我也還在探索有沒有更好的呈現方式。不過目前來說,我可以提供我的架構給大家參考:

總覽 Overview
描述專案目的、目標族群、需求、解方,以及成果效益,並且附上專案時程、團隊配置與擔任的角色、主要職責

簡介 Introduction
包含專案背景、二手資料概述、執行專案的動機與目的、成品概述與影響力

挑戰 Challenge
說明這個專案的難度與限制,後面內容應說明如何克服挑戰

研究 Research
研究規劃、目標、問題、流程、方法、洞察、發現、人物誌、旅程圖、設計策略、行動方案,簡單來說該有的流程要有,該有的圖也要有

設計 Design
功能架構、資訊架構、使用者流程、線框圖、互動流程與原型、設計規格,簡單來說該有的流程要有,該有的圖也要有

評估 Evaluation
規劃、目標、問題、流程、方法、發現、改善策略、行動方案

迭代改善設計方案 Iteration
同設計,著重闡述改善處

結論 Conclusion
與 Overview 類似,但更強調發現、如何解決,以及產出的影響

最後,每個作品不用都涵蓋上述的全部內容,反而必須先思考該作品對自己的意義為何,並且在作品集中扮演了什麼樣的定位,想要傳達什麼資訊,再去決定內容的詳細程度。例如如果我想展示一個偏向研究性質的作品(或者我在專案中是UX Researcher的角色等等),那麼我在設計的部分,可能就只會放「該有的流程」和「該有的圖」,也就是使用者流程和介面來呈現功能。

作品集簡報

我此次面試的作品集簡報只涵蓋了 2 個作品,分別是:

  1. 「設計與社群運營」-UX/UI 新手村
  2. 「使用者研究與體驗評估」-Drifter

兩個專案各自對應了兩個方向的能力,以針對不同的職位或者面試官的興趣先講對應性質的專案。

簡報的編排我參考了「金字塔原理」但也不是完全照做,因為設計流程還是相對線性的,而且是作品的重點之一,個人認為並不適合完全按金字塔原理拆解。在作品的第一頁我會先放最重要的 HMW(How Might We),來帶出專案的目標以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金字塔的頂端:What),接著第二頁直接進入解決方案(金字塔的分論點:How)說明如何解決。這兩頁結束後理論上面試官已經會對專案產生基本概念,而接下來的篇幅才會進到網頁作品集的架構,慢慢細講邏輯與決策思維(支持論點的證據:Why)。

另外,時間允許以及產品可及的話,建議可以先幫忙面試的公司進行簡單的使用者體驗評估,將評估結果放在簡報裡,會有辦法跟面試官產生更多交流,同時展現積極認真了解產品的態度。

自我介紹與申請動機撰寫

每個面試的一開始一定都是自我介紹和申請動機的說明,而這一個環節會影響面試官對面試者能力以及對該職位熱情的假設,因此內容必須包含「你的核心能力」、「為什麼這些能力讓你足夠應徵這份職位」、「這份職位在你心中的定位」以及「為什麼這個定位驅使你應徵」。

因為我是一個不太善於以詞藻掩蓋心中想法的人,過去申請實習的經驗告訴我永遠只申請喜歡的實習而不要將就。所以當我在想申請動機的時候,就是在找一個我會喜歡這份職位的理由,如果找不到那還是不要申請比較好,不然面試官很容易看出我的動機不足。因此,雖然會有一個基本的模板,但我的每一份自介和申請動機都是客製化的,千萬不要全部職位套一樣的內容,很明顯,一聽就知道。

以上就是有關面試前的準備,那麼接下來就是每間公司的應徵經驗,並依照面試的順序排列。

遊石設計:設計研究實習生(歡迎再聯繫)

  • 投遞管道:主動聯繫投遞
  • 面試階段:共 1 面,On site
  • 挑戰題:無
  • 面試時長:2 小時

我在遊石設計實習過的朋友超多,因此也很快打聽到實習可能會接觸的內容是根據專案進度走,不一定會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不過我還是蠻嚮往在設計顧問公司工作的,尤其遊石設計是國內指標性的服務設計顧問公司,更令人期待在裡面累積實作經驗。

在主動投遞履歷之後,由老闆 Ian 回信確認可以去談談,面試也是直接跟 Ian 對談。由於這是第一個面試,簡報內容相對簡陋,因此我沒想到 UX/UI 新手村的運營經驗在只放了 2 頁內容的情況下竟然講了 1 個小時,Ian 也在過程中問了一些我的行銷能力以及觀點,並說明遊石設計的研究員在不進行研究相關工作的時候,是需要做社群行銷規劃與執行的。

不過這次在面試的尾聲,Ian 就很直白的說沒辦法讓我來實習,主要原因是因為遊石設計招收實習的標準之一就是一定要進公司 4 天以上,而我只能去 3 天。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剛好研究需求沒有那麼重,若是讓我進去實習,可能反而是會先做社群行銷相關的工作,Ian 覺得先好好在學校學習對我來說是更好的選擇。不過他也歡迎當我之後真的能空出時間的話再與他聯繫。

Circles.Life:總經理辦公室實習生(無聲卡)

  • 投遞管道:公司透過104邀請
  • 面試階段:共 1 面,On site
  • 挑戰題:無
  • 面試時長:15 分鐘

Circles.Life (就是無框行動啦) 是從新加坡進軍台灣的電信公司,主打無需綁約,隨時可轉換到其他電信公司或者更換方案。HR 透過104找到我的履歷,並邀請我去面試。

在面試之前,我花了一些時間做市場研究,想知道 Circles.Life 是否真的有實力進入台灣市場,以及針對的族群是否正確。不過這些東西最後都沒派上用場,因為整個面試只有 15 分鐘,HR 僅針對我的履歷問了幾個簡短的問題,也沒有深入追問就草草結束,大部分時間是在介紹實習進行方式和會接觸到的工作內容。面試前我問了 HR 需不需要準備任何東西,對方回覆僅需攜帶英文履歷即可,不過到了現場對方手中已經拿了一份履歷,而且還是看中文的,那我到底幹嘛自己印?(氣XD)

有趣的是,我在面試後又接到了 2 次他們公司的面試邀請,其中一次是一模一樣的職位,另一次是產品經理實習生,三次分別是不同的 HR 寄通知給我,不禁令人懷疑他們 HR 的制度與能力究竟如何。工作內容主要是在上午時幫忙整理各部門交給總經理的數據報告,檢查是否有誤並提出一些發現,以及進行市場調查;下午則是會根據各部門需求,可能會支援其他部門的工作。

BenQ:資料應用專案管理實習生(無聲卡)

  • 投遞管道:FB社團中的申請表單
  • 面試階段:共 2 面,Phone screen+On site
  • 挑戰題:(On site) 一項 BenQ 的電視螢幕產品要搜集 USB 使用數據,確認到底有沒有人在用這個東西,身為 Data Application PM Intern 應該怎麼幫助導入數據搜集流程
  • 面試時長:1.5 小時

雖然我以前是讀工學院,現在又在讀圖書資訊學,但一直都沒有具體進行過完整、嚴謹的資料分析流程,也讓我在申請這個職位的時候很沒有自信,覺得只是在碰運氣。但沒想到我不但收到 Phone screen 的邀請,還通過進到 On site 面試,讓我對我能做的事開啟許多想像,也更相信自己能夠接受未知的挑戰。

這次面試我主要強調我還是會參考數據進行決策,並且有過蒐集數據的經驗。包含透過觀察短網址以及 Medium 流量以輔助制定社團運營的策略、透過開發網站並串接 firebase 蒐集 user 觀看直播的留言,以找出留言的分類、透過查看 GA 不同裝置的使用數據,決定行動版的網站功能是否應完整保留。在 Phone screen 的階段就是跟Team Lead Tim 對談,不過因為這個工作需要大量與人溝通,因此還需要透過 On site 讓團隊成員也能了解面試者。

在 On site 的時候,來了另外 5 個 Data application team 的同事,除了在自介的階段會問我問題以外,還擔任了情境挑戰題的各種角色,全部的角色包含 PM、RD、DA team 和 Designer。不過在這邊我是真的蠻緊張的,加上冷氣很冷,一面試完 Tim 就跑來跟我說感覺我很緊張,身體有點僵硬,問我還有沒有什麼想要問的,因為機會難得。差不多就是這時間點我就知道不會上了,但我因為面了這個實習,學習到很多未來可以再深入了解的知識。

OneDegree:UX設計實習生(歡迎再聯繫)

  • 投遞管道:主動聯繫投遞
  • 面試階段:共 1 面,On site
  • 挑戰題:無
  • 面試時長:1.5 小時

我在 FB 看到 OD 在招 Sr. UX Designer,讓我非常好奇什麼樣的公司會把 UX 跟 UI 拆開來做,在做了一點 survey 後覺得他們的數位投保產品與服務都非常有趣,因此私訊 po 文的 Design Lead Ted 詢問是否有開實習的缺。Ted 很快地就回我說他們有在考慮,請我寄 Resume 和作品集給 Head of Design,過幾天之後便邀請我去面試。

這次面試前我就已經決定把 UX/UI 新手村的經營放為重點,因此補足了許多簡報內容,Ted 和另一位 Sr. UX Designer Ivy 也給了我很棒的 feedback,並說如果我加入 OD 的話可能可以幫忙 2C 產品的 UX 研究、設計以及社群經營。不過也由於 OD 正在快速成長,準備讓新產品上線,團隊步調可能會比較緊湊,工作可能也會比較混亂,因此他們最後決定目前先不招收實習生(原本是因為我主動詢問才覺得可以考慮要不要招),但歡迎保持聯繫,之後有機會可以再詢問看看。

在等待結果通知的過程中,我還透過朋友打聽到內部設計團隊的一些運作情況,就我的了解 OD 的設計團隊非常完整,合作情況沒有什麼大問題,而且人才也都是一時之選,因此對於希望能在 UX 領域成長的我來說是非常嚮往的一個機會。不過他們目前都還有陸陸續續在找正職,我有一位朋友幾乎同時間跟我面試正職 PM 並錄取,最近才剛 On board,希望之後有機會能夠一起共事。

GoShare:產品經理實習生(拒絕信)

  • 投遞管道:FB社團招募
  • 面試階段:共 1 面,On site
  • 挑戰題:
    因為保密協議,無法公開討論,歡迎私訊詢問
  • 面試時長:1.5 小時

原本就很喜歡 Gogoro 這間公司,但因為以往的創新都著重在硬體上,一直覺得沒有辦法幫上忙,我曾對一位朋友說,當 Gogoro 開始做服務,那就是我要嘗試去應徵的時候了,因此一看到 GoShare 徵實習,我馬上就決定投出履歷。

面試我的是主管 PM,負責 GoShare App,曾經當過阿里的軟體PM,有趣的是主管跟我一樣覺得 Gogoro 是一間夢幻公司,但也因為覺得以前都是做硬體,身為專注在軟體的 PM 幫不上忙,直到去年年底 Gogoro 開了一個神秘的 PM 缺,沒有說未來要做什麼,她覺得可以試試看,最後就職才知道是在做 GoShare。

尷尬的是,我覺得除上述這件事之外,這次面試我們兩個之間沒有什麼交集,我覺得主要原因在於我不太知道怎麼當一個 PM。過程中有問了比如產品功能改善、趕時程、進去想做什麼、可以貢獻什麼、以及抗壓性的問題,我覺得都沒有答得很好,這裡我沒準備產品評估的報告,只準備了商業策略的分析,但沒有用到。不過在面試結束後 HR 跟我說我的面試時間比表定多了 30 分鐘,感覺是談得不錯,讓我對這個職位還是保有一點希望。

沒想到過了兩個禮拜,正當我以為沒希望的時候,HR 寄信跟我說主管要出一個作業給我,原本在面試後我有問 HR 是不是只有一面就決定,結果突然生出來這個作業讓我有點措手不及。其實當時我已經差不多決定要接受另一個公司的 Offer 了,但我還是努力擠出時間完成作業交出去,因為我想知道我究竟有沒有能力拿到這個職位的 Offer,直到一個多禮拜又過去我才收到拒絕信。在這個面試後,我也設下接下來這一段時間,好好累積 PM 所需能力的目標。

台大數位學習中心:UX實習生(獲得Offer)

  • 投遞管道:主動聯繫投遞
  • 面試階段:共 1 面,On site
  • 挑戰題:無
  • 面試時長:1 小時

我目前的其中一個實習(對我現在同時有兩個實習)就是這個,當時是看到有人在台大交流板抱怨台大的其中一個數位學習平台 NTU COOL 很難用,結果底下竟然有數位學習中心裡負責這個平台的校方人員冒出來說會再想辦法多做使用者研究和 UX 設計,我當時第一時間就先留言說,如果有需要幫忙做 UX 我可以幫忙,畢竟過去我也做過交大的課程預排系統,以及正在運營學習型社群,如果能做學校官方的學習平台對我來說是一件蠻酷的事。我完全沒想到他們還真的有找過 UX 實習生,更想不到的是原來這個團隊有兩位 UX 設計師和兩位工程師做搭配,這些都是到「面試」時才知道的,對方邀請我過去聊聊的時候也沒有跟我說是面試,我完全是以一個可以做 side project 的心態過去。

不過也還好面試我的兩位 UX 設計師在聽完我的自介之後就覺得我應該是可以幫得上忙,沒有細問就開始介紹平台的現況以及過去做過哪些事,並且指出若我加入大概會優先做什麼事。我也跟對方說明我其實有在找實習,因此要做的話可能就是用 side project 的形式在空閒時間完成,沒辦法進辦公室,結果對方說其實他們沒有規定一定要進辦公室,這個實習是可以 remote 的!於是我的第一個遠端工作就這樣開始了,目前已經完成兩個 story,兩週 sync up 一次即可。

BotBonnie:UI/UX設計實習生(獲得Offer)

  • 投遞管道:友人推薦
  • 面試階段:共 1 面,On site
  • 挑戰題:無
  • 面試時長:2 小時

因為我的朋友看到我在使用 BotBonnie 設計 Chatbot 時的小抱怨,於是轉介了一個內推的機會,結果我就獲得了面試機會!這次的面試除了新手村以外,我以個人使用者的角度進行了 Onboarding 流程以及產品功能資訊架構的評估,並提出改善方案,在面試結束後面試我的創辦人 Roy 就決定給我 Offer 了。不過因為那時候還在等 OneDegree 和 GoShare 的結果,沒辦法馬上回覆,等了一個禮拜才確定加入 BB。

事實上原本 Roy 是要找偏向 UI 的實習生,我還特地把我的 Resume 改得更偏設計一點,也很擔心會因此不適合 BB,但在面試完之後 Roy 覺得 UX 的改善與設計也是應該做的一環,所以願意讓我做更多 UX 相關的工作,雖然目前 BB 的正職設計師只有一人,但可以感覺得出來 BB 是個重視設計的公司!目前我被安排的 story 包含了社群運營和 UX 設計兩大塊,沒有什麼偏 UI 的項目,因此能夠更專注在我比較有經驗的部分。

目前上班了幾天,很喜歡這個環境,團隊規模蠻小的,大家人都很好有問題可以很快速地就進行討論,之後有工作上的心得會再透過 Medium 跟大家分享。

BotBonnie

除了把握機會,更要創造機會

雖然我在找實習的期間 UX 公開缺很少,但透過遊石設計、OneDegree 以及台大數位學習中心的例子可以看出來,有時候主動出擊可能也會有不錯的效果。而這一連串的面試經驗,最主要的挑戰就是很多工作不一定跟我原本擅長的能力有直接相關,但透過履歷、作品集、面談等媒介,如果能讓對方看出自己能力可能可以形成的影響力,那麼或許就能創造更多機會!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找實習的大家,任何實習相關資訊與心得,無論是分享職缺或者求職,都歡迎分享至 UX/UI 新手村 Rookies Community

感謝大家閱讀完那麼長一串的文章,如果你對 UI/UX/HCI 資源分享與學習相關文章有興趣,那就拍手和按下追蹤吧~

--

--

Daniel Lee
UX/UI 新手村

Global Growth Product Manager @ Jodoo | UX/UI 新手村村長,清大服科所。最新文章:https://danielle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