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實習札記親手改造難用的政府網站!我在 PDIS 擔任 RAY 見習生

Aurora Lee
UX/UI 新手村
Published in
21 min readSep 9, 2020

嗨!我是Aurora 🙋🏻‍♀️ 今年幸運地錄取了 2020 RAY 4.0(第四屆)的實習計畫,一起和來自不同專長背景的3位團隊成員協作,為政府網站進行使用者研究、設計改版。

前言|實習動機

簡要分享一下當初申請RAY實習的動機,一方面是身邊有許多位朋友擔任過往年RAY的見習生、不吝和我分享心得🙏🏻;另一方面則因為自己曾參與交大校園資訊組織的UX部門,「為公眾做設計」、「用UX設計發揮正面影響力」的想法不斷在心中擴散,外在+內在的驅動下寄出了申請資料,順利地在5月份收到斌斌(見習單位的行政小天使👼🏻)的面試信、錄取信了!✉️

札記撰寫初衷

這篇實習札記,除了記錄自己的心得,同時希望可以分享經驗、提供小建議,作為往後的申請者的一些參考。很感謝申請前和我分享的人、文章作者,期許我也能幫助一些人達到釐清RAY的工作內容、減少認知落差等目的。另外,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PDIS這個單位,關注到每年都有一群青年學生共同為「優化政府數位服務」投入努力:D

正文將透過以下部分介紹:

1. RAY 4.0 實習計畫介紹   RAY 是什麼、在做什麼?
RAY 4.0 的特色
有mentor嗎?
專案能走多深?兩個月的 UX 衝刺會不會很累?
2. 專案過程:我們做了什麼? 專案進行方式|執行流程
各階段過程分享
3. 結語|整體心得

收穫&成長
完整地執行從 1 到 N 的 Redesign 很過癮
態度:要相信自己就是專家
推薦大家來 PDIS 實習嗎?
4. 建議

「你說你在唐鳳辦公室實習?」

在一些機會下和人閒聊&分享時,對方聽到這項實習後通常有幾種反應:

  • 第一種反應是:「聽起來很好玩!」
  • 第二種反應是:「那你會天天看到唐鳳嗎(?)😳」

通常經過兩種可能的反應後,才有接下來這個問句:「所以這個實習到底在做什麼?」

RAY 4.0 實習計畫介紹

RAY 是什麼、在做什麼?

點此圖可載入 2020 RAY 4.0 官網(含計畫介紹、招募資訊)

見習機會源自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而RAY(Rescue Action by Youth)是隸屬於PDIS(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Public Digital Innovation Space)的見習計畫,PDIS是唐鳳政委辦公室旗下的小組。計畫全稱為:「青年學生體檢政府網站數位服務專案」。顧名思義,此計畫招募具有設計、資訊等專長的大專院校在學生,以使用者為中心改造政府數位服務,優化使用者體驗。今年一共錄取了29位見習生,研究與設計居多,資訊專長生約7人(每組1人)。優化的服務專案以本屆為例,可大致分為兩類型:

  • 入口資訊服務型:中央或各縣市政府的入口網站,或局處服務。
  • 功能導向型:有特定功能定位的數位服務,例如勞保局、就業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這是一個非常歡迎不同背景的人來申請的實習機會,多數同學來自設計、服科、傳科、心理系、政治系,以及資訊相關系所,任何有UI/UX、HCI相關專長的朋友,可以勇敢地送出你的申請表單、作品集!

RAY 4.0 的特色

RAY 4.0 的特色

每屆的RAY見習內容都不停演化、各有特點,在報到日時,PDIS也和我們說明第4屆RAY計畫(RAY 4.0)的特色,而我們和上一屆最明顯的差異應該就屬「案數不同」了。雖然本屆只有一項專案,但也相對地較有機會進入coding實作開發階段(各小組可拿捏To be, or not to be XD);或更有彈性地進行更頻繁的迭代、測試🛠,成果也能透過國發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年底的成發,進入機關網站的設計建議。本次實習進程可以大致分為「7月找問題、8月試解法」,若對其他專案內容執行上的細節有興趣,等等歡迎繼續觀看「專案過程:我們做了什麼?」以下的部分。

有mentor嗎?

有,以提供建議為主,見習生們掌握案子的主導性

相信「有無mentor」是許多人找實習看重的評項之一吧!有人能提點、分享經驗或技術,成長通常會加快的。

PDIS的成員,例如資深的設計顧問、厲害的前見習生們,是大家又暖又罩的mentor。他們在定期見面會上會拋出疑問、給予對專案的見解,讓同學們持續燃起思考和討論的火花,去想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如果是本身擔任過其他屆的見習生也會用自身的經驗、歷屆的專案收穫分享觀點。mentor們的回饋也許是:Persona的合理性、設計某個新功能真的能幫助使用者嗎?又或是技術層面的細節(當你愈想讓案子落地,技術可行性愈重要,有些工程思維能讓人感覺來到新世界,這時就想說ya~又被我學到了XD)。

專案能走多深?兩個月的 UX 衝刺會不會很累?

專案完整深入

案子精實,也能走頗深,本屆因有工程角色成員加入各組專案,有機會進到實作。兩個月暑假會 immersing 在 UX 的核心知識中,邊做邊學到更多(驗證了做中學是成長加速器,會發現自己哪裡不足,自發性主動加強;或從隊友、其他組同學身上學習他們的優點)。

算是蠻累的,但這是很主觀和個案性質的啦⋯⋯

這類專案通常就是想做到什麼程度就會付出多少努力,每個專案、團隊的情況也不一樣(但本屆成發時,大家都說蠻硬蠻辛苦的XD)。主要工作樣貌大概是:訪談、開會、設計、測試、迭代,頻繁地循環和交錯。其實只要喜歡UX這個領域,當問題愈來愈明確、解法呼之欲出且看見驗證後的成果,一定會樂在其中的!

接下來將分享一些我們這組專案的過程,若你有興趣歡迎往下閱讀!
如果以上內容對你有幫助,希望能請你幫我拍個手給予鼓勵 👏🏻
感謝你讓我更有動力持續進行 設計寫作|學習經驗分享 :D

專案過程:我們做了什麼?

專案進行方式|執行流程

收到錄取信後,我們要按志願序的方式填寫一份內含10個政府網站的線上表單📝,志願序的結果決定了你負責什麼專案和誰組隊。最後,本屆成功配對(?)了7項專案與實習生,每組4人(或5人)。在報到日當天,我們也得知了各組成員在專案中的「角色分配」(這可能會依據面試時的作品集、你的經驗分享而決定),分別為:1位研究員、2位設計師、1位工程師,我在專案中擔任設計師之一。

整個實習過程併採「遠端協作」、「實體到場」兩種方式,此種模式在當今除了降低疫情威脅,也能讓更多來自各地的朋友加入RAY的行列🌏(每年也不乏在國外唸書的朋友們暑假在台參與RAY)。

  • 遠端協作:實習生和實習單位(PDIS)間的溝通平台是Rocket.Chat,各團隊也可以在自己的Channel中聯繫、遠端作業(沒錯,類似Slack),不過與團隊組員間的平台非硬性規定,通訊軟體或協作工具都可以按照大家的習慣。我們這組的協作工具是Google Docs、Google Sheets等線上共編,所有資料都在小組雲端中,開會時用Google Meet。
  • 實體到場:約10–14天會舉行一次見面會,各組為該階段進度、表定的關鍵產出內容進行10–15分鐘的簡報+Q&A,除了有督促進程的作用外,和其他組彼此交流是超棒的學習機會!例如我們曾請教別組的PM專案管理技巧、也觀摩到很多厲害的簡報呈現方式,最後也很重要的⋯⋯見面會的點心都很好吃😋。
🖥 我們負責的網站是「臺北市政府市民服務大平臺」(以下簡稱大平台),是整合台北市便民申辦服務高達1400多項的大~平~台,主要的功能有:搜尋及瀏覽服務資訊、24小時線上申辦、場地租借、臨櫃洽公預約等。
臺北市政府市民服務大平臺首頁

好了,有了專案和夥伴,所以該怎麼做呢?(快航向偉大的 UX 航道吧!٩̋( •͈ω•͈)و✧)

修但幾咧,出航前,先拿起你的地圖 🗺

專案流程:4D Model、6步殺

簡言之,設計是「從 A 到 B 的過程」。

RAY的專案執行流程是採用Double diamond design process,雙鑽石設計流程(又稱4D Model,不嫌棄的話可參考小妹製作的上圖),也許有涉略設計思考、產品開發的人都蠻熟悉這個模型了,透過此框架,兩階段的發散(diverge)——收斂(converge),可以幫助我們掌握開發階段,在四階段中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的原因,並方便於每一步驟內檢視關鍵產出,扣合上一階段的成果。

🔄 4階段內容包含:挖掘使用者的痛點(Discover)、定義關鍵問題(Define)、設計不同方案的原型(解法)(Develop)、測試與迭代,產出最終設計(高擬真互動原型或互動網站)(Deliver)。🌟 但這不是唯一的路徑、第一次的Deliver也不是終點,產品開發過程是「活的」,在進行時也許會回頭重新定義問題、重新設計,每一階段都可能成為新的起點。6️⃣ 6步殺,PDIS將專案流程分為6步驟:
1.了解使用者(訪談+網站數據分析)-> 2.定義核心議題(How Might We, HMW) -> 3.Wireframe 線框稿 -> 4. Lo-fi prototype(低擬真原型) -> 5. Hi-fi prototype(高擬真原型) -> 6. 成果發表

我個人的感觸是Double diamond很好用,但其實不論是什麼框架、工具,設計都是一場行動,也就是從A(問題、原狀態)到B(解方、新狀態)的過程。

專案前情

目前的「大平台」已經是「改版後」的網站了,在我們進行專案時(7月),現行網站上線約9個月。改版過後繼續積極參加本屆RAY的專案,完全是持續優化的代表呀!👏🏻 不過新版網站上線後在短期內還有改善的需求,也讓我們擔心問題是不是特別棘手⋯⋯,抱著矛盾的憂喜參半心情,專案要展開了⋯⋯

大平台見習小組X資訊局X設計顧問 三方協作

三方一體?擁有實際和機關方、設計顧問一起協作的機會

RAY 4.0 見習生與機關人員的協作

由行政院國發會籌辦的UCD(User-Centered Design)工作坊,提供機關方(各專案網站的隸屬單位)了解使用者中心設計方法,我們見習生參與了後面三次,也是除了定期見面會以外的實體出席日。

網站的使用者不是一般民眾嗎?為什麼要採訪機關人員?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看:「資訊局怎麼看待這個網站呢?」這件事重要嗎?為什麼要知道?

🏢「臺北市政府資訊局」是大平台的負責機關,業務範疇涵蓋架設、維護大平台網站。
大平台專案所訪談的利害關係人

資訊局是服務提供者,利害關係人訪談往往會影響整個專案的redesign,在前期投入使用者研究前,常要考量案主、各直接&間接利害關係人進而規劃主要目標、定義產出,減少做出過度理想化、不可行的成果(具體而言,解法可能千萬種,但也許只有1種適合現行的資源和狀況)。除此之外,我們透過本次訪談也了解局處的組織文化,現行的設計有部分來自於長官的決策,如何在使用者需求、行政資源限制間達到平衡也是 RAY 專案的一項重要課題。

7月2日,見習緊鑼密鼓地展開,我們於當天訪談資訊局人員,主要目的為:

  • 了解資訊局對大平台網站的建置需求、期待
  • 快速了解使用者的常見問題、現況改善的困難和原因
  • 建立持續聯繫和合作的機會

「網站上有呀!就是那樣呀!」 當便民服務不便民?

訪談結果發現,即便有線上申辦,局處還是時常接到不知道如何申辦、被會員制搞得頭暈的客服電話。即使「指引民眾使用網站,卻無法有效幫助他們」,熟悉網站的機關方或客服人員在電話那頭解答民眾問題,卻難以同理使用者的痛點;也許資訊局人員的處境更像是「不知道問題是什麼,但知道有問題存在。」因此,協助減少客服業務量也成為改善成果的指標之一;幫局處找到問題、擬出解法就是我們的任務了。

親和圖分析,分群歸類找問題

部會訪談的質性資料,我們透過親和圖法(Affinity Diagram,又稱KJ法)整理,並用Miro線上軟體協作,為編碼後的user quote進行分群,此方法的好處是:一次看見大部分的資料,能將分散的具體資料一層一層找出抽象的上層概念,萃取出findings,幫助接下來制定Persona、定義問題(How Might We,我們將如何⋯⋯)轉化為設計目標。

💡 我過去蠻常使用到親和圖法,它是整理質性資料的好朋友,但也有幾項易犯的禁忌要注意:
🚫 切忌用關鍵字來分類(又譯:不要看到黑影就開槍);被訪綱或心中預先的成見侷限而有分類偏見、不做改動;硬湊讓所有quotes都有分類(為分而分)。

從此次反映的結果也可以得到初步的問題輪廓:服務分類不妥、會員申請解釋不夠清楚、線上申辦流程不全面且步驟繁瑣等導致使用者體驗不佳、無奈致電客服而增加局處業務。

另外再特別提到,不僅在訪談當下,資訊局於整個過程真的非常用心盡力地解答我們在專案上的問題、提供資源,像是網站服務的使用數據、在專案中後期也接受我們進一步理解後台系統的操作管理、易用性測試,讓專案推進得更深、更精準,超級珍惜和感謝!

除了研究階段的協作,設計階段也有想法上的交流。

一起先用便利貼逐步完成CJM初版
線上化的CJM初版

在7月中,我們與資訊局人員、設計顧問進行一連兩天的「打造Wireframe雛形」工作坊,先以目前的使用者研究資料繪製出了顧客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 CJM),著手討論網站改版的可能樣貌,並和設計顧問運用Figma設計軟體,即時線上協作部分的Wireframe(線框稿)初期版本。

資訊局 X 見習生 X 遊石設計

我們有非常難得的機會和遊石設計的研究員新雅、實習生們合作,感謝遊石和我們分享執行過類似案子的經驗,也讓我們有更多元的角度思考設計的機會點!(Ok,請大家聽爆設計遊牧podcast來讓我們表達謝意XD)

Discover|探索階段:使用者研究&Persona

訪談大平台使用者、潛在使用者

在初期招募使用者時就遇上阻礙,原本以為身為首都的便民服務網站應該多又好找才對(好天真),卻由於招募管道有限、大平台雖屬「剛需」(特定必要的需求,例如必須線上申請某項補助),但SEO不佳、網站首頁形象定位不夠,某些訪談時的潛在使用者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瀏覽和使用過大平台(很玄,大概介在有和沒有之間⋯⋯)。種種原因下我們募集地很辛苦。廣發招募問卷到臉書各校交流社團、大台北地區相關社團、ptt、Dcard、人脈管道等,才順利募到能達成研究條件、有足夠代表性和數目的受訪者樣本。

我們制定出了使用者象限,並將User Quote對應於其中
終於掌握到使用者的樣貌了|Persona之一

首頁服務分類

有千百個服務都不怕,只求合適的分類邏輯

許多政府網站的服務項目眾多,在首頁除了關鍵字搜尋外,分類項目是關鍵,符合使用者的一般經驗和邏輯,才能順利讓他們找到正確的服務。

但究竟如何妥善分類?我們先透過Google Sheets線上共編梳理大平台的1400多項服務,經過「獨立分類作業」,再經過「小組共同評估」,並比對、參考相關產品(例如各縣市政府網站等)的分類邏輯,訂出數十項類別。接下來,我們邀請潛在使用者依照封閉式卡片分類法(closed card sorting),為我們分類整理出的類別&服務。這項方法很便利有效地了解使用者對服務與分類的認知。在此階段,除了觀察紀錄,也會根據分類過程、結果進行訪談。

使用者為大平台進行封閉式卡片分類

Define|定義階段:CJM&HMW

定義出優化的核心議題:Aha-moment 出現了!

整合性質的大平台,怎麼聚焦改善功能?我們在探索階段費盡一些苦心,在「1400多項服務」、發散的問題中,我們逐漸收斂、定義關鍵痛點:線上申辦有個資疑慮、申辦流程冗長以及線上無法全程辦理等,最終聚焦到「場地租借」這項服務,探討出這個核心的改善項目時很令人振奮。在場地租借的使用者研究中,也定義出了三個HMW:

定義核心議題|大平台的 3 個 HMW

發現問題,對應設計目標

主要問題與設計目標

Develop|設計開發階段:Wireframe ▶️ Lo-fi prototype

發想、實作、測試、迭代

A & B 兩版Wireframe

雙版本Wireframe

實際 X 夢幻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都要!

我們簡稱「實際版(中規中矩)」為A版,「夢幻版(大膽創新)」簡稱為B版,不過到底為什麼要有兩個版本的Wireframe?

如果剛剛有注意Double Diamond模型的話,你會發現現在正是「第二次發散」。雙版本是為了讓我們在 ideation發想階段,嘗試Brainstorming更多可行的點子,這時的任務目的在於:「盡力找尋所有可能的解法」

但最終的版本就是A or B或A+B嗎?答案是No。「我都要」其實不太正確;更準確地說是:「好的、能真正解決問題的部分,我都盡量要。」

所以,最後決定的Wireframe版本可能是個強大的綜合進化版C!

P.S. 雙版本的Wireframe也是本屆 RAY 4.0 的特色之一

「想要維持低擬真度(如Wireframe、Lo-fi prototype),但又必須有具體資訊才能明白如何操作」

如何解決這項困難?可用「註解」的方式!

由於大平台網站本身的性質,在畫面上有許多特定資訊(像是特定的服務分類、場地資訊說明等),我們只想讓受測者能「理解那是什麼」,但若真的將所有文案、細節全展示出顯得較沒必要又十分耗費成本。

持續思考如何改善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在《協同產品設計》這本書中找到相應的解法。善用註解的方式,可以維持低成本的開發工作,也能確保資訊被有效辨認而不妨礙操作。

擷自《協同產品設計》

在書店看完後就愛上,手刀購入XD(先聲明:這不是業配文QQ)

資料來源:王薌君(譯)(2020)。《協同產品設計》。臺北市:基峰資訊(Austin Govella,2019),342–349頁。

💡 微心得:維持Lo-fi(低擬真度)的測試有其必要,在還沒進入收斂階段,都仍在嘗試可行方案,這時主要的任務目的是「快速演化各種變化版本」,因此還有非常大的改動可能性。有些設計細節建議先有點想法就行,待最終進入開發版本Hi-fi prototype時再正式制定。

Deliver|交付階段:Hi-fi prototype&成果發表

Hi-fi prototype

大平台首頁|改造前後對照
大平台場地租用首頁|改造前後對照
Hi-fi prototype 設計細節:首頁
Hi-fi prototype 設計細節:服務列表
Hi-fi prototype 設計細節:場地列表
Hi-fi prototype 設計細節:租用流程簡化

我們在Figma上做出高擬真設計稿、設好互動方式,產出Prototype後,發覺很多效果還是不夠到位,例如text typing等,即便使用進階的Plug-in,還是有一些限制(例如中文字型跑掉)。

最後我們還是決定把頁面刻出來了

大平台首頁|coded prototype first view
大平台場地租用首頁|coded prototype first view

非常謝謝我們強大的工程師夥伴佩芸!她做出了非常符合Hi-fi原型設計的網站,我們在主要的情境任務上制定可互動的範圍,歡迎大家點連結來體驗。

👉🏻 點我看大平台高擬真網站 👈🏻

成果發表日

猜猜看唐鳳體驗了什麼樣的Persona XD

各組在成發時會有精彩的簡報發表,也會擺攤展示最終的Hi-fi prototype!PDIS邀請了唐鳳委員、各專案的機關局處人員到場參與,我們將三種Persona設計了不同的體驗路線,希望讓在場的使用者操作嶄新的大平台原型時能更「有感」。

謝謝大平台夥伴們、皓婷、罡谷超讚的mentor們
成發prototype體驗攤位
與大家在PDIS共度的暑假,一起領到結業證書啦!

結語|整體心得

整體最大的啟發是「不要把政府網站當成政府網站」,聽起來很弔詭,但意思是對使用者而言,只要能幫助他們達成目的的產品或服務就是他們要的,因此設計上還是要謹記洞察需求、打造適合產品的原則,而非將思考落入「政府網站都該長那樣」的套版。

收穫&成長

能和一群人一起完成一項專案很有成就感,隊友們擁有各異厲害的專長,我從大家身上學到不同的觀點、技巧,像是專案管理的拿捏、各樣設計的決策、一些功能在網頁上的串接等,種種都得到許多收穫!🌟

我也能在軟硬面向的能力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例如電話邀訪的溝通技巧,判斷受訪者是否符合條件、有實際的相關經驗;實作上除了畫面的構想、協作以外,我也有機會研究更多不同的prototype互動方式(例如比較不同工具的地圖拖曳效果,特別感謝不吝和我分享Framer互動效果的立秦!)。在設計細節上也能落實一直很喜歡也很重視的通用性設計,例如,色彩對比度與字級等。

將理論、概念帶到實作上,是我認為重要而不易的,在這項專案中我感覺到我們都努力地將所學轉化進實際開發。

完整地執行從 1 到 N 的 Redesign 專案很過癮

多數自發性的side project可能會做從0到1(無到有)的開發模式,但實際上從1到N(有到再進化)的優化改版需求佔了更大的比例。

Redesign 是很好的UX專案練習方式,而我覺得如果能完整、親自掌握第一手資料的Redesign是對於累積UX作品經驗最棒的地方!你可能會問,Redesign不都自己挑個產品做就好了嗎?但假設我們想Redesign常見的大企業、背後組織較龐雜的產品,往往很難知道該公司的決策依據和限制是什麼,辛苦的成果容易淪於做出一個可行性較低、優化「視覺介面」的作品。因此,在校學生除了產學合作的課堂外,有能夠親手改造已上線的產品/服務的機會難能可貴。

態度:要相信自己就是專家

扛了PDIS RAY見習生的名義,其實當你和局處人員溝通、為使用者做訪談,他們看待你的角色就是「專家」,而不是在學實習生。我覺得至少在見習過程中的當下,秉持這樣的態度,會讓自己產生更強的責任感為專案做出更好的結果。

推薦大家來 PDIS 實習嗎?

推薦!But why?

✅ 實習制度完善
✅ 體驗遠端工作模式
✅ UX研究方法精實到位
✅ 可累積完整的改版專案經驗
✅ 挑戰執行公部門的體驗設計、服務設計
✅ 認識更多有相同志向、不同背景的朋友(遠端但不孤單),學習與多樣的人共事

建議

  • 多問自己、隊友、見習遇到的夥伴們一次「為什麼」,一定有新的啟發
  • 儘早隨時同步、整理使用者資料對照庫以及User quote
  • 低擬真度原型測試、迭代有其意義,不要太早引入高擬真度原型的作業
  • 多數決不見得就是好決策,多加思考合理/不合理的原因
  • 多與其他組交流(大家都是優秀的老師❤️)

謝謝你看完這篇實習札記 ,希望能提供一些幫助、減少疑惑或滿足好奇。對改造公眾服務有熱忱的朋友,請密切鎖定每年春暖花開之際釋出的報名資訊~!( •̀∀•́ )✧

一起來被腦波控制吧!(誤)
再次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歡迎幫我拍手1~50下 👏🏻
你的鼓勵讓我更有動力持續進行 設計寫作|學習經驗分享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