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大學工工系人因所人機互動實驗室申請與研習心得

鄭婕 Sabrina Cheng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Oct 15, 2018

--

[有鑑於美國與中國大陸為全球使用者體驗產業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地區,故撰寫這篇文章提供相關訊息給更多有意申請相關科系研究所的台灣學生]

(北京)清華大學正門(東門)

筆者之前做為學生時,UX相關科系研究所的申請文章沒有少讀,最近剛好在社群活動中遇到學生向我詢問申請(北京)清華大學的相關事宜,筆者才驚覺自己竟然沒有寫過相關文章,只好用自己的文字介紹、纪录(發揚)一下母校與實驗室。

這篇文章除了會介紹申請流程、課程、實驗室之外也會提到校園生活與筆者過去的有趣小故事(畢竟大家都這麼熟了嘛XD)

設計研究所?

由於筆者是理工科系出身,因此是否轉念設計相關研究所算是筆者在選擇研究所時第一個思考的問題。後來筆者還是決定繼續就讀理工科系的原因是因為筆者對於人因工程與人機互動有極高的興趣與熱情,認為領域內還有很多能夠學習的地方,希望在研究所時累積專業知識。另外,如果申請本科系的研究所錄取的機率也比較高,綜合考慮之下就決定繼續申請理工科系研究所了。

與北京清華大學的淵源

另外一個選擇北京清華大學工工系人因所非常重要的原因(應該說是最重要的原因啦),是因為筆者在大三暑假時參與了台灣清華大學的暑期兩岸交流計劃。當時那個計劃要求每位參與計劃的學生都必須選擇一間實驗室,並且在實驗室老師的指導之下獨力完成一篇小論文,並且在暑假結束之際向台灣清華大學繳交小論文。當時筆者查詢了一下北京清華大學工工系系所的教師介紹時,就被饒培倫老師帥氣的照片吸引(這不是開玩笑噢,老師真的很帥),於是就在這般情況下進入了超級操的人機互動實驗室。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以後因為對學校熟悉、地區氣候熟悉、也很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實驗室的產學合作內容,於是決心申請。這點也是筆者不斷不斷提醒各位讀者的事情,在決定要去另一個地區或是國家唸書/工作之前,先去看看環境,看看自己喜不喜歡,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要過的開心才有意義不是嗎?

題外話:筆者大三的時候還是個小屁孩沒什麼努力的意識。當時想說老師是所長應該很忙不會親自指導,可以有很多時間去北京周邊玩XD。結果第一次咪挺時老師就說論文寫不好的話他不會放過我而且會看不起台灣清大的學生(說我是清大代表什麼的),在被嚇死了的情況下我被激起超高的勝負欲,後來每天都進實驗室超認真上滿一個半月每天八小時的班…(想說要讓老師看看清大不是省油的燈!)

大三那年暑假與交流計劃的小伙伴們一起去故宮遊玩

申請流程
先附上2018年清華大學港澳台碩士班學生招生簡章的網址。事實上,北京清華大學的港澳台碩士班申請流程與申請台灣各大學的碩士班申請流程幾乎一模一樣:1上網登錄後依照指示填寫資料,2寄發申請文件後等待複式通知,3依據各系所決定的複試形式進行複試(筆者當年是視訊面試,有的系所是當地教室面試),4結果通知。申請文件以簡體中文撰寫,申請費用500元港幣。

學費與住宿費
就讀工程相關科系的學生學費是一學期10,000人民幣(現折台幣約45,000),而住宿費是600人民幣(現折台幣約2,700)。而筆者當年還有獎學金計劃(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全體工程相關科系的學生會補助一學期約10,000人民幣的獎學金(學期中分期發放)。
所以…看到這邊各位讀者是不是很想去讀啊XD

系內領域
北京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底下共有三個研究所:運籌與統計研究所、工程系統研究所與人因與工效學研究所。但是在申請時並不分組招收,都是管理科學與工程項目下的工業與系統工程組(詳見這個網址),錄取後依據選擇的指導老師和實驗室是隸屬於哪個研究所底下就是哪個研究所的學生。其實意思就是招收的時候不分組限額(台灣清大工工所有分組限額),就是錄取了以後再依據三種研究領域方向自己選擇想選的指導老師而已。

項目(program):中文項目、英文項目
北京清華大學的工工系有分為中文項目(工業與系統工程項目)或是英文項目(全球製造項目),中文項目顧名思義就是所有課程以中文授課,大陸本地生、港澳台學生都是屬於中文項目,而外籍留學生(非大陸與港澳台)則可以選擇中文項目或是英文項目,就看他們的傾向與中文程度。特別的一點就是如果老師特批的話,港澳台學生可以有部分課程選修英文項目的課程(應該是因為考慮到有些港澳台學生可能中文程度也不一定很好)。所以筆者之前在老師的批准之下,選修了部分英文項目的課程,也因此與許多歐洲學生一同修課做小組作業,更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玩樂。

筆者在畢業之際與法國及大陸同學一同出遊的照片

課程安排
北京清華大學工工系鼓勵所有碩士生在第一年把所有課程修完,然後在第二年專心撰寫畢業論文、找工作、實習。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在第一年修完畢業要求學分(約30學分)。在課程安排這塊,會簡單說明部分的重點課程。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所以…筆者第一個要介紹的並不是UX的相關課程,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門課,看課名就知道這門課是一門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課程(中國的社會主義和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有其思想特別之處所以特開此課)。這門課是全校碩士生的必修課,不過港澳台學生可以選擇其他課程代替,並沒有被強制要求修習。不過卡在課程很滿而且還要花心思去找其他課程來修,筆者當時想說人生好像也沒什麼機會讀馬克斯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相關的思想,都來了就來聽聽吧。當時筆者選到的老師的要求只是期中期末各交一篇報告,所以到底上了什麼內容筆者現在都忘光光了,只記得當時的授課老師每一堂課都會引經據典的檢討美國的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覺得是種很新鮮很不一樣的體驗和觀點。
  • 工效學與工作組織
    工工系碩士班英文項目必修課,授課老師為饒培倫老師,英文授課。這門課的學生90%是留學生。主要的授課內容為人因學、人機互動、使用者體驗的基礎理論與案例。期末同班的學生會分為六至八組進行小組作業,小組作業要求組內學生合力完成一篇國際期刊論文(是的你還是沒有看錯)。小組內會盡量容納各國的學生,筆者記得當時的組員就有大陸本地學生、德國學生、瑞士學生和泰國學生。一樣,小組學生需要額外找時間和助教與授課老師討論期刊論文的題目與撰寫。
  • 高等人因專題
    工工系人因與工效學研究所的書報討論課,授課老師是饒培倫老師。這門課每堂課兩個小時的時間內會討論兩到三篇的論文(要求課前讀完),而在老師的論文順序安排下,能夠紮實的學習跨文化理論、人機互動在駕駛環境、手機操作的基礎理論、人機互動實驗設計方法等眾多理論。如果照著老師的要求一一讀完的話應該是能夠把大部分人因領域的人機互動相關理論與實驗設計讀得很透徹。這門課除了每堂課的論文討論外,期末作業要求所有學生獨力完成一篇國際期刊論文(是的你沒有看錯),所以學生要額外找時間和指導老師或是授課老師討論論文題目、實驗設計、實驗執行及論文撰寫。
  • 人機互動
    人因與工效學研究所的選修課,授課老師為皋琴老師與饒培倫老師,英文授課。這門課會教導用戶體驗、設計思維的理論與實做。從Photo Diary、訪談等研究工具的介紹到使用直到原型製作與產出。班上學生從學期開始就會組成小組並且實做某一專案,每堂課老師們都會講一點理論與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後後半堂課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一邊實做一邊接受老師的指導(每堂課都有點像工作坊的感覺)。期末要求小組學生進行原型的演示與論文撰寫。

以上三門課程的授課老師都是筆者自己的指導老師,所以筆者相當認真的修習這些課程(也不知道為什麼雖然老師也不會兇學生,可是因為老師很嚴格所以還是很怕他,所以都不敢偷一點點懶)。

  • 設計思維
    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設的全校開放性課程,鼓勵更多非美術學院的學生前往修習,課程共四周,每次上課時長8小時,週六上課,每次上課授課老師皆為美術學院內不同老師。其實就很像是4堂全天的工作坊,然後每次的工作坊老師會依據自己的節奏進行。
  • 品質管理
    品質管理這門課其實是應該算是工工所的共同課程,這門課的內容包含統計分析、品質管理、品質管制理論與計算、實驗設計等,算是身為理工背景的學生應該要會的基本內容,而這門課幫助筆者建立使用者研究中量化研究的基礎理論。
  • 碩士英文、英文寫作課
    最後是英文課,這點算是筆者個人的嘮叨啦。直到現在筆者都還是認為英文能力真的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而在多修課也不會多繳學分費的情況下,建議大家都盡量多修英文課(而且可以認識很多妹子跟妹子同組不是很好嗎)。

實驗室
北京清華大學工工系人因與工效學研究所中的實驗室介紹請參考這個連結。這個連結中的研究室並不是和老師的實驗室一一對印的。舉例來說,饒培倫老師的實驗室中的研究內容就包含了跨文化設計研究室、通用設計研究室、決策理論與方法研究室、認知工效與人機交互研究室、IT設計中的可用性與用戶體驗研究室、人體測量與生物力學研究室、駕駛安全與駕駛仿真測試研究室中的研究內容。

  • 產學合作
    由於清華大學為大陸的頂尖學校、而清華大學工工系人因與工效學研究所也算是大陸境內最好的使用者體驗研究所之一,因此能夠接到的產學合作配合的公司也幾乎都是跨國大企業或是陸資大企業。產學合作的項目內容也五花八門,可以多和老師討論盡量參與產學合作,都是難得的機會。
  • 實習
    雖然碩二一年幾乎沒有課,不過還是要及早的和老師討論實習的相關事宜,做好妥當的安排。畢竟碩二寫畢業論文的壓力也不小、找工作也需要時間與精力、還有產學合作的工作內容。當時筆者的碩二上一整學期都待在上海實習,本來都做好要沿畢的準備了,後來碩二下回到學校就在差點來不及的情況下還是辛苦地拼完論文通過口試畢業了。
  • 國際研討會
    每位學生在就讀期間都能獲得至少一次的國際研討會參加補助,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改寫課程中所撰寫的期末報告(國際期刊論文)並且在改寫好後投遞申請國際研討會。幾乎每位學生都能在畢業前參加過至少一次的國際研討會。
  • 學長姊
    實驗室的學長姊很多,畢業後也加入了許多優秀的公司,算是非常好的人脈資源庫。在實驗室內論文或課程遇到困惑的地方也都可以請教學長姊,學長姊也都很耐心熱心的幫助學弟妹(這不是客套噢,氣氛真的很好)。非常感謝各位學長姊的幫助。

整體學習生活
整體學習生活的話,很忙很累很充實學到很多東西,沒什麼機會玩樂。筆者唯一一次和同學出遊就是和法國、大陸同學一起去長城兩天一夜露營。實驗室氣氛很好所以每天都滿開心的,筆者也交了許多大陸及外籍同學朋友。兩年來就是體力累腦累但開心的度過(不開心不推薦的話就不會寫這篇文章了其實XD)。

當時筆者口試完畢後的照片

宿舍與校園生活
最後是宿舍與校園生活。

  • 寢室
    寢室3人一間,和一般的大學宿舍一樣小,不過設備都簡單齊全(木頭桌椅、衣櫃書櫃、上層床鋪),和大陸本地學生混住。這點要特別說明,相傳多年前台灣學生是與外籍學生住在留學生宿舍的,但是台灣學生不像外籍學生有全額住宿補助(因為英文項目的學費很貴,不是最前面的學費噢),所以台灣學生所需要負擔的住宿費用相當高,在多年台灣學生會的努力之下終於成功讓台灣學生也可以和大陸學生一同住進本地學生的宿舍,大幅的減少開支。
  • 浴室
    研究生宿舍的浴室是晚上5點到11點開放熱水,所以以前筆者們都會戲稱我們是灰姑娘研究生,12點以前要回宿舍洗澡。
  • 電費網路費
    電費要去宿舍中心繳電費、網路則是超過每月20G的流量以後就要網路加值網路費。雖然什麼都要額外付錢,可是很便宜,所以就是麻煩而已,不會造成經濟負擔。
  • 食堂與外賣
    學生證是校園的悠遊卡(儲值卡),在食堂中只能使用學生證付費。校園內約有10個食堂,每個食堂的大小和攤位都不一樣,很便宜,不過好不好吃就看個人口味了(筆者是後面就習慣了,然後去每家食堂就會去吃固定的攤位)。外賣算是筆者剛進去那年剛開始盛行的服務,還沒有很多,現在應該已經很方便、應有盡有了。缺點就是比食堂貴了一倍,不過好吃也可能是一倍的。
  • 洗澡水與飲用水
    洗澡水是要錢的,也是用學生證支付,很便宜,就是要存錢很麻煩。引用水的話,筆者當時的宿舍室友們一致同意叫桶裝水,雖然學校有提供免費未過濾的冷熱水,不過因為水土不服以及硬水的味道很重,所以學校內叫桶裝水的學生還是挺多的。
  • 校園內交通工具
    因為學校校地超級大,所以人手一台腳踏車是必須的。拉風一點要載妹子的話可以買台電動腳踏車(不過外型長的跟電動機車一樣,只是速限50)。筆者每天都好想被別人載,可是因為筆者當時有男朋友了所以都沒有人要載我很可惜。

好吧,其實在北京唸書除了同學口音不同、地區環境氣候不同。整體而言和在台灣清大念研究所的感覺和費用其實差不了太多。實驗是的話回歸老話一句就是好的老師讓你學習紮實、出社會後找工作稍微順利一些,不怎麼好的老師就是請你加油自求多福。除此之外,有機會和許多國際學生交流做作業交朋友、參與龐大的產學合作計劃、可以有機會拿到難得的實習經驗。

以上,如果還有更多想要詢問的內容也請歡迎與我聯絡。

UX四神湯,我們下週再見唄,百依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