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小撇步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6 min readOct 10, 2017

--

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是驗證產品是否直覺和產品價值的方法之一。其根本的價值為:你並不是使用者,設計師也不是使用者,產品經理也不是使用者,工程師更不是使用者,有效循環的做可用性測試不僅可以快速迭代式的更新設計師的產品原型,確認資訊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能讓使用者迅速上手,也可以確認功能做到使用者直覺的使用,設計師更可以引導產品設計往使用者中心為走向,避免變成產品經理走向和開發難易走向。

然而做可用性測試在學校學的容易,而在工作上時卻執行較為困難,畢竟調研者和使用者體驗設計師時間有限,而幾次的調研無法涵括所有的使用者的使用脈絡,做調研的時機也在Agile Team(這篇文章裡有寫到何謂Agile Development)裡面非常重要,若在設計流程的後期再做調研往往會沒時間再開發階段前進行更改。

這篇文章基於小編在工作時做易用性測試時所歸納一些經驗,較適用於產品開發團隊或startup。

何時是做可用性測試的好時機?

在做設計的時候譬如小編公司design team每週都會做一次design critique,常常要報告自己的進度,讓所有其他設計師去詢問你的設計流程,有時候甚至是質疑你的設計是否合理和哪些並沒有經過慎密的思考。有時候可能會被詢問「為什麼你的Home page要這樣設計?你的使用者在乎這個功能嗎?他們主要的目的是什麼?」而你回答不上時就可能是做可用性測試的好時機了。或是你在做產品的redesign時,好奇原本產品的“哪些有用”和“哪些造成使用者的困擾”時都是做可用性測試的好時機。

規劃出可用性測試的目標是一開始做重要的步驟,不僅會幫助產出調研guideline時提供很好的方向,也可以避免常常因為pm或其他相關人士想要知道太多東西而失去原本調研的目的,譬如「驗證重新設計的的filter function是否可以讓使用者達到他們的目標」或是「新的app架構是否符合使用者的期望」等等。

要測試什麼?

另外,根據設定的目標要做測試的材料也會有所不同。像是如果要測試「目前產品的易用性以來做重新設計」等等用現有的產品即可以做調研;若是做早期的設計發想或是比較概念性的設計等等,或許用比較草圖的產品原型即可以達到做調研的目的,根據Interaction Design Fundation的文章『What Kind of Prototype You Should Create?』裡指出

Use low-fidelity prototypes when you need to test rapidly and cheaply and explore a wide range of option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best ways of executing your ideas. Use them as a proof of concept model to test out and rapidly present ideas in tangible form.

簡而言之,低保真的產品原型可以快速便宜的測試不同的設計方向,來以確認最佳的設計執行方向。小編的經驗認為用低保真產品原型來可用性測試可以非常快速的測試不同想法,而且因為是“低保真”,被測試者通常不會把它當作“真的產品”在互動,好處是可以激發被測試者的想法,讓被測試者可以更沒壓力的闡述他們預期的功能,也不會讓重點像是是“測試早期產品架構”等比較大的方向偏掉(有時候以高保真產品原型反而常常讓被測試者重點放在非原本要測試的方向,譬如顏色、字體等等)

Resource: myself

中保真適用於已知道或已驗證產品概念方向,需要讓低保真的產品概念更加視覺化,讓被測試者知道產品可能長什麼樣子,但是又可以隨時調整設計和方向。

Resource: Balsamiq

高保真則是驗證最接近實際產品的互動、感覺和視覺,甚至實際使用上時的動畫都要做出才能最符合實際使用。適合在最後階段確認使用者的回饋,而不必真的要開發出實際產品(譬如是確認這些功能對使用者重要、做些微調整等等)

Resource: Framer

小編之前寫的『產品原型製作工具(Prototyping Tools)使用分享』分享了許多軟體使用優缺介紹,推薦大家可以試試最適合自己的工具。

要找誰?

當然,要找的測試者是要符合你的目標市場的?年齡層、職業、產業、使用科技狀況等等都是個好的過濾方式。此篇文章清楚了說明如何寫篩選問題的小撇步,簡而言之要容易回答、簡短、精確才能讓填者快速而你也達到篩選的目的。

至於,測試者要找幾個眾所紛紜?當然是愈多愈好,不過,每次一小時的測試,幾個才是夠了呢?

根據Nielsen Norman Group,百分之八十五的回饋在做五個調研時就可以得知,超過這個數字得到回饋的邊際效應即會遞減。所以小編是認為不需要太多個(少於六到八個)為一個循環,做完一輪檢討什麼要改進的,改進設計後再做一輪可用性測試效果會最大。

Resource: Nielsn Norman Group

可用性測試

以下是小編使用的範例可用性測試大綱:

測試目的及背景知識

調研資訊:調研長度、器材等等

簽署NDA(non-disclosure agreement)

調研問題和任務:詳盡寫出調研問的問題和他們所需完成的任務

結論:可以詢問被測試者有什麼想法,結尾等等

記住,可用性測試可以激起被測試者的想法,嘗試詢問他們在想什麼,而不是引導他們完成可用性測試的任務,任何正面和負面的回饋對UX designer都非常重要,所以詢問的問法也需要保持中立,像是避免詢問“你喜歡這個設計嗎?“而是詢問”這個產品帶給你什麼價值?有什麼幫助?“等等會比較精確。

另外,要提醒被測試者隨時講出他們心中所想的東西,像是這個Icon代表什麼,被測試者想要完成什麼?為什麼卡住了?聽起來帥帥的術語是Think-aloud Protocle

調研紀錄非常的重要,除了現場要有做筆記的人之外也常常需要重新看錄影檔去確認所有細節都有記錄到。小編個人習慣使用excel將所有調研問題都列出,所有記錄到的東西標上時間碼、分類(像是廣義回饋、記錄者想法、可用性問題、A-ha Moment →即是被測試者喜歡的地方)等等,以便最後統整,記錄方法也並沒有標準答案。

結論

可用性調研在項目進行中非常重要,它可以讓產品團隊發現什麼是正確和不正確的方向,也可以讓團隊可以去了解哪些功能是最必須的並加以優先化(Minimum Viable Product),當然調研方法千百種,以上小編經驗所彙整的小撇步,根據調研的目的和時間經費限制等等也是需要實際上執行才能調整和最佳化。希望文章可以幫助大家對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有更多的認識!

-Wei

--

--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roduct Designer @DocuSign. ex-Meta/Shure. Taiwan originate. Passionate about music,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