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科技業不景氣下求職 — 怎麼找到隱藏版的工作機會

走第三道門,讓你在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

Andy Hsu
UXeastmeetswest
8 min readApr 10, 2024

--

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快一年了,想趁這個機會分享一下畢業前如何透過 cold email 和做 side project 的方式間接找到現在這個在矽谷金融科技獨角獸做產品設計的工作。

一般我們找工作,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看到職缺投履歷或是找人內推。但另一個比較不常聽到的方式,就是透過自我推薦為自己開創一個職缺

我們華人文化謙遜、注重團體和諧,所以聽到要自己毛遂自薦,肯定會有一點不適感。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不是個實際的求職方式,但其實如果有找到自己熱忱的公司、自我推薦執行的好,就能馬上讓你從眾多求職者中鶴立雞群。

引用 Alex Banayan 的書第三道門中的摘錄:

人生、事業、成功……這些東西跟進夜店的道理是一樣的。想進門,你可以走:

第一道門:也就是大門。長長人龍不見首不見尾,絕大多數的人只能乖乖排隊,希望自己可以進去。

第二道門:也就是貴賓專用入口,只有富商名流和富二代能走。

不過,沒有人告訴過你,一定一定一定還有……第三道門存在。

你得從人龍中衝出、奔進巷子裡、猛敲大門一百次、撬開窗戶、偷偷摸摸地從廚房潛入──用你的方法進入。

而不論是比爾‧蓋茲,或是史蒂芬‧史匹柏,他們都創造出自己的第三道門。

第三道門可以開啟你已想不到的收穫!

找到出社會第一份工作的故事

回朔到升大四暑假,當時正在 Amazon 實習的我,意識到在大公司當小螺絲釘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的。儘管工作輕鬆、同事們都很好,且在人人聽過的公司上班,我卻沒什麼成就感。

那時覺得做實習的專案並沒有學到太多的東西,就決定做做 side project 來滿足我學習上的需求。 當時我剛發現線上課程的新趨勢 — cohort-based courses — 與一群人同步學習一起在線上上課。相較於傳統自己看錄好的影片,以社群的方式融合線上課程。因為與同儕的互動高、能認識人,所以課程完成率相當高。當時我在不同平台上過幾堂不錯的課,深刻體會到傳統學校以外的教育以及這個領域的潛力。所以我決定以身為使用者的我自己重新設計教育平台 Maven 的產品, 幫他們發想一些新功能。

教育新創 Maven 是 cohort based courses 開創者之一,Maven 讓專家在其平台開課,並提供軟體和內容方面的指導。其中一個共同創辦人之前創辦了教育平台 Udemy、其中一個之前和行銷大師 Seth Godin 是線上商學院 AltMBA 共同創辦人、另一位則是美國人人都有的金融軟體 Venmo 的早期工程師。而公司的創始設計師一位是網路上數一數二 Figma 課程創辦者,另一位則是 Airbnb, Twitter 的前設計師。團隊陣容很厲害!

線上課程的緣分

幸運的是,我在其中一門課認識的同學正是 Maven 的第一位設計師。 我們在課程結束後保持聯絡,我也和他分享在做的這個 redesign project。整個過程中我來來回回地詢問他的回饋,他也無私的給予我建議。那時印象很深刻,下班回家期待的是趕快在 project 達成一點進度然後和他分享。下班後在做的事比上班做的事還要享受,讓我明顯發覺心之所向是哪。

這個想法很快在我內心發酵,我很快就決定這會是我畢業後最想去、最有熱忱的公司。

但是通常一個20人以下的早期新創並不會有開給大學畢業生的職缺。如果我真的想為他們工作的話,就必須想辦法找到「第三扇門」。而那時在做的 side project 正好可以是一個敲門磚!

當時 redesign 中發想的功能

於是我在接下來幾週的時間,我在作品集網站做了一頁我對他們產品功能的設計提案+為什麼他們應該雇用我。在做足功課、寫好 email 後寄給 CEO Gagan。還記得那時候發出 email 時心跳很快!

在作品集網站做一頁產品提案+為什麼應該要雇用我(完整頁面:https://andyhsu.webflow.io/maven

Gagan 不到幾小時就回信了… 他很 impressed,但還是遺憾地表示實在無法增聘更多人。但他希望保持聯繫並分享整個提案在Twitter上!那晚雖然蠻沮喪的,畢竟好幾週的心血並沒有得到心中想要的結果。但是隔天,他分享在他有 10 萬多追隨者的 Twitter 後, 事情就朝我預料之外的方向走。 Gagan 在文中表達對我自我推薦以及這個提案的讚賞,並轉達我正在找工作一事。

https://twitter.com/gaganbiyani/status/1567938083634712577

接下來的幾天我作品集網站的提案頁湧入2000多人,當中有 20人和我聯絡、最後6人因為看見這個舉動所以想談工作機會。 其中一個正是我現在的公司 Mercury

最後選擇去的公司

簡單介紹一下:Mercury 是金融科技業快速成長的獨角獸,主要提供新創和科技公司網路銀行的服務,像是銀行帳戶、金融產品和工具等等。有別於傳統銀行讓人眼花瞭亂的介面以及惱人的速度,Mercury 以友好的使用者體驗以及滿足新創公司需求聞名。2021 Series B 時融資時估值達到16.2億美元,目前已盈利並擁有超過10萬名客戶。每屆 Y Combinator(YC)公司有50% 選擇在 Mercury 開戶。

我加入時人數500出頭,設計團隊差不多20人。產品文化非常 design-driven (畢竟使用者體驗算是賣點之一)。對於像我這樣的應屆畢業生來說,這個團隊的規模(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加上注重設計的環境,讓我覺得是開始職業生涯的最佳選擇。

回歸新創環境的思考脈絡

當時的觀察以及決定回歸新創的反思(純粹是我個人經驗,不管什麼規模的公司,這常常取決於你在哪個團隊):

  • 如果學習是我職涯初期最重要的,我要去的地方就會是要能讓我學到很多的。所以該優先看待共事的人、負責的範疇以及成長的潛力。而通常新創相對比較容易吸引也對這些東西渴求的人。
  • 在組織架構成熟的大公司中,實習生或是 junior level 的人通常做的專案的影響力通常不大。要不是 scope 不大的 feature, 就是可有可無、未分配給正式工程師的項目。(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狹隘的觀察)
  • 有了 FAANG 的經驗就會看到當初自己會有這個目標很大原因是名號和 visa sponsorship。名號有分大眾名號和小眾名號,大眾名號是隔壁阿姨都有聽過的公司,小眾名號是在特定族群內有名的公司(以 Mercury 舉例的話就是新創圈)。Visa sponsorship 的話找到好的新創他們也會願意 sponsor.

這整個過程學到的事

  1. 整件事除了運氣的成分外, 也是很多東西是靠時間慢慢堆疊出來的。包括先前的工作經驗、亞馬遜的實習、來來回回的作品及修改和眾多面試經驗,讓我在機會來的時候可以把握。
  2. 硬要來說這也不完全是個成功案例,畢竟我也沒有拿到當初最想去公司的機會。 但是成功與否,我還是覺得這個小小的 side project 大大推進了我畢業後職涯的開始。
  3. 如果你也有找到一個想毛遂自薦的公司,記得要換位思考。試想一個工作繁忙的CEO,要如何才能讓他們願意讀你所寄給他們的信呢?首先就是你能夠給他們帶來的價值。在信中毛遂自薦是一回事,能夠拿出實際的例子又是另一回事。當時我在做這個 side project 是一個能夠替我的能力說話的一項證明。與其向別人說你能夠為他們做什麼,不如先做了、秀給他們看,再來自我推薦。
  4. 很多時候在早期新創,他們在雇用人時首要看的不一定是能力。很多時候,對於一個20人以下的小型早期新創,是否對該領域有興趣和是否和公司文化契合更為重要。當然,如果你和我一樣也尚在你的職涯初期時,要有效地展露出你是一個有潛力的人,讓人覺得你也是一隻潛力股。
  5. 如何找潛力不錯的新創:除了你自己平常有在用的產品外,可以去創投網站看看他們有投資的A, B輪新創。也可以上上 design twitter 看看有名的設計師們都在那些新創公司。
  6. 我覺得 A, B 輪的公司是職涯初期最好的大小,公司不小但還未太大,在火箭起飛時趕快上船。能夠募到A 或 B 輪,可能是主產品有PMF 所以正在快速擴張,這種環境可以學到很多。尤其是需要工作簽證的國際學生,通常這個階段就比較可以 sponsor 了

結語

回歸找工作時的我,一開始壓根沒有想到我會這麼找到工作。經歷過後才發現這是個很花時間但是收穫可能很大的賭注!有策略性的毛遂自薦能夠讓你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

在美國找工作實在不容易。尤其是現在科技業處處裁員,new grad 職缺實在是難找。希望透過這個經驗能夠啟發你找到自己的第三道門!感謝你讀到最後,有問題或想法的話歡迎留言告訴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