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成為一個專職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的?(研究所與實習時期)

延續上一篇筆者在大學時期的故事

在決定前往北京就讀研究所之際,我發生了一件徹底改變我的人生價值觀與處世態度的事情:我的父親在公司的強力勸說下,退休了。那一年,我大學剛畢業,剛申請上研究所,我哥哥也剛畢業,還要當兵,意味著,家裡頓時沒有了收入,也因此,我思考著是不是不要去北京,繼續待在台灣唸研究所。這樣我可以在研究所領研究費,再加上自己當家教賺取的所得,應該可以養得活我自己,減少家庭的支出。

然而,我的父親勸說我前往北京,並告訴我:我前往北京所學的一切都是對於自我的投資,有了這些經歷及視野,會在多年之後,以更大的投資報酬率回饋給我,家中還有存款,勸我不要著眼於眼前兩年的花費,目光放遠,投資自己,並在多年後更加地發光發熱。 (btw 在大陸念研究所是不用學費的,在學校裡的生活消費也非常低,但教育的資源卻非常好,因此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投資)

因為這件事情,讓我瞬間改變了我求學的心態,我明白,前往北京求學是一筆對自己的投資,所以我應該要努力用功,讓投資報酬率最大化。在我待在大陸的這段時間裡,我應該無所不用其極的提升自己,才不枉費我選擇不繼續待在台灣的機會成本。

於是我就在2014年的9月1日前往北京。

到了北京以後,因為是學校,總是能夠將世界各地的學生們安排得妥妥貼貼,住宿的事情不用擔心,生活的各種大小事情也都有同學可以幫忙,再加上本來就對研究室熟悉,我算是很快地就安頓下來了,但也很快的,我面臨了非常嚴重的冒牌者症候群。

似乎是之前暑假在學校的時光都已經將新鮮好玩的事情體驗過了,因此,一進入學校沒多久,我就開始擔心自己的課業會不會跟不上,害怕在這所聚集全中國大陸學霸們的學校裡,我可能會面臨學習成績墊底的問題。相比台灣的大學來說,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所對學生有更明確且更嚴格的要求,具體展現在作業、報告的數量、考試的多寡、英文授課與多到看不完的paper。

有一小段時光(我記得是在第一次期中考前的時光),我非常非常的害怕自己會跟不上同學,於是和我的父親說想放棄學業、回台灣的念頭,覺得這所學校超過了我的能力範圍,不是我夠資格來讀的學校。

我的父親又告訴我:我相不相信,會有人拿一百萬台幣,來跟我交換在這所學校唸研究所的資格?我說我相信(因為我有好多同學都是高考省前十名的同學,當他們考上清華的時候,浮誇的會請全村流水席慶祝,也有清寒的學生依靠全村資助上學的案例等等)。我知道,在中國大陸,能唸到這所學校有多不容易,也是多少學子與父母的盼望。我的父親說:

是了,這是一所你有錢你都念不到的學校,全中國大陸的學生們都擠破頭想進來,你真的不應該放棄,而應該珍惜你在那裡所有的經歷與學習。

就這樣,我咬牙撐過了第一次的期中考,發現自己的狀況還不賴,再撐過了各種報告與作業,讀paper的速度變快了、做實驗、寫論文的進度也都在軌道上穩穩邁進。

就這樣,我靠著每天早八晚九的讀書與努力,漸漸地走出冒牌者症候群,而後一年半的時間,我努力找實習,寫論文,修課,順利的在努力的過程中享受這所學校帶給我的所有知識、並與精彩的同儕們好好交流。

在就讀研究所的一年半中,我過著旁人看似枯燥乏味的類高三生活,天天努力唸書、寫作業跟論文,最後順利畢業了。

詳細的學習歷程與學校生活可以看我之前的另一篇文章:

在這個過程裡,我有兩個感悟:

可能是因為出國唸書的代價太大(包含需要獨身前往外地以及經濟負擔),這樣的代價會讓人改變心態,而開始用“投資”的態度來面對學習這件事情。當你付出足夠大的時間與經濟成本以後,會促使人更激發潛能,更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進而好好投資自己,並放眼未來,努力讓自己在未來的時刻不僅可以回收成本,甚至更上層樓。

在面對冒牌者症候群的時候,我們可能妄自菲薄,裹足不前,越是這樣的時刻,就越要堅持下去,相信自己辦得到。適時地尋求支援與幫助,自己陪伴自己,並幫助自己勇敢面對挑戰與困難。

畢業時與我在實驗室的兩位好朋友芩妏與夏敏蘭的合照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跟UX相關的實習

筆者在碩一升碩二的暑假(2015年7–10月),在上海的BMW Technology Office China 實習,擔任Customer Understanding Intern (HCI research intern),而整個碩二上(2015年 10月–2016年 1月),筆者則是在上海的Continuum Innovation擔任 UX research intern。兩份實習,為期一共半年的時光,也是筆者在大陸最多學習、最辛苦的時光。

先來說說找實習的過程吧

2015年年初,當時正式Wix跟Weebly大行其道的年代,我用Weebly做了自己的作品集網站,投遞了各種各樣的實習,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第一次面臨的實習機會,是一家外商新創公司,做CRM相關的系統,對方的負責人希望拿到實習機會的同學,可以在畢業之後繼續留下來工作,當時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要求,畢竟,都還不了解公司,就要選擇簽下兩三年的約,是很重大的決定,但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是不是不應該放棄任何機會,面對所有機會都應該全力以赴?所以感到困惑。

還記得當時的我把這個煩惱告訴饒老師以後,饒老師告訴我:

你人生會遇見很多很多好的機會,不是所有的工作機會你都要全力以赴,你是有籌碼的人,當你有了實力,是你挑工作,而不是工作挑你。

就這樣,在饒老師的勸說之下,我放棄了第一個實習的機會。再過了一陣子以後,我陸續投遞了阿里巴巴、微軟、BMW、奧迪等15家以上的公司。最後拿到offer的有阿里巴巴的阿里媽媽部門的UX research intern以及BMW的HCI research intern。

當時我選擇了BMW,因為這個工作地點在上海,我因為當時的自己從沒去過上海,因此非常想去上海看一看。另外,我的論文也需要在上海進行實驗,因此我就選擇了BMW這個工作機會。

沒有選擇阿里巴巴的原因是因為2014–2015年期間,剛好歷經了中國大陸互聯網O2O泡沫,當時,有好多好多新創公司都倒了,且三大互聯網公司也分別都傳出經營不善的消息(當時三大互聯網公司還是百度、阿里巴巴與騰訊),再加上當時的我並不明白廣告部門(阿里媽媽)在阿里巴巴中擔任了什麼樣的地位,再加上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總傳出許多負面消息(而且我當時面試的時候,面試官真的好兇好兇啊,態度非常不友善。據說這是故意的,是屬於壓力測試的一部分,面試官會不斷質疑你的專案的每一個小細節,據說這是為了嚴防很多學生的專案可能有造假或不是自己執行的緣故),我就更不願意前往杭州了。

就在隔年(2016年),傳出了阿里媽媽為阿里巴巴賺進了幾個億的消息,當時的我,還在北京寫論文,覺得自己當時拒絕了阿里媽媽的職缺,真是太可惜了啊…

但也就再一年後,阿里巴巴內部傳出了阿里媽媽部門被瓜分的消息,據傳,會被瓜分的原因是因為廣告部門獨攬了整個公司大部分的營收,且對電商各平台的廣告版面有太高的引導權力,導致各平台的不滿,且影響開發效率,因此發生改革,讓各廣告版面由各自的電商平台獨立負責,且營收也各自計算。

自始自終,我都不確定這些消息是真或是假,但真真切切讓我學到了一件事情:

選擇的好壞,有時候不見得是當下可以看得出來的。歷史學家會在百年過後才開始評價當時君主的各項決策,或許,我的對於自己決策的好壞,也需要相隔幾年以後再評價,才足夠公平。

倒不是說我當時選擇了BMW就是更好的選擇,我相信如果當時我選擇了阿里巴巴,也能夠在面對困境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幫助自己度過困難。只是,我想,如果當時選擇了阿里巴巴,應該會得到非常不同的職場感悟,也進而影響我後續一系列的職涯選擇吧。

講回來在BMW的實習,當時我所任職的部門為BMW Technology Office China,這是除了BMW California以及BMW在慕尼黑總部外,全球唯三研發中心之一。這個部門的主要業務是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測試與研發改善。意即BMW的自動駕駛技術主要開發地位在美國加州,但在美國,交通狀況相較於亞洲與中國大陸來說,算是較有秩序,道路較寬敞、車輛數也比較少,無法模擬自動駕駛技術在亞洲的應用可行性(道路較窄、車輛數多、告示牌也偏多還有摩托車、腳踏車與行人的數量也較多的狀況),因此BMW中國研發中心主要的業務是測試自動駕駛技術,並做相應技術的研發與改善。

我在這裡面的工作內容是幫助BMW做各式各樣相關的HCI研究,研究的主題從使用者與車內娛樂系統的各項互動研究之外,也會幫忙整理中國駕駛在駕駛風格與認知行為與歐美駕駛的差異,更會參與新原型的發想、開發與測試。

圖片來源於Google,示意圖

我還記得,每週,我們都會開一個會,搜集中國大陸、亞洲各種各樣的與駕駛相關的新創服務或公司,老闆會搜集好這些資料以後與德國總部回報,討論是不是要花錢買下這些新創服務或公司,藉以做到專利佈局的目的。

而每個月也都會有新的原型的測試與開發,我會和一名原型開發工程師一起工作,他總是待在一間佈滿了BMW各種車機的實驗室,然後在這些車機上開發最新的原型,然後測試原型成果。

為期三個月的時光,我學到了德國人對工作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一件一件事情總是有條有理,按部就班,開會很有效率,目的也很明確,工作與私人空間也相當分明。

在實習結束之際,實習生會有一個大報告,向各位同事報告自己的成果,最後也會拿到一份專屬的實習評價。

我拿到了這個研發中心創立以來,最高分實習生的頭銜XD,德國大老闆跟我說:

我們看到了你認真的工作態度,也發現你學習的速度非常快,一般實習生可能需要一到兩個月才能正式的進入狀況,並開始有產出,你則是在兩三週之內就熟悉了所有工作,並且開始有好的產出結果。也因此,我們在你實習的過程中,逐步增加了你的工作量與工作難度,而你也都很好的慢慢解決了這些挑戰,雖然你的工作內容相比起很多工程師來說,確實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與有顯著的成長,但你的表現還是超乎了我們的期待。唯一我可以給你的建議是,你應該更有自信,你的想法與成果都還算成熟,你值得對自己的能力有更多的信心。

也因為,收到了這樣的結果,我在一年後,收到了BMW的return offer,然而,我拒絕了這個機會。且讓我來說說我在BMW的觀察。

第一,BMW Technology Office China如同我的前述,是貴為BMW三大研發中心的地方,因此,主管皆是由總部外派的德國高管擔任,基本上,大家都明白,主管絕對不可能由亞裔擔任。

第二,除了德國主管以外,其他員工與德國總部的其他主管幾乎沒有直接溝通的管道,大部分的消息,都會透過主管作為中介者,進行傳遞。溝通語言:德文。

第三,汽車的產品開發週期,一般是三至五年為一週期,然而,在BMW德國工作文化滿滿的情況下,一般的產品開發週期約為5–8年。而Technology Office China所進行的原型開發,在開發成功後,會正式的交給研發部門進行技術研發(與BMW各項後端技術會做整合),並且在技術研發後會交給產品部門信行產品開發(要將這些後端技術與其它硬體部分進行整合),最後進到量產部門開始進行大量生產。這個週期,大約也就是8–10年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我想體驗一個產品原型真的在量產的BMW車輛上實現,需要8–10年的時間。

在考量到,我既非德裔、又不會德語、且產品開發週期超長的情況下,我可以想像,我若是在這家公司擔任HCI研究員,大概職涯發展也就是一直往更資深的專員的方向發展而已。再加上,深耕於汽車研發產業,對於我回到台灣以後,要想找到相對應的公司與職位,也不太有加值的效用(畢竟台灣的汽車研發產業相關職位並不多)。

最後的最後,讓我深刻明白這個職位並非我想長期耕耘的職位,是我當時的mentor在工作過程中說出來的一段話:

很多好的車內互動的idea,BMW不能做,因為與BMW的品牌形象不符合,而且,使用者們,最主要選擇BMW的原因,還是是因為駕駛體驗與品牌形象,而非有趣、友善或是酷炫的車內互動系統。

這讓我明白了:

在很多產業裡,使用者體驗的價值,並不能被使用者aprreciate,而這也就會導致使用者體驗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的影響力與價值也無法被展現出來。

於是,我變放棄了在汽車產業深耕使用者研究領域的念頭。

這是我當時實習的BMW的大樓,後來聽說擴編,就搬家了,圖片來源於Google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我拿到Continuum Innovation實習機會的神奇際遇。

這是我人生中,最離奇的一段際遇。

故事回到我碩一下剛結束,我回台灣過了一週的暑假以後,又飛往上海,預備著進入BMW擔任實習生的那時。

因為在上海實習,我在當地沒有學生宿舍,因此,我得想辦法租房子。還記得我一開頭的時候說到我當時經濟負擔很大嗎?

我還記得,當時我一個月的實習工資,大概2800人民幣一個月吧,因此,我很努力的在上海的浦東新區,找了一個小套房住,一個月大概2400塊人民幣吧,把我所有的工資都花在這個套間上了。

這是一個特別小,位在特別遠,特別偏的小套間,套間內部麻雀雖小,但應有盡有。然而,外面就不是很好了,這個套間位在一個KTV上方,除了吵以外,人口結構稍嫌複雜,龍蛇雜處(就真的有很多人手臂上有龍XD)。在住了兩週以後,我又發現這個住所每天早上都會有很大聲的宣講會,看起來很像是在傳教(?),有許多老人們在聽這個宣講會,聽完宣講會以後他們手上都會拿著鍋子或是一些小商品。

後來我問了BMW的同事後,才知道那個宣講會是大陸的詐騙集團,慣用手法是先辦舉辦免費的健康講座,吸引當地的老人家參與,然後開始販售一些“可能”可以幫助健康的鍋具或是小廚具,最後一期請這些老人家預購一個特別貴的飲水機或其他東西,最後捲款逃走,轉移陣地、故技重施。

就這樣,在第一個月租約即將期滿的時刻,我父親的好友,明叔,受我父親之託,來探訪我,在一起吃飯過後,開車載我回到這個地點後。立即在兩天後告訴我叫我搬家,搬到一位蔡阿姨待售的房屋處。

這一位蔡阿姨(也是位台灣阿姨)是明叔在上海熟識的阿姨,蔡阿姨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剛好在上海水城路附近(相當於是早期的上海台日韓居民區)有套房子要賣,於是叫我前往該地暫住,且我只要月付1500元人民幣即可。

當下的我,其實並沒有意識到會有這個新的居住機會是因為明叔對於我住的環境感到堪憂(我對危險的敏銳度並不高…),只是單純地接受了明叔與蔡阿姨的好意,便搬進了上海水城路的房子。

搬進這套房子後,我有位新室友,千容姊姊,同樣也是位台灣人,大約大我10–15歲左右,是蔡阿姨的教會好友,因為上個租屋處停租時間與下個租屋處起租時間中共有兩個半月的間隔,因此接受了蔡阿姨的好意,也暫住在此。

千容姊姊是位獨立小說家,把之前的工作辭掉以後,毅然決然開始在家創作。就這樣,在這裡住宿的兩個月時間裡,我經常和千容姊姊討教許多在職場上的工作原則,並聽取許多姊姊給我的建議,我也經常和姊姊討論她的小說內容。

也因為衷心的感謝千容姊姊與蔡阿姨的幫助,在千容姊姊詢問我願不願意一起前往教會聽主日的時候,我想著反正也沒事,就去了。

跟著千容姊姊去到教會以後,我認識了很多很多大我15–20歲左右的姊姊與阿姨們,大多都是長期在上海耕耘的台灣女人,大家看我年紀小,都很願意跟我聊天,願意多了解我。

於是,又有一天,我和千容姊姊,到了另一位小桃姊姊的新家,為她們的喬遷做祝福與禱告時,我和小桃姊姊夫婦倆聊上了天。

小桃姊姊是一位非常資深的設計師,任職於和碩設計中心,小桃姊姊很親切的問了我在哪裡實習,做的事情是什麼,最想做的工作是什麼,然後在聽到我最想去的公司是設計諮詢公司以後,向我推薦了幾家在上海的設計諮詢公司,並鼓勵我投遞履歷。

最後,把我加進了一個Wechat群組裡,是個台灣設計師在上海的群組,當時的群組人數只有30–40個人,並幫我介紹了一番以後,又叫我自我介紹,叫我在群組裡說我想找設計諮詢相關的實習機會。

然後我就在一個月後左右,收到了一位群組裡名叫Brian的男生的私訊,問問我,願不願意去Contimuun Innovation試試看實習機會,剛好他們在找一個UX research intern。

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向BMW請了一天的假,面試,然後又拿到了一份實習Offer。

聽下來,大家應該覺得為什麼要花時間看一大段流水帳,現在我來跟大家解釋一下這些人物角色們的背景。

蔡阿姨與千容姊姊待的教會,是台北靈糧堂的上海分部。如果大家熟悉台北靈糧堂的話,會知道,這是全台灣最有影響力,教友包含最多企業家的教會之一。而台北靈糧堂在上海的分部中,有許許多多有親和力的教友,背後的頭銜都是上海當地某餐飲集團的負責人,或是某些企業中的高管。

親切的小桃姊姊,時任上海和碩設計中心的總監,而在Wechat群組裡私訊我的Brian,則是當時Continuum Innovation的大中華區總經理。

而我抱著試試看的Continuum面試,實習生的錄取率,更是低到不行,大約1/100的率取率(?)

這一切,都是我進到Continuum以後,慢慢的才漸漸發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原來,受到了多少達官貴人們的幫助,才拿到的這個實習機會。

這段際遇,也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是我第一次體驗到Networking的力量:

原來,業內的人脈,或是有機會得到業內有聲望的前輩的推薦,對於工作機會,能起到多大的力量。

如果,我未來也能夠成為對於業內有幫助的人的話,我也希望我可以幫助更多年輕人,就像明叔、蔡阿姨、千容姊姊、小桃姊姊幫助我、像Brian給我機會一樣。

最後,來聊聊在Continuum實習的部分吧

Continuum Shanghai的辦公室照片,圖片來源於Google

在Continuum實習,是一段很辛苦,壓力很大,很難熬的日子,工時很長,實習生要做的事情也非常非常的多,但,學習很多,成長很多,實務經驗也累積了很多。

在這裡,並不像BMW有很明確的分工,實習生只能做特定的某些事情,在Continuum,什麼都有機會做,跟訪、做筆記、整理筆記、主持工作坊,所有UX research該做的事情,都可以做,也都得做。因此,如果團隊要出差、熬夜加班寫報告,實習生們也是一起出差,熬夜加班寫報告。一開始,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體力跟不太上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但因為學到很多東西,而且剛開始進入夢寐以求的設計諮詢業,對於體力上跟不太上自己的意願,而感到痛苦。

另外就是文化適應,在Continuum裡,有個Family的文化,意即所有工作夥伴都是Family的一份子,聽起來很親切對吧?但事實上是,對於所有新進人員來說,進到Continuum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要想辦法讓自己在短時間之內被這個Family所接受,也就是說,不僅要在短時間之內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外,也需要在閒話家常間,融入大家。這對於已融入Family的人來說,工作同仁間的牽絆與感情會更好,可以有更好的工作默契且更願意互相幫忙。然而,對於始終融入不進Family的人來說,我個人認為,日子是很難過的,孤立無援且得不到大家的幫助與善待。

綜合評價來說,我在Continuum的工作表現並不算特別好,因為第一次參與設計諮詢的專案,對流程與工作內容都不了解,只能埋頭苦做,但就算是花了很多時間,也不見得可以做得很好。雖然,在歷經各種努力了以後,我算是有打進Faimly的圈子裡,也有一些機會參與了Family的小活動,比如聖誕派對等等的,但整體來說,我只能說我學到了很多,但當時的我,並沒有能給到團隊好的產出與影響。

在歷經BMW與Continuum的兩份實習以後,我有個感悟:

企業文化,很大程度決定了你在企業裡工作的工作模式與生活模式。BMW的一絲不苟,間接形成了明確的分工與按部就班的工作步調,同事之間不多私下聚會,大夥兒公私分明,穩定樸實,有序謹慎。而Continuum以家族式的方式管理,分工不明確,偶爾會有重工或是某些工作沒人做的現象,同事之間感情融洽(如果你是在Faimly裡的話啦),私下聚會很多,工作與生活幾乎沒有壁壘,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氣氛活潑有趣,充滿創意,偶爾瘋狂,亂中有序。

以上,這是我在研究所與實習時期的經歷,希望大家看得開心,若有機會對你的生活有了一些感悟與啟發的話,那就太好了。

下一篇應該會是最後一篇,會講一講我在指南創新與趨勢科技的經歷與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