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資料研究經驗分享

鄭婕 Sabrina Cheng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9 min readSep 8, 2019

--

次級資料,又叫做二手資料,顧名思義就是收集並分析他人的研究成果後所撰寫而成的研究報告,用更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上網找資料,然後整理整理”。

可是,不知道各位讀者在做二手資料研究的時候會不會遇到資料很難整理、資料很難找,資料量超大讀也讀不完…等等的困擾呢?(每次筆者做二手資料研究的時候都滿痛苦的…會一直抓瀏海,然後露出下面的表情QQ)

圖片來自於google

說句坦白話,二手資料研究是一個人人都能做,看起來容易門檻很低的一種研究方法。可是,要做得嚴謹,做得快,還是需要一些小技巧的啊…

本週筆者想與各位UX 四神湯的讀者們分享次級資料研究(Secondary research)的經驗,希望大家都能快速的完成並且脫離次級資料研究的過程XD

次級資料研究的使用時機

筆者依據不同情境劃分了三種使用時機:
一、專案初期的前期了解並依據二手資料研究結果劃定接下來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二、訂定研究問題後認為用一手資料的研究方法太困難、太花時間與金錢,平衡研究問題與產出的效益後決定採用二手資料研究法

三、撰寫研究報告時引用二手資料藉以強化一手資料研究結果

在這三種情境中,又以第一種最讓人崩潰…(因為要看的資料量最大最雜Q__Q )

那麼接下來,筆者依據上述的不同使用時機來分享自己實作時的經驗XD

一、專案初期的前期了解並依據二手資料研究結果劃定接下來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這種情況不論是agency或是in-house的研究員都經常遇到,而此類報告的邏輯一般都是透過市場現況、法規法條、相關案例的闡述後合理且有邏輯的提出研究計劃、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也因此,依據上述的情境與目標,我們可以利用以下幾個小技巧,讓各位更快的瞭解市場、相關的法規法條與案例。

  1. 行業報告/市場報告

大部分的產業或產品都會有由智庫/研究機構所撰寫的免費/付費的行業報告。如果是新興產品的話,在網路上有免費報告的機率很高,如果是較成熟的產品的話,行業或市場報告可能就會需要付費。

實作的話,通常筆者在網路上搜尋時,會以“XXX(產品名) 行業報告”作為關鍵字搜尋。有必要的話可能會再加上一些其他的關鍵詞如地區、國家,或是競爭品或是自家產品的名稱放在後面縮小搜尋範圍。

透過這樣的搜尋方法搜尋到的報告(不論中英文版),可以先透過目錄與研究機構來審核該報告的“閱讀cp值”,其中又以研究機構做為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1.1 研究機構

如果該報告是來自於行業內大型且著名的機構,其研究成果的可參考性就越高,也表示在各位的二手資料研究報告中能夠引用該研究成果的可能性越高,團隊成員也會越願意相信此份數據來源。

常見的大型且著名的機構又可以再簡單分成行業內獨立研究機構、政府機關、業內大型非營利組織,比如:行業內進行教育培訓、證照發放的機構,或是行業內通用語言或開放資源的統整平台等等。

以資安行業舉例的話,大型且著名的機構有:
行業內獨立研究機構:Gartner
政府機關:美國國家標準局NIST、美國國土安全局Homeland Security
行業內大型非營利組織:資訊安全與培訓機構SANS、資安研究機構MITRE(負責彙整行業內通用語言等等工作)

上述的這些大型且著名的機構都可能會隨時產出付費或免費的報告供業內人士閱讀,而這些報告的參考意義都非常的高,建議各位研究員在做二手資料研究前,可以先將自己行業/產業中經常出現的各種機構先記下來,並且了解透徹各機構的“使命”,然後依據你的研究題目再加上較相關的研究機構再去搜尋,應該可以減少各位搜尋到正確且有用的資料的時間噢!

1.2 目錄

從目錄去判斷該報告是不是值得閱讀是很直覺的事情,筆者在此不需要多加贅述。但是筆者想提醒各位的事情是,記得善用目錄結構中的內容

筆者還記得之前還很菜的時候,只要遇到只有給目錄,全篇報告要付費的行業報告時,都會馬上把該報告的tab關掉XD。後來筆者才發現,即便是無法獲取全篇報告,目錄中的內容也已經非常有幫助了,比如可以透過目錄去尋找到市場上的主要競爭者名單、競爭區域、或是可以依據他人的目錄來修訂自己研究主題,都是能夠幫助筆者更快的掌握(脫離)二手資料研究範疇的方法噢!

2. 法規法條

對於新興產品的研究案來說,法規法條可能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如數位金融產品或是電動車都是很好的例子。

當需要做新興產品創新設計或是服務設計案時,熟悉該地區的法規法條是基礎必要工作,研究員(或任何人)都可以去尋找政府機關所發佈的公開文檔並閱讀。筆者發現有很多研究員或設計師都不會自行閱讀這些正式文件,想著依靠公司的法務來傳達訊息就可以了。然而如果是身處在in-house的研究員或是設計師,筆者還是建議大家都自行閱讀,來劃定接下來的研究範圍或設計範圍,並且節省在發想時一直浪費時間去考慮屬於“違法”的產品或服務的細節,也可以避免產品本來設計很美好,卻在要上市前因為法務審核而需要犧牲部分功能導致服務體驗品質下降的問題噢!

3. 相關案例

本來筆者在這一欄寫的是“競品分析”,但後來筆者改成了相關案例。原因是因為在筆者想鼓勵各位研究員在這個時期也可以找找看非業內的案例,可以是其他行業的成功案例,作為借鑒。另外,行業內其他失敗案例的分析也可能會是非常好的資料來源,藉以引出接下來的研究問題與研究範圍。

二、訂定研究問題後認為用一手資料的研究方法太困難、太花時間與金錢,平衡研究問題與產出的效益後決定採用二手資料研究法

一般來說,質性研究方法或是量化研究方法應該都已經可以解決了大部分的研究問題了,但是即便方法可以解決該研究問題,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與金錢的情況下該研究方法還是顯得不可行。在此,筆者可以提供給各位一個小小的案例作為參考。

筆者在2016年時,曾經受客戶委託進行一個掃地機器人的研究專案。筆者的團隊當時是使用了人種誌研究(Ethnography)的方法向中國的4個城市的18位受訪者進行訪談。

在該研究案中,筆者的團隊深入各位受訪者的家中,觀察使用者使用各種類型的清潔工具與掃地機器人的使用流程,訪問的內容從清潔觀念到家庭裝修再到家電購買價值觀都有。

當時筆者的客戶(美國籍的硬體系統工程師)到中國參與訪談後對於中國人家中的擺設與地板材質非常感興趣,希望筆者的團隊可以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給他們,藉以協助他們訂定硬體開發的spec。希望筆者們收集到的資料包含中國居家常用地板材質、中國居家常用沙發高度、茶几高度等等…。

筆者接到這個request的時候,表面鎮定說了“好噢”,但內心傻眼的想說…“這…這是要怎麼收集相關的資料…Q__Q”

而該問題無法透過問卷發放來解決,也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家訪。於是讓筆者困擾不已。

當時筆者先開始找了“中國居家裝修趨勢” “中國常見地板材質” “中國家具購買趨勢” “中國XXXX” 各種資料,發現怎麼整理也不可能整理完,因為裝修或是家具或是會隨著居住地區、年齡、材質價格還有人的喜好而浮動。

後來筆者想了想,這位工程師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自家品牌所生產的掃地機器人可以把不同材質的地板上的灰塵吸乾淨、掃地機器人不迷路或不卡住。

那既然這樣的話,何不去淘寶的評論找照片呢?照片中會有各個品牌的使用者上傳的居家照片,照片中會包含地板材質與茶几等家具(如下圖),而且通常照片中也會一起拍到掃地機器人(可以作為比例尺),也會有各種掃地機器人卡住或迷路的照片。

於是筆者開始爬電商平台評論中使用者上傳的照片,將許多的圖片下載下來後,利用兩天的時間整理好一份簡單的報告,並且提供給那位美國籍的硬體系統工程師,也告訴他了這個免錢又不需要懂中文就能夠做研究的好方法。後來據說客戶也在他們自己的研發中心開設了一間小小的“中國實驗室”,在同一個空間中鋪上了各種在中國常見的地板材質,也放上了茶几等等的家具,來測試該公司的掃地機器人的性能。

圖片來自於google

三、撰寫研究報告時引用二手資料藉以強化一手資料研究結果

最後一個應該算是很常見的二手資料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境吧。但是這樣的情境事實上是有個先決條件的,通常,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該研究員在非常了解一手資料研究方法的研究限制時,希望透過二手資料來彌補一手資料研究的不足所產生的。也因此,會透過這樣搭配不同方法,藉以達成研究結果的完整性或嚴謹程度的研究員,是相當敬業的呢!

額外的小技巧分享

  1. 除了事前先寫好研究問題之外,可以先依據研究問題先寫好研究報告的目錄

這個小技巧算是筆者的經驗之談,不知道各位讀者在做二手資料研究時會不會發生一個tab連去另一個tab,然後突然有一個瞬間你會想說我現在在看什麼的情況XDDD

筆者一開始做二手資料研究的時候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是這樣的過程其實非常的浪費時間啊…後來筆者就養成了先寫好研究報告的目錄的習慣,然後在看一篇報告時,都同時截圖或是複製該報告中的文字進到ppt中。每看完一篇報告後都再看一次自己的ppt,確認下一個要看的資料內容還包含哪些,而哪些目錄下的資料已經累積了很多,哪些還很缺乏,藉以時時提醒自己要好好利用時間看最重要也最需要的訊息。

這個小技巧幫助筆者省下了很多很多的時間噢!

好吧,又是落落長的一篇文章。其實筆者近期內的計劃是希望可以一篇一篇的將過去所使用過的研究方法都寫成文章分享給各位讀者。這些實務分享文的拍手數或是讚數通常也不高Q___Q (我都不確定會不會有人讀)。不過,就秉持著一個希望各位研究員在使用各種新方法時都可以搜尋到相關資料的心情,慢慢的把這些經驗整理起來,希望對現在或是未來有需要的各位能夠帶來一些幫助或啟發。

以上,UX 四神湯,我們下週再見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