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喜歡紐約?七個多元文化的街頭靈感 A Love Letter to New York: 7 Street Art Inspirations

Shandy Tsai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17 min readSep 7, 2021

--

New York Skyline

1664年,荷蘭人為了紀念約克公爵 (Duke of York),將這座島重新命名為New York。紐約被譽為美國的文化之都 Cultural Capital,反映這城市的規模與多元性。根據2018年政府統計,紐約844萬的人口中,近310萬的人口並非來自美國,等同於36.7%的外國人口,是美國最大的移民城市

因為多樣性的碰撞,促進藝文人權的發展。20世紀開始,從現代舞蹈單口喜劇爵士樂表現主義嘻哈嬉皮在紐約萌芽。1969年的石牆暴動 Stonewall riots 成為了美國同志平權運動的催化劑,推廣至全球。光是回想起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音樂、藝術、和平,許多都是在紐約發起的,就對這座城市感到無盡的尊敬與感謝。

在這城市,因為人們來自不同的背景,不管是種族、宗教信仰、性向、外表、穿著、生活方式等都非常獨特,所以可以很大膽自在地做自己、探索外在與內心。

How Hip-Hop Transformed New York / What Is Hip Hop Dance?
Allen Toussaint performs at the Village Vanguard
Stonewall riots ‘Where Pride Began’. “This building is a symbol of a time when LGBT New Yorkers took a stand and vowed that they would no longer live in the shadows.”

2016年碩士畢業後,在拿到工作簽證前的一個月,我決定給自己規劃一個小旅行,其中一個地點就是紐約。

住在Brooklyn Bushwick的青年旅館,我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與陌生人交談、出遊,聊聊彼此的背景與故事 — Alise的美麗畫作、Florida的Marquise在廣場前的自彈自唱、從巴西來尋找自我的Bruna,這是我一生中難忘的回憶,也因此開始想像在紐約生活的模樣。

隔年 2017,我從洛杉磯 Los Angeles 搬到了

紐約 New York

紐約畫廊Blam project的藝術家Alise Mona Loebelsohn & Paul Catalanotto (2016)
2016 在Bushwick Hostel認識的來自音樂家Marquise & 巴西Bruna & 紐約Schema (2016)

文章內容 Content

這次想和大家聊聊紐約豐富多樣的一面,我帶著非常感激的心情分享,由我個人非常喜愛的層面來敘述:

  1. 塗鴉壁畫 Graffiti & Murals
  2. 二手衣物 Thrifts & Vintages
  3. 海報看板 Posters & Signs
  4. 室內裝潢 Interior Design
  5. 地鐵 Subways
  6. 建築 Buildings & Architectures
  7. 人們 People
  8. 相關連結 References

1. Graffiti & Murals 塗鴉壁畫

在新竹長大的我,幾乎很少在街道上看到塗鴉,頂多在學校的外牆跟著老師學生畫壁畫。很難想像在美國這麼自由的國度,可以隨心所欲地在街頭作畫。一開始對於塗鴉認為是叛逆、蓄意破壞(vandalism)、違法的,直到更一步了解塗鴉的歷史與意義。

最早的塗鴉可以追溯到1967年的費城 Philadelphia,一個高中生Cornbread 為了吸引一個女生的注意,開始在城市裡的牆面 “Tag” 自己的名字 (Tag可以當作貼標籤、貼上的動作)。

1970年開始,塗鴉在紐約漸漸盛行,尤其在上城黑人較多的的Bronx Washington Heights。由於當時經濟蕭條、反戰的思維,青少年將對社會的不滿渲洩在塗鴉中,一開始只是單純地寫自己的名字 (Taki 183),到後來演變成更豐富的色彩、平面、3D、噴漆作畫方法等。

1972、1973年創作者 (他們稱自己為”Writer”) 開始大放異彩,甚至轉變為一種刺激、競爭性的活動,他們發現地鐵是最好的媒介,可以將自己的名聲、藝術在整個城市宣傳。對於塗鴉囂張的作風,政府態度開始變得強硬,1984年紐約地鐵局 (NYCTA) 開始採取行動,進行五年的 Clean Car Program 計畫,試圖清空所有在地鐵車廂上的塗鴉,塗鴉才漸漸轉變為地下活動。

It is honest, illegal, and for some ugly, but present a city‘s’ true colors. It represnets the eternal tension between chaos & order. The underground art form changes urban culture.

走在街上,你會發現牆上許多豐富多采的塗鴉、壁畫,我每次都被這些自由揮灑的創意給震懾,看似雜亂無章,但湊在一起卻又成為一種衝突的美感,遊走在藝術與髒亂的邊緣,就由觀看者自行定義吧!透過這次文章,把自己隨手拍攝的照片整理一番,希望大家細細品味欣賞 🙂

2. Thrifts & Vintages 二手古董

認識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對二手衣物「著迷」的程度,每次都帶著雀躍、尋寶的心情踏入店裡,像是小朋友進入糖果店般,期待著驚喜。

It was anti-trendy but then it became trendy.

如同進入藝廊,我非常欣賞店內精挑細選地將衣物陳列擺放,每個角落你都可以感受到店主的細心品味。由於每件單品都是獨一無二,你可以看到各種樣式、形狀、圖案、顏色、材質的碰撞,你必須擁有自己的眼光,去尋找你愛的、與你連結的物品。

除此之外,買二手衣物是愛地球的一份心力,這世上有太多快速製造的消費品,投資一件你喜愛、獨特的寶物 (treasure),適當的價格,同時做環保。二手店實在是有太多優點了,許多我最喜愛的衣服和傢俱都是在二手店購入的,大力推薦!!!

(我可以講三天三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底下留言😆)

3. Posters & Signs 海報看板

“If you don’t like what’e being said, change the conversation” — Don Draper, Mad Men

廣告 Advertising 這名詞深根蒂固地在紐約曼哈頓茁壯,當1950, 1960年代電視開始發展,廣告業蓬勃發展,幽默詼諧、帶點諷刺意味的視覺和語言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第五大道Fifth Avenue 和 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 造就了許多知名電視台、廣告公司,包含:NBC TV Network, StrawberryFrog, TBWA Worldwide, Organic, Inc., and DDB Worldwide.

儘管廣告業大多轉往線上行銷,走在紐約的街頭,不妨會看到許多非常有特色的海報,不只是商品,連科技公司、博物館展覽、雜誌出版社、演唱會專輯都擁有新穎大膽的創意,視覺上不斷地受到衝擊,讓人忍不住在海報前停留、值得細細品味。

Palace Skateboards / Hudson Whiskey NY
Shopify
Butter.ATL / Milagro Tequila
The New York Times

4. Store Interior Design 店內室內裝潢

我很喜歡紐約的一點就是走到每家商店、餐廳,大部分都會精心地佈置,從燈光、牆壁、材質、顏色、字體、擺設等,營造氛圍,凸顯品牌的特色。風格從工業風、極簡、普普風、奢美華麗、歷史古典,各式各樣的型態都有,每一個角落都是細節,感受到店家的用心,如同參加藝廊般的五感盛宴。

UPSTATE STOCK

5. Subway 地鐵

紐約地鐵在1904年開始建立,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疫情前,每天有超過550萬的乘客搭乘地鐵,2021 六月的統計,約有的238萬的日乘客。由於紐約多元的文化,對於公司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媒介 — 打破種族區域限制。尤其對於DTC (Direct to Consumer)的品牌更合適,例如交友軟體、健康醫療、床墊寢具、行李箱、保養品等。

Outfront媒體公司掌控紐約地鐵的廣告,據報導若想要在紐約地鐵上放廣告,一個月的價格為美金$325萬~$350萬 (將近$9000萬台幣)。

New York’s subway is unique among U.S. transit systems because it “cuts across all demographics.”

如果有去過紐約的人應該是對地鐵的老舊混亂記憶猶新,我個人對於地鐵是又愛又恨,流浪漢、乞討者、舞者、帶著一把吉他自彈自唱的創作者 (加上一些生物,例如老鼠蟑螂等),你都可以在地鐵遇到。

我很喜歡觀察地鐵站內的壁畫、裝飾及海報,和車廂內的宣傳圖文。81街是自然歷史博物館站,整座地鐵站的牆壁,用馬賽克磁磚拼貼著各種生物,讓人在還沒進入博物館前,就有驚喜的體驗。

關於有趣吸睛的地鐵平面廣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瀏覽以下文章有更豐富詳細的分享:

Wieden + Kenndy: RXBAR No B.S. / Intelligencer
‘I Still Believe in Our City’: A Public Art Series Takes On Racism by Amanda Phingbodhipakkiya
OkCupid Launches Inclusive ‘For Every Single Person’ Global Campaign

6. Buildings & Architectures 建築物

紐約是新舊編織的交響曲,將近四百年的歷史,不但有19, 20世紀的古典磚牆建築、外露的消防逃生梯,讓人聯想到1996年的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電影常出現的1913年的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仍保存在市中心;同時也可看到未來感的摩天大樓、實驗性質的大膽風格,例如Oculus, The Vessel, Via 57 West,穿梭在歷史與未來之間。

Flatiron Building (1902)
Domino Sugar Factory (1883)
Lenox Health Greenwich Village (1964)
Oculus (2016)

7. It is about People 人

說到底,每個地方的回憶最重要的還是「人」。由於紐約多元的文化,不管是在工作上、街頭上可以遇見來自全世界、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人。不論是穿著、語言、文化、信仰,都可以感受到這城市的魅力。

來自法國里昂、住在印度五年的設計策略師Victor、在地鐵上遇見的愛爾蘭KevinM在聯合國工作、紐約皇后區長大充滿瘋狂大膽創意的Susana、住在紐澤西阿根廷裔的攝影師Ed,還有好多來自臺灣認真打拼的青年們:資料科學家、時尚部落客、爵士鼓手、現代舞舞者等等。

全世界76億的人口,多難得的緣分讓我們在這城市相遇,紐約總是給我不斷的驚喜、刺激、孤獨、喜悅、滿足。

謝謝看到文章最後的你,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和靈感,我希望能將這些創意與能量帶回臺灣,營造一個更豐富多彩的環境。

Washington Square Park (1871)

--

--

Shandy Tsai
UXeastmeetswest

Sr. Product Designer @ Duolingo | Co-Founder @ UXEastMeetsWest & Asian Creative Foundation | @shandyartadven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