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師遠端上工心得談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Apr 2, 2021

【本文章分享設計師於遠端工作的心態、挑戰以及趨勢觀察】

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去年八月遠端加入了Facebook的設計團隊,對於在美國2020年是獨特的工作體驗。在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轉為遠端上工型態,2020開始很多新上任員工完全進行遠端工作,沒有所謂進入公司跟同事相處,以小編為例,從面試到現在工作半年多還沒看過我同事一面😅

遠端工作是趨勢?或是被強制的結果?

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美國身為頭號最嚴重的受災國家中,許多公司開始實行遠端上工。一些公司不是架構在遠端工作友善的環境中,不得不開始實行遠端上工而經歷不得不經歷的陣痛期,而公司舉凡像是Dropbox宣布大家可以永遠選擇遠端上工Facebook宣布增招完全遠端上工的職員,或是Spotify等都加速往遠端工作的潮流走,許多公司更是提倡跨國界遠端工作,遠端工作在疫情下貌似成為趨勢。

遠端工作形式已經行之有年,而在疫情的催化之下現在繼續開始加速,一方面企業發現到遠端工作並不直接影響工作效率,一方面是減少辦公室開支成本的降低,再來也是對於人才招聘來說,若實行遠端上工更能有效率和更大範圍的招聘人才,不避侷限在灣區或是總部所在地。

這篇文章想討論的是遠端上工對於設計師的挑戰、困難和心得和趨勢。

遠端上工 = 打開另外一台電腦

2020年八月,小編正式遠端加入公司,在上工前一週公司寄來了電腦、手機和酷炫潮包。前一家公司也是在遠端結束,無法好好跟同事道別,將電腦闔上寄回公司就是一個正式的道別,在家裡打開另一台長一樣的電腦,開始上班。

上工超過七八個月,經歷了低潮,和以前從來沒有的設計師遠端工作形式的困難。

公司寄來的潮包

設計師困難與挑戰

尋找同伴(Find your allies)

在許多較大型的公司上工前面一段時間會有短暫的訓練期,以Facebook為例,同一天遠端上工的設計師有一百多位,大家一起上為期一週的訓練營Boot Camp,了解公司設計工具、文化、資源和流程。

而遠端進行的意思就是以往大家上工快快樂樂的一起吃免費食物,聊天哈拉,建立連結和尋找同伴的感受不再有,大家變成像陌生人被拉入同個視訊聊天裡尬聊,難以建立歸屬感。

而在團隊上,與產品經理、工程師和主管也都沒有面對面見面,建立信任感不像以往的形式容易。尤其加入專業知識複雜的團隊,實際上的上手(On board)需要不斷的詢問和了解,在遠端同事都滿天會議的型態下,建立關係、瞭解產品變得格外困難。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在遠端型態

加入Facebook的前一段時間,小編感受強烈的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曾經好一段時間認為自己沒那麼厲害,相比於產出高品質快速,又可以兼任產品經理和研究員的同事,不斷感受強烈的不適應和不安。雖然在第一週公司很明確的說:「今後這裡就是你的公司」來舒緩新人的冒牌者症候群,而在遠端型態無法很容易地適應公司文化,對於遠端型態工作者,感受到不安,而無法隨時安心地跟同事溝通,適應時間會被拉的很長。

工作七八個月後,現在終於可以逐漸建立與團隊的信任和自信,了解到自己有自己的長處,產品設計師包山包海,有視覺厲害的產品設計師,有熟悉使用者調研瞭解使用者心裡的設計師,也有可以兼任產品經理的設計師,而自己所擅長的一定是可以幫助團隊帶來幫助的技能。

配對的Mentor或主管,和共事的同事在建立信任感於遠端工作型態會變得更加重要,建立安心的工作環境,讓設計師可以放心地問問題,瞭解產品和所在領域對於上工是最重要,但也最難實行的問題。怎麼知道自己不是在問很笨的問題,和怕被同事認為自己做不夠多功課,設計師在遠端上工要建立厚顏無恥得問問題能力,先一句「對不起我是新人,這問題可能很笨」或是「我對這個不太理解,你可以當作對完全不了解的人說明嗎?或指出我可以在哪裡找到」再搭配的傻矇臉😀讓大家充分理解你還在了解中,才會花更多時間去幫助你。

純遠端的設計和調研困難

對於使用者體驗設計師來說,田野調查、使用者訪談和易用性分析等調查方法是在現場最為有效率,一方面可以看到使用者嘗試使用的區域,也可以更加了解和觀察使用者的情緒,更可以在現場直接發問了解使用者的想法。

當轉為遠端之後,這些優勢不再擁有,調研透過遠端使用設計原型,一方面參與者並不是話多的人可能會難以分析問題,一方面要花更多時間準備,訪談者心理上也不一定會放心地分享想法。

而以前在辦公室隨時可以舉辦共同設計(Co-Design)或在白板上與同事一起畫畫發想轉為線上之後也更加困難,雖然現在有許多產品像是Miro、Mural和InVision等產品幫助團隊共同協作,但是不在同個空間下其實效率變得更加困難。可能自己做到一半不小心開始回其他人的訊息,或你的同事其實在邊做事邊跟你參加活動。

source: 9gag

在遠端形式下,調查會議的目標設定和時間掌控十分重要,先在活動、或開會開始時先設定期盼,在這個會議結束時你想要得到什麼,你的會議時程安排時程。當話題開始偏離主題時適時的將主題帶回(還要看起來很不掃興),訓練自己建立有效率的遠端會議不僅幫助減少時間浪費,也可以讓大家更有目的性地參與。而適時的暖場也會幫助受訪者可以更安心的抒發對產品看法。

工作和休息界線變得愈加模糊 (Work-life Balance)

在同個空間工作、休息、吃飯和睡覺長時間下來對於工作時間的停損點會愈來愈模糊,吃飯吃到一半看到訊息不自覺得又開始工作,或是睡醒時有種在辦公室睡醒的感覺😂

最終是你掌控你自己的工作生活平衡(You own your own work-life balance)

在工作永遠做不完的地方,沒有人可以幫助你掌控你的生活平衡,如果你永遠不會說“不”的話,會過得沒日沒夜的生活。這是我這些日子領悟到的心得,在計劃下半年度時,清楚的與產品經理、工程師和設計師規劃哪些是優先順序,哪些是最有影響裡的設計項目,和建立自己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工作停損點,譬如在幾點之後就不看訊息,定時的在什麼時間點去散步,或做自己喜歡的事。設計師需要充分的休息和靈感才能做出更好的解決方案不是嗎?

疫情間去LA了一週,下班可以去海邊很棒

在扁平化的團隊,沒有人會跟你說要做什麼,產品設計師掌控產品端到端的流程,而是產品設計師自己去與主管、協作者(Cross Functional Partners,像產品經理等)去規劃你要做的項目。

而遠端性態對於許多人來說是更彈性的工作方式,有些人可以接送完小孩在開始上班,有些人可以白天照顧家庭晚上再開始工作。在遠端型態下,傳統工時會趨往愈來愈模糊的界線。

多樣性(Diversity)和呈現真實的自己(Be your authentic selves)

「呈現真實的自己」是加入團隊後發現被提倡並且尊重的文化,包容不一樣的文化和差異性(Diversity)不只是數據和紙本上的少數族群員工數量、而是讓你的聲音,和你的角度可以運用在你的工作上。

Google在數年前的機器學習偏頗,將特定族群的人臉辨識為動物,是因為交給機器學習的資料不夠具有多樣性,而造成機器學習上的偏差。或是如Ruined by Design作者Mike Monteiro所說的,Uber早期女性使用者遭遇安全性設計的不足,設計團隊的成員差異性太近,沒有代表該族群,或弱勢族群發聲對於特定使用者的使用場景和針對所關心的安全性議題所進行的設計。或是Facebook也因為招聘不夠多元而受到批評

健康的設計團隊需要包含不同族群、人種和不同多樣性,產品設計師的責任是幫使用者發聲,如果有越多不同種的聲音,產品可以涵蓋的使用場景,可以包括更多不同的族群、行為不便者,而做出更有包容性的產品。

而呈現真實的自己,當你為個體進入這家公司當設計師,你自己的特色和不同之處,是幫助團隊了解你,和建立與同事的情感。而你的文化背景,和所代表的族群,更是幫助產品可以推動包容更多的多樣性。

試想,譬如說Facebook的產品使用者有超過二十億人,而當一個功能,缺乏更多元對於多樣性的考量,就算只有1%的使用者感受到不舒服,那也是兩千多萬的使用者被忽略而造成不可忽視的後果。

遠端工作趨勢看法…

設計協作工具興起和產品開發型態

除了以往GSuite, Slack或Zoom之外,針對工作內容的協作工具會愈來愈加速興起,生產力工具愈來愈注重解決一系列的體驗、頭到尾(End-to-end)的工作方式而非單獨使用的工具。

像是Figma解決設計師的協作問題,從開始建立設計系統、設計師之間協作、快速迭代產品原型、或團隊溝通至工程師的交付和開發。或是像Jira解決敏捷開發週期上分工和視覺化瞭解團隊的開發時程和進度。

遠端工作最大的困難是協作和溝通,無法適應遠端型態的團隊會愈來愈難以適應,開發週期也會為此更加地延宕,無法快速迭代造成開發債務(Technical Debt)與競爭對手差異更加甚大。

遠距工作對新設計師…

遠端工作其實對新人設計師是非常不友善,尤其遠端更加盛行後。對於新人設計師新入職時要學習:知道在產品週期的何時要做什麼事,或瞭解產品設計優先順序、跨部門溝通、設計優先順序談判,或是最基本的技能上手,而這些設計師於學校不會學到的經驗,對於新的設計師會愈來愈加困難上手和學習,沒有同事一起建立友善的上工環境,沒有人隨時在旁邊回答問題。

這些會對新設計師提高更多的門檻,可以預見遠距工作對於公司、或對於新設計師的上手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

數據驅動工作型態

愈來愈多企業會開始嘗試彈性、或遠端上班的形式,而數據化來理解員工的成效更加重要,瞭解產品設計的數據化影響,譬如轉化率、活躍使用者等才能更有效率的追蹤遠端型態的成效,或對於產品開發的成敗和工作的效率。

對於設計師來說,展現產品影響力對於遠端工作是更重要的一環,要如何定義你所做的設計的成敗,不僅只是完整的設計調研流程,而是在完善的設計流程下,產品數據分析有什麼變化,或是長期影響產品策略,才能更清楚的向團隊展示價值。

而大量的數據追蹤,對於數據的掌握,如何定義產品數據指標(North Star Metric),如何定義有意義的產品互動(Meaningful Interaction),如何將Metric轉化為有意義的結果,或是更基本面的數據質量(Data Quality)、數據渠道(Data Pipeline)的進行,在公司結構變大時會遇到更多的挑戰,如何將數據轉化爲設計,對於遠端工作設計師愈加變成重要的工作流程,和與跨部門合作的一環。

遠距工作或彈性進辦公室

許多公司在現在這篇文章同時已宣布要進行全遠端工作,像是TwitterSpotify等。而有些公司開始嘗試混合形式(hybrid model),讓員工可以選擇一週進去幾天公司,像是Google。而也有部分公司認為面對面才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在疫情降溫後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像是Netflix

對於工作模式的選擇會愈來愈多,而更多公司會嘗試不同的形態,去了解自己的團隊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模式去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對於希望地點可以更彈性的工作者是個利多,也可以預見人才密度對於科技產業會愈來愈散佈在世界各地,而不僅限於少數地區像灣區等。

結語

在疫情的加速下,遠端工作會成為產品設計師的趨勢,而在遠距工作下,讓自己或設計團隊保有核心優勢和建立價值,會是對於公司,和設計業界未來數年的課題。

而對於設計師自己,建立新的遠距工作心態和文化,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或是對於時差的平衡也需要不斷地調整適應,傳統工時已經於遠距工作潮流下漸漸淡出。

謝謝大家的收看! 也請喜歡的朋友麻煩不吝嗇給我們拍手👏👏🏻👏🏽和幫忙分享呦😁

-Wei

--

--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roduct Designer @DocuSign. ex-Meta/Shure. Taiwan originate. Passionate about music,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