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求學工作生活六週年—心得分享 Six-year Anniversary in the U.S.

Shandy Tsai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Aug 9, 2020

【本文獻給想出國留學、在外漂泊打拼、找尋自我的你】

暈黃的讀書燈聚焦在雙手的位置,打開筆電,凝視著螢幕,隔著口罩、面罩、及手套,現在是紐約上午十一點,我坐在機艙內,寫下這些文字…

大學畢業,2014年8月16號,爸媽開著車從新竹北上,扛著一大一小的行李,抵達機場。當時頂著一頭短髮,戴著黑框眼鏡,穿著牛仔外套及連身洋裝和小白鞋,正當要去櫃檯check in 時,同學們來到機場給我驚喜,很開心地看到他們,和大家一起閒話屁話。

母親在送我到檢查站前,就忍不住落淚了,我偷偷塞了一封信給她,裡面寫著謝謝他們養育我、給我這麼好的機會,我會好好照顧自己。忍著淚,和他們笑著說再見,還有當年的男朋友…

六年,說長不長,國小也是六年,人生能有幾個六年。在洛杉磯 Los Angelas 讀書待了三年,三年前搬到紐約 New York。六年後的我,正在回家的路上,焦慮、不安、期待、不捨、忐忑…

當年出國青澀的模樣 & 感謝送機的家人與同學 / 六年後,在回家的路上有感而發地寫著這篇文章

體驗國外生活,見識多元社會

全球知名的博物館、美術館,當地特色的餐廳酒吧,就算是走在街上、騎著腳踏車,單純地看著街景、歷史悠久的建築物與穿著時尚的行人,都是新奇的感官刺激,讓我可以更大膽的創作、 表達自我。

當然,美國很多面貌,不只是電影中的美好夢想,走在街上,也會有不少遊民和路人討零錢、路人對你吹口哨,說些讓女性不舒服話、或是髒亂的街角和地鐵站。

今年Black Lives Matter的運動,我觀看閱讀許多奴隸制度、司法公正等相關資訊,希望能更了解美國這複雜的熔爐文化,檢視調整自己的想法行為、更能夠用同理心理解包容相異之處(例如:不該因為這人的膚色、種族、宗教、性向等,而斷下評論)。

從曼哈頓到布魯克林,每個街區的景色不近相同,高級的富人區、充滿塗鴉衝突感的創意奔放 / 2019 紐約同志大遊行50週年 / 今年五月Geroge Floyd — Black Lives Matter 遊行的畫面

沒有人幫你承擔責任,獨立生活

我很幸運地在求學階段,爸媽盡可能地讓我專注在學業,無需煩憂其他事物。出國後,住宿、交通、電信、網路、飲食、工作、繳稅、簽證、人脈,都必須重新開始學習與建立。

就像騎腳踏車般,起初多少會有些踉蹌,但最終身體會找到平衡,持續一種安穩而舒適的節奏

在這裡,你會漸漸地找到交友圈、買日常用品生鮮蔬果的超市、下班後慢跑的河岸公園、養成的飲食習慣等,你必須學會與自己獨處和對話,找到內心的平靜(雖然六年來廚藝沒有什麼進步就是😂)

最大的好處就是為了習慣不穩定,你得學會自己創造穩定感 — Liberty Pim, Minerva School

第一排為在加州洛杉磯USC讀書認識的好友們 / 三年前搬到紐約漸漸找到自己的步調 / 在紐約找到適合自己的交友圈 / 沒有什麼長進的廚藝 😂

語言文化挑戰不斷,一定會有挫折,但不放棄嘗試

直到今年,我才覺得比較自然地跟外國人做朋友。我指的朋友,是可以假日一起出遊、隨時閒聊、邀請來家做客的朋友,而不只是在工作場合寒暄的同事。一方面是英文的進步、對文化的熟悉,及更自在輕鬆地做自己。

我喜歡跟開放、自由、正面、幽默的人結交朋友,其實認清了這些,就可以打破國家區域的限制,自然而然會找到一群個性契合的舒適圈。

我在前同事澳洲人M身上看到她對藝術的欣賞、專注與灑脫,她在四十歲時找到了人生的真愛,他們的笑容是多麽地真實燦爛;好友V是法國第二代的移民,他豐沛的情感、音樂的教養、甚至在大學畢業後去印度四年追尋夢想與自我。感謝所有的機會緣分,讓我們在此時此刻的紐約相遇。

JS CoLab — 旅外設計女子的茶餘飯後的影片中提到,工作場合的語言文化挑戰是持續的,例如在會議報告、用戶訪談、吸收消化內容、適當回應等。

語言文化永遠學不完、也絕對不會完美,但可以感受到一點一滴進步的過程

疫情間在Williamsburg Domino Park與同事hangout,跟我要好的法國朋友Victor & 澳洲人Michelle,不但是工作的好夥伴,也是可以談心的好朋友

獨處時間變多,勇敢探索、自我省思,更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的定義很廣,小到可以是:

喜歡早上做瑜伽
喜歡早餐吃水果和優格
喜歡下班後去河岸騎腳踏車
知道自己身材適合什麼樣版型的衣服
知道自己喜歡和什麼樣的人相處
以上都是認識自己的一部分

我現在知道與其週末與朋友去酒吧喝酒,我可能更喜歡騎著腳踏車去戶外公園繞繞;雖然會寫程式很好,但我永遠不可能比工程師快、品質更好,也許應該把這些時間放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例如:設計、溝通表達、領導等)。

Side project的文章中最後提到,我喜歡與人相處、將人連結、建立平台,這些都是會讓我開心的事物,我願意用閒暇的時間去培養的興趣。

你其實都知道的,那些在心裡的聲音,只是你要靜下來,耐心、專注地聆聽,並坦誠面對她

培養戶外運動和靜態活動的興趣 / 萬聖節的打扮😂 / 紐約常去的腳踏車店 / 紐約公寓佈置的牆壁 / 假日做Side project的模樣 ( 感謝momo拍攝 )

周旋在臺灣人、亞裔、美國人間的身份認同

『 你從哪裡來?Where do you come from? 』
「 我來自臺灣 I’m from Taiwan. 」
『 喔!臺灣,好酷喔 oh Taiwan, that’s cool. 』

通常對話會有點乾掉,我就會補上

「我之前在洛杉磯求學,三年前搬來紐約 I went to school in LA; then I moved to New York three years ago」
『 LA很不錯耶,你有比較喜歡哪個地方嗎?oh nice, LA is nice, which one you like better? 』

這時對話才會延展…

我知道這並不是最好的聊天方式,但每當遇見陌生人要介紹自己時,就不免經歷這段。我可以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例如珍珠奶茶、鳳梨酥,向外國人介紹臺灣的美食;近期甚至會提到臺灣是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亞洲國家、甚至在冠狀病毒優秀地控制著疫情。

我們個人本身,其實就是一個臺灣的縮影,代表著臺灣

雖然我不是外交官,但我可以運用自己的力量,至少讓我外國同事朋友們認為:「喔!我知道臺灣,我認識一個很酷、很開朗、很棒的女孩。」

但同時,與臺灣的朋友們聊天,他們卻會說「欸,你真的越來越美國人了」,或是陌生人認為我是ABC。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覺得美國人有比較好嗎?同時也開心,因為代表我漸漸融入這文化。

Hudson River Park 世貿大樓 / Brooklyn Bridge 的黃昏傍晚美景是我在紐約最喜歡的地方 / 比起洛杉磯,我更喜歡紐約的自由奔放、錯綜複雜

每年回家一次,近鄉情怯,疏遠又熟悉

從小與家人非常親密,週末爸媽會帶我跟哥哥去戶外爬山、運動,求學過程也都在新竹,幾乎每個禮拜回家吃媽媽煮的大餐。每年回台約三個禮拜,我盡可能地把時間留給家人,陪父母親去十八尖山散步、與他們的朋友一起爬山、分享在國外的所見所聞,也聆聽他們在臺灣的生活。

由於不是朝夕相處,他們對我的工作生活並不熟悉,他們也發展自己的生活步調,與朋友聚會、爬山打桌球,享受退休生活。

每次回台像是充電般,卸下所有在外的剛毅堅強,可以單單純純的做個女兒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自私,選擇在國外過著自由的生活。當然在逢年過節時,很羨慕與家人相聚的臺灣朋友們。我還是會跟他們越洋視訊,和爸媽問好、報備自己的生活,或是在他們的臉書動態牆po文祝福。我相信他們比我們更不捨,但只要能好好照顧自己,就算是最大的孝順了吧

在外報喜不報憂是有原因的,畢竟家人不在身邊,為何要讓他們操心擔憂,最終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

2017年底回臺灣和媽媽相擁 / 我們一家四口可愛的模樣 🤣

什麼時候返臺?是面子問題?還是不願放棄自由?

「Shandy有計畫要回台灣嗎?」講座的觀眾提問
「你是不是就會留在美國啊?」高中好姐妹聚會聊著
「現在有沒有男朋友啊」親戚叔叔阿姨最愛問
「一個人在外這麼久,回家多好」媽媽在電話的另一端這麼說

以前在思考這問題的時候,總希望能有一番成就,才能自信驕傲地回國。隨著經歷和成長的累積,倒是比較釋懷了。

捫心自問,其實挺矛盾的,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喜歡在國外的自由、較不會感受到社會的壓力、新奇的體驗、在公司裡也有許多成長的學習空間;同時羨慕在臺灣可以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和學生時期朋友的hang out、美味的路邊攤、生活便利性…等。

菲律賓裔的美國同事Ian說:

家,是一個讓你可以自在做自己的地方,無須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論在哪裡,都可以創造適合自己的社群和生活模式

這次返臺有較長時間的停留,希望能夠趁這難得的機會,好好思考及感受。當那天的來臨,回臺的時候,勢必需要不少時間適應環境,同時也會對國外自由的生活感到不捨吧!

與親人相處的時光是難能可貴的 / 建立UX四神湯不僅是里程碑,也是我的精神糧食 / 去年回台見大學同學和高中好姐妹 鄭婕 Sabrina Cheng

▍沒有對與錯的選擇,單看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

如果說這六年來,學習成長了什麼

對自己的認識、更有自信、比較不會受到外界意見的干擾、成熟冷靜地面對挑戰、享受與自己獨處對話的時光、更懂得包容及感恩

謝謝你們花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單純想要分享自己的歷程,謝謝大家一路支持UX四神湯,謝謝蔡爸蔡媽給我這樣的環境去成長 🙏

最後,這次跟 Skyline-國際機會平台 合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報名喔!期待與你們相見 😊

今年七月在紐約和朋友Jesse的攝影作品 / 滿懷感恩的心在防疫旅館寫下這篇文章(朋友說我說話方式很像師姊 😂 )

--

--

Shandy Tsai
UXeastmeetswest

Sr. Product Designer @ Duolingo | Co-Founder @ UXEastMeetsWest & Asian Creative Foundation | @shandyartadven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