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轉職UX Designer心路歷程分享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Dec 4, 2017

來美國已經三年多了。還記得每當八月時總會回想一下在2014年時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跟朋友踏上了美國這塊土地(然後下飛機去喝了快可立)。剛進CMU時緊張的心情、買個飲料都會很緊張在心裡先演了三遍要怎麼應答、第一次面試時的感覺,到現在厚顏無恥的垃圾話講不停就會很感慨時間過得好快。這篇文章廢話可能有點多,大概以時間分段跟大家分享一下小編成為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的歷程。

轉領域

小編大學時就讀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從以前小編都有一種「只想找好玩的事」的心態,高三時覺得「機械聽起來好酷可以做機器人欸!!!」的心情進入的清大動機,進入後大概變成吉他系之類的(所以以後一定要讓小孩在小時候就嘗試和了解各種興趣)。大三時漸漸意識到自己的頹廢,跟學長姐聊天也常常在想「這真的是我以後想做的嗎?」「我想要試試有沒有其他的方向。」在清華大學時有些課程讓我對設計開發的過程產生的極大的興趣。

其實我一開始是蠻想要轉工業設計的,服役時努力的回台北就是要邊準備托福邊上一些設計相關課程希望更廣泛讓自己有些底子和概念,非常感謝父母都非常支持讓我嘗試我想做的,讓我心無旁騖的準備,還有朋友的支持。

準備的過程其實非常充實,想辦法讓自己有跟隨著計畫。譬如三個月後要考GRE,那每一個月的大目標是什麼,在這一個月內每天要做的事有哪些都安排好,切記不要安排太急躁不適合自己的念書方法,這些都是長久的戰鬥,最好每天還要安排一些運動的時間和玩樂的時間才能保持戰鬥力!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內基美隆大學位於賓州的匹茲堡,學校充滿了各種coding的氣息,畢竟是以軟體工程為名的學校。走在路上可以聽到各種程式碼的話題、跟朋友吃飯也是各種程式碼的話題、 career fair也是招各種程式碼的工作。小編的Program全名叫做Integrated Innovation for Products & Services,項目重點注重產品創新開發的流程,如何去驗證和確保產品的區別性、易用性和商業價值。

也是因為這個Program讓我開啟了對UX的興趣,如何去驗證產品的價值、如何去快速迭代式的設計產品和如何去調研使用者的需求讓我對產品開發有更深刻的認知和感想。在CMU上課的特色是- 你可以修許多你想修的課程,只要你有興趣,項目認為有幫助,在此項目外我也修了許多HCI的課程加強對UX的了解。

CMU地標- Walking to the sky

找工作

在美國找工作是什麼樣的感覺?小弟我沒在台灣正式上過班無法有個比較值,但是簡略言之,在美國找UX工作是非常吃人脈、表達能力和運氣的。研究所一進去就是戰鬥的開始,尤其是時間較短的研究所,你一下飛機等於就要開始準備你的resume了,使用Linkedin多多認識在工作的學長姐,發現有不錯的人脈都要多多擴展,對他們表達自己的興趣想要多跟他們聊聊,有機會聊得不錯搞不好還會內推你都是有可能的。再來有機會多多參加社交活動、Meetup等等都是幫助自己了解領域,認識人和增強自己溝通能力的好機會。

以小弟為例,小弟畢業後決定從Pittsburgh搬去San Francisco找工作,一方面是因為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在灣區的校友群龐大,再來就是灣區的大公司或是新創公司的機會也較多,小弟第一個實習的小主管也是一個CMU的學姊。

找工作的管道則有校園招聘、網投(Linkedin, Indeed…etc)等等的方式。學校一年會有數次的Job Fair,以我們學校為例,則是分成一次是給Engineer,一次偏General的和一次給Designer的Job Fair,去的時候有時候可以先網投,公司對你有興趣可以直接在學校面試你,再來就是你準備你自己的作品集帶去你有興趣的公司的攤位,多多介紹你自己和你的作品,有興趣的公司會找你面下一輪。

有些人會認為廣泛海投是個方式,小弟認為是找出自己有興趣的產品和公司是最重要的,畢竟金融公司也可以找UX,B2B也可以找UX,消費性產品也可以找UX,大公司和新創的文化也不盡相同,所以在之前說的,多多認識學長姐,多多裝熟不只是會讓你有多些機會,更是會幫助你在工作前更加認識該領域,另外小弟的建議是:面試時並不只是公司在面試你,也是你在面試公司,從面試時可以得知公司文化,做的項目你有沒有興趣,面試你的同事跟你合不合的來等等。

小弟一開始也是海投,前前後後也投了一兩百家以上,最後發現成效不彰,或是都是不是很有興趣的公司,到後其實比較認真的去客製化每個公司的Cover letter等等,最後面試了二十間以上最後終於找到覺得自己適合的工作,剛好是做音樂產品相關,自己又是愛玩吉他音樂的人,公司和同事也都非常的有趣。

小弟在新創和較大的公司都待過,就工作內容、環境大概歸納一下:

以工作文化來說,Startup的UX工作內容一般較會包山包海,許多新創並不會單獨各招UX和UI,常常空缺都是UX/UI Designer,Startup要做的事比較雜,相對來說UX對產品的擁有度非常高,可以較有自由度的決定想要做怎樣的項目等等,工作步調非常快速,當然工時有時候是非常長的,畢竟公司成敗都在產品上了。在UX的方面常常會因為預算或時間限制是非常偏低成本的折扣式調研,不過學的東西非常有趣,有時候可能要跟公司參加一些拉投資的活動等等。

而Corporate以工作上而言就相較穩定,職務內容也分得較細,而項目和產品開發的走向有時候都是產品經理決定了,設計可以發揮的較為有限。較大的公司內UX Designer有配合的Visual Designer一起合作,也有有規模的設計團隊可以互相給對方回饋和學習,不像Startup比較偏少數人主導,而Corporate當然在工時上比較固定,福利制度也較為完善。

而以外國人的身份要找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身份問題。一般在美碩士生可以拿實習簽證(OPT)待一年,而在工程領域(STEM)的碩士生則可以延長為總共三年,這兩者機會就差非常多了。目前申請工作簽(H1b)並不是公司願意幫你出錢申請就有,還要經歷抽籤的步驟,以小弟2016年抽工作簽的機率大約為四成,今年則是五成,所以只拿一年OPT的人一次沒抽到可能就只好回去了,因此其實大部分的美國公司是不招沒有美國身份的人的,所以如何去多多認識別人,在面試時展現你的熱情和證明你的價值才有機會讓公司願意不找本地人找你。當然,亞洲公司也是比較有招外國人的機會。

面試和談Offer

面試時要充分準備你的作品集之外,更要好好準備有系統的方式去講你的作品集,之前小弟有分享『UX面試經驗分享』有更細節的資訊分享如何準備面試。

有時候在美國面試到後面比較像在看主管愛不愛你,你對公司有沒有興趣了,除了充分的實力和厲害的作品之外,溝通能力和面對質疑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面試官常常會詢問設計相關的刁鑽問題,一方面是想要知道被面試者有沒有整個想好設計的邏輯思路之外,也是想要看被面試者應對問題的處理方式,跟人資面試時也有一系列他們經常會詢問的問題如「你認為你能給公司帶來的價值是什麼?」或是「你認為你在五年內可以達到什麼程度?」等等稱為Behavioral Questions。我是認為美國公司最主要看的是你是不是好相處或是好合作的工作夥伴。

另外,在美國談薪水也是一門藝術,畢竟美國並不是公開透明薪水資訊的,除了在Glassdoor上尋找薪水資訊外,從人資方面旁敲側擊也是一個好方式,學校的職涯發展中心的老師更可以教你如何去談薪水,一般來說,公司給你一個Offer後其實是有談薪水的空間的(當然你很滿意可以選擇接受),要有自信地繞話說「我值得更好的薪水!」這些撇步是可以讓你最後拿到的薪水差到10%的,除了薪水可以談之外,各種福利、假期或股票也是可以談的。

工作環境+生活開銷

在美國工作或許有些人會覺得福利和假期都非常好,實際上是非常看公司的。一般簽約時我們都是簽稱為At will,意思就是公司隨時可以開除你,你也可以隨時離開,一切就是看你自己的實力和貢獻,你的假期、退休金也是看你怎麼跟公司簽的。

工時的話,小弟在灣區新創時一天有時可以從九點十點到晚上七八點之後,半夜也要跟香港團隊開會,而在現在的公司則是比較穩定的彈性時間,你九點到十點到都可以,想要四點走的話你早點來也可以,只要你的事情有做完,該開的會都有準時出現,也可以在家工作,晚上有時候要跟印度團隊開會等等,比新創公司較為穩定,work-life balance也比較好。

在美國工作乍看之下薪水會比較高,實際上稅的負擔也是非常重的。根據你在的地點不同薪水、生活開銷也會不一樣,舉例來說,年薪八萬鎂的設計師在芝加哥過的生活可能會比在舊金山工作年薪十萬鎂的設計師還要舒適,一來是因為舊金山房租非常的貴,再來是物價也比較高,所得稅也比較高(灣區可能要到40%)。CNN Cost of Living 這個網站可以讓你大略比較同樣的生活水平需要賺的薪水的差異。

困境和心態轉換

身為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常常還是會想念台灣的一切和環境,畢竟台灣還是自己的家,美國其實沒那麼好玩低。

寂寞和挫折

與我們在上海的四神湯鄭婕一樣,在美國剛開始一兩年會非常的疲憊、整天很想家、想想直接回台灣算了等等。過了一陣子之後自己會慢慢的調適,想家人時打給家人,想朋友時打給朋友,每次當自己孤單寂寞覺得冷時(尤其芝加哥ㄊㄇ的冷),要想想自己為了什麼目標在這裡才能讓自己有動力堅持下去。

語言和文化隔閡

就算像小弟待了一陣子,工作上語言已經不是問題了,畢竟不是美國人,有時候許多他們自己會覺得有趣和有共同回憶的東西還是無法參與。就像是美國人在台灣聽到你講傻眼貓咪(這次回台灣學到的潮流用語)時會覺得WTF一樣,語言是永遠沒有學完的一天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覺得懼怕和沒有自信,大家都知道你是外國人,你有你的專業和個性,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和多多跟他們混而提升的。

工作時也有些習慣不盡相同,工作上所聊的事跟私底下是完全不同的,如何適當的稱讚同事,或是委婉給出意見我覺得也跟台灣文化不太一樣。像是在批評時要先找出你喜歡的地方,適當的稱讚後再來委婉到給出意見,這樣才能才能保持團隊的和諧與隊友的自信,畢竟你們是一個團隊,需要相信對方和一起做出厲害的產品的。

飲食

這不用想了,還是自己學怎麼煮菜比較實在lol,我想每天吃沙拉漢堡對台灣人是非常的不習慣。當然大城市會有中國城和中餐廳,但口味還是跟台灣的差很多。小弟從一開始什麼菜都不會做到現在已經變成愛在家裡煮飯的阿伯了,大概可以去開熱炒店。

心態調適

美國沒有那麼好玩,待久了沒有目標會非常的痛苦,時時提醒自己為何在這裡,多多擴張自己的人脈、充實自己和多多四處玩耍看看都會讓自己對每一件事有不同的體悟和認識,使用者體驗設計是為“人”而設計,每個人不同的故事和想法都是會幫助你成為更有同理心的設計師。

在美國工作不只是努力,更是要看際遇和運氣的,隨時保持著享受和感受不同生活的心情,會讓自己壓力不會太大,在陌生的地方隨遇而安,體驗豐富的生活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Chicago Skyline

這篇是看到上禮拜我們的四神湯有感而發,決定也寫一篇在美國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自己當初大學畢業後到成為UX Designer的過程,打這篇才發現自己從過來到現在其實歷經了蠻多事的,也搬了許多城市。

希望這篇可以讓大家認識在美國做UX的種種,和幫助對這塊有興趣的人。如果有想深入理解的地方歡迎留言詢問!

乾蝦

-Wei

--

--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roduct Designer @DocuSign. ex-Meta/Shure. Taiwan originate. Passionate about music,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