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疫情、成長、變動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Oct 23, 2020

【本篇分享旅外設計師的不安及成長心路歷程】

2020對於我充滿變動的一年,來到美國這片土地從唸書到工作待了六七年,拿到了綠卡,而全球疫情大爆發,在這段時間我換了工作,也從住了四五年的芝加哥搬到了灣區,展開了不同的生活。

離開大雪紛飛的Chicago

而並不是2020才是真正有改變的一年,2019年我經歷過心理上的雲霄飛車,也認真考慮過搬離美國,或是回到亞洲到我最熟悉的家。

今天這篇主要是分享我自己的自我探索、不安以及思考。

2019

在科技圈兩年一換這件事基本上在這裏很難看到,同事都是對科技充滿熱情的音樂人,或對音樂充滿熱情的科技人。

負責的產品從一開始音頻專業軟體,到消費性的音樂軟硬體設計; 當初進來時我的職位設計調研全包,到現在公司成長至有單獨的使用者研究團隊; 從第一次飛來面試時下大雪對芝加哥的厭惡,到愛上芝加哥美麗的街道,這些改變都是對剛畢業,連英文都說不好的菜鳥是無法想像的。

在前公司工作了將近四年,很喜歡工作的項目,自己也主導發表了一系列的產品,產品也是跟自己的興趣相關,而做的愈久,在公司有許多可以改變的事,也開始發覺有無法改變的事。而也不斷開始在思考,自己是否想要嘗試做些不同的改變。

Chicago Skyline

當舒適圈不再舒適

我覺得一個很好的說法是

如果你可以預知未來五年後在做什麼事

就是一個自己已經在舒適圈的徵兆,不管每個人對自己的舒適圈明確的定義是什麼,我想“日復一日”大概就是舒適圈的徵兆。

當初自己以一個新畢業生外國人的身份進入團隊,自己在這幾年從菜鳥成長成獨當一面的設計師。而每天過得戰戰兢兢的感覺已經日漸消逝,雖然很開心過好每天,但心裡不斷地去懷疑自己,這是我未來要做的事嗎?我三年、或是五年後回想這幾年會開心嗎?漸漸的開始這些想法佔據了我的每一天,甚至會在想,如果在不同城市,不同國家我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生活。

我開始面試在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工作機會,最後也很開心拿到自己真的很有熱情在亞洲的offer。

不安與躊躇

決定要離開公司,回到亞洲,我跟主管提了辭職。

而之後的兩週卻是愈來愈不安和慌張,我無法想像離開美國的工作生活,我無法預知我到底會不會開心,更無法想像這樣沒有後路的決定到底是不是明智的選擇。

甚至花了許多時間,寫下每個選擇的優缺、評分以及風險。下面這篇也對做困難決定挺有幫助:

但是最後的結論往往是無法衡量,心裡也總覺得不太踏實,無法很安心地說「這就是我要的選擇」

在簽下offer前的下午五點,我走進主管的辦公室,想要了解我的不安他有什麼想法和建議。

「如果你很不安的話,可能心裡沒有準備好。或許可以透過設計思考的方式去探索人生,如果想要在其他生活模式的話,可以透過嘗試的方式去做實驗,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確」

這番話可能是對我人生影響決定重要的一刻之一,沒想到使用者體驗設計可以套用在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我:決定留下來思考人生

主管:員工留下來讚讚讚

非常感謝在這裡遇到人生的導師,也很包容任性的我讓我去尋找我人生的目標。

2020

我帶領的大項目終於推出,完成了心裡想要完成的事。而我自己也做下決定:要嘗試自己不同的領域,做不同的產品,探索產品設計在於不同領域的自己,究竟可以做到什麼地步。

二月

我開始面試了不同的公司和職位,從老牌到新創公司都有,很遺憾疫情影響下很多機會都變得稀少困難,面試型態也都轉換成全部線上。

長達三個多月的面試,最後很開心拿到讓我很興奮的工作機會。

六月

準備好了講稿,跟主管一對一的時候好好的感謝他們這幾年來對我的照顧,決定要走的這一刻是苦樂參半,開心的是我要迎向更多未知的挑戰,傷心的是離開這些很棒的同事,以及離開我待最久的城市。

臨走之前,我回到了辦公室,拍下了陪伴我這幾年時光的公司,在疫情下與同事線上道別。

離開前回到疫情下的總部

其實離開的意思也只是關上電腦😆

八月

搬到了灣區,遠端加入了Facebook這個大家庭,幾個月過去感覺成長的速度是以前完全不一樣的。現在負責的產品是完全內部數據產品,每天遇到的挑戰很多,很累但是很開心。

飛機上俯瞰加州

上工新挑戰

在過去兩個多月以來,每天感受到的壓力其大,每天都被不同的挑戰和心理壓力追著跑。

  1. 專業領域設計:對數據科學領域的不熟悉,設計的產品完全是數據工具使用,客群完全是跟以往的外面的消費者不一樣,非常高和複雜的學習曲線。
  2. 冒名頂替者症候群:認為自己被各種厲害的人包圍,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厲害。所謂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就是認為自己不是靠實力進來而產生的不安感,幸好公司在大家都進來時很明確的說:今後這就是你的公司。最近這份不安才有漸漸的消去。
  3. 文化適應:公司的文化還沒完全適應,像是公司所謂的Move Fast文化,常常自己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團隊已經把東西做好了😅
  4. 遠端上工:在鍵盤的彼端認識同事以及工作,少與團隊相處的親切感。過往可以走到同事位置哈拉的問題都要變成一個會議。

學習衝擊

除了挑戰之外,加入後也有更多不同的體悟:

  1. 全新的開發模式:之前待的硬體公司,軟體往往是跟隨硬體,公司將硬體當成項目來看而導致軟體的支援迭代速度較慢,或資源隨硬體項目的成功於否做調整。而現在在於軟體公司裡,軟體就是指標,迭代以及開發的速度限制較少。
  2. 影響就是一切:公司注重設計的影響力,舉例來說,如果設計師有完整的產品設計開發流程,但是功能設計影響力太小,是不會被重視的。當數據科學當作衡量設計指標,於產品開發的角度,如何去平衡追求「追求數據最佳化」和「做破壞式創新」我想對於我個人來說是之後很好的學習課題。

結語

這次重新再選擇一次的話,我也會選擇挑戰看看不同的道路,在這次自我探索的旅程中,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在過去人生道路中考試、唸書、找尋自己的職涯往往路徑都非常的自然和直覺,而當人生遇上了交叉路口,需要在不同困難的岔路中做選擇時,思考的過程是一連串的衡量、不安以及探索而做出最終決定。

在這段時間更瞭解到自己永遠是需要跳脫自己舒適的環境,嘗試不同道路的人,當初跳脫自己念的大學領域,投入自己很熱情做的UX,這次相同的是,跳脫自己本來很舒適的地方,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最後,希望這是暫時的離別,希望有機會可以再見到芝加哥!

So long Chicago!

--

--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roduct Designer @DocuSign. ex-Meta/Shure. Taiwan originate. Passionate about music,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