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上半年回顧:聚焦與踏實 Mid-Year Reflections: Focused and Steady

練習放慢步調、選擇、接納的半年

Shandy Tsai
UXeastmeetswest
15 min readJul 24, 2023

--

「我覺得妳好像變了?變得比較封閉?」朋友在年初時跟我這麼說

許久沒有提筆,有些生疏。因為個人生活重心的轉移,沒有像以前在設計社群中活躍,更專注於自我身體及心靈健康。

2023上半年,最大的改變就是從有室友的生活,回歸到一個人居住;對於工作態度不像以前汲汲營營,而是踏實地往前;渴望及重拾規律與寧靜。

「我變了嗎?」我這麼問自己。也許是人生階段不同,現在想要過著 ”減法” 的生活,將精神專注在更重要的人事物,帶給我正面能量的人事物。

透過這個機會紀錄這半年的歷程,和大家分享我外在及內心轉變。

文章摘要 Outline

公司組織變革–我的團隊被解散了

Navigating Company Reorganization after Losing My Team

圖. 代表Duolingo for Schools團隊,拜訪紐約當地中學,進行使用者測試

去年九月中加入Duolingo時,我真的我很喜歡我的團隊 Schools — 專為學校設計的語言學習平台,老師可以瀏覽運用Duolingo多樣化的內容,客製化課程,並隨時追蹤、調整學生學習進度。

不但喜歡我們的產品,很大的成就感來自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生活,非常有意義的使命感。同時,我和團隊成員的感情十分友好,一起拜訪當地學校進行使用者測試、參加語言教育會議推廣產品,像是新創團隊般的緊密合作。

圖. 和Schools團隊一起參加語言教育研討會,推廣產品,和用戶近距離接觸

在今年三月時,Team Manager宣布高層將解散Schools團隊,產品仍會存在,但不會有更多的資源投入。我當下的心情真的非常錯愕,驚訝、難過、不解,許多複雜的情緒。

「我們的使用者怎麼辦?」這是我第一個念頭

「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如果當初再努力一點,是不是結局會不一樣?」
接著開始懷疑自己

我以為加入甲方公司代表是穩定(相較Agency和Consulting),並沒有想到居然在半年內就遇到組織變革,但後來也能理解公司決策的原因。由於今年科技業景氣不好,公司必須將資源重新調整,投入在重點部門。

於是我在Q2時加入了Growth用戶增長部門,並從核心團隊Retention重新開始。Growth部門相較Schools有更深厚的歷史及基礎,十分注重產品數據metrics,包含DAU (Daily Active Users) 和CURR (Current User Retention),做非常多A/B testing和optimization。由於篇幅長度,在這邊不多贅述。

公司組織調整,對我工作的內容和心態上有不少的轉變。意識到工作仍是現實的,必須不斷證明產品及團隊價值。設定工作和個人生活的boundaries,聽起來冷酷,但也許才是長遠之道。

圖. 由於Schools團隊解散,有兩個很好的同事離職 (上) | 加入用戶增長Retention團隊 (下)

尋找家,尋找平靜與安定的過程

The Journey to Find Solitude in New York City

The environment we create is a reflection of our state of mind.
我們的居住環境反映了心理狀態

記得Susana約四年前跟我這麼說,當時我處於一個狀態不太好的情況,而我的房間堆滿了雜物,這句話深深記在我的腦海中。

2021七月從臺灣回來,斯敏提到她和女友有一間空房可以讓我住,我心存感激地入住,一待就待到今年的五月底。與朋友生活在一起有許多好處,但同時也期盼獨處的寧靜。

今年年初從臺灣回來後,開始慢慢尋找適合的空間,繁瑣的申請程序以及未知的不安讓我一度非常焦慮挫折,這真的是我人生中少數崩潰的時刻。記得有一晚視訊給爸媽,我眼淚撲簌簌的落下,壓力龐大到佔滿了思緒(特別感謝朋友與家人的支持)。

很幸運地,我也盡最大努力推展進度,一切終於在五月中漸漸明朗,確認可以在期限內入住,好不容易鬆一口氣,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圖. 住了將近兩年與室友同居的房間 & 慶祝未來的旅程

自從搬入新住宿後,由於工作出差、旅遊計畫,真正待在新家的時間並不多。不過能夠擁有自己的空間,想把東西放在哪就放在哪、想打掃就打掃、想洗澡就洗澡…種種小事累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讓心情安寧不少

同時,慢慢搜集自己喜歡的家具與藝術品,尋找自己的「品味」;甚至DIY組家具,動手創作的過程是十分紓壓有成就感的。要建立一個「家」需要不少時間、精力與耐心,緩慢的推移,期待新章節的展開。

圖. 重新營造「家」的感覺,踏實、緩慢而平靜

第一次南美行 — 馬丘比丘的感動

My First South American Adventure in Machu Picchu

圖. 四天三夜登山行的最後一天,看到晴空萬里一覽無遺的馬丘比丘,心存感激與感動

這個畫面美的太不真實,儘管過了一個月,仍不敢相信自己親眼目睹馬丘比丘的莊觀神聖美麗與震撼。

大約在去年年底時,朋友聚會時聊到秘魯馬丘比丘,幾個好友somehow很阿莎力的說「好,走!」,Eddie上網查登山行程,於是我們就報名了 Alpaca Expeditions 四天三夜印加古道的登山行

圖. 提前半年預約的登山行,非常推薦 Alpaca Expeditions 旅行社的安排,和導遊用心的介紹

在印加語(Inca)中,馬丘比丘 Machu Picchu 有「古老的山」之意。相傳馬丘比丘是印加帝國 Incan Empire 的統治者 Pachacuti 於西元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911年美國歷史學者 Hiram Bingham 重新發現了馬丘比丘,才讓世人認識這座位於海拔將近2400公尺高山上「失落的印加帝國 — 馬丘比丘」。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在抵達馬丘比丘的前一天,我們來到 Intipata 古蹟景點,靜靜看著這些由巨大石頭推積而成的梯田,心頭感到一陣糾結。想像印加帝國的人民努力建造的堡壘、居住場所、農田、神殿,因為西班牙人的入侵無情摧毀,這些心血努力蕩然無遺。我們所推崇仰慕的西方歐洲文化,真的這麼美好嗎?我重新省視自己對世界和歷史的認知。

四天三夜的徒步行,第一次爬山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網路、沒有熱水澡、沒有馬桶 (Yes! I survived! and I feel great!)

這趟難忘的旅程讓我謙遜,體驗大自然的神聖與美好,在壯麗的山景與悠久的古蹟面前,真正感受到人類的渺小,對世界多了更多的包容與感激,讓我重新認識歷史,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更珍惜,期待未來更多的冒險與體驗。

*特別感謝好旅伴 Eddie, Yifei, Joann, and Steven. 以及旅途上遇到的人事物

圖. Cusco是昔日印加帝國的首都,位於3400公尺的山城 (上二);Lima是現任秘魯的首都,是世界上第二乾燥的首都,號稱美食之都 (下二)

籌劃舉辦首屆線下亞裔創意節

NYC’s First-Ever Asian Creative Festival in Industry City

圖. First Asian Creative Festival in Industry City

2023 Asian Creative Festival 結合紐約六大亞裔社群,在布魯克林的Industry City 舉辦兩天一夜的活動,包含藝術市集、創意講座、短片放映、after party DJ派對,邀請70位創意工作者、41位志工共襄盛舉,超過2000參與者。

第一次策劃這盛大的活動,很感謝我有Creative Partners in Crime

, and Han,四個人從零開始。籌辦近五個月,規劃時程與分工、與其他組織建立信任、尋找贊助、撰寫合約、招募志工等。

圖. 龐大的Spreadsheet file
圖. ACF 的活動花絮,Photo credits: Raymond & @lychivisuals

在籌備的時候沒有任何設想多少人會參加、對我的意義,是等到活動結束之後,過了好一陣子沈澱,才真正意識到這活動有多麽的盛大、有意義,讓許多亞裔創意工作者有舞台可以發揮、分享自己的藝術、故事與旅程。

也許人在這世上都想留下些什麼吧,我很幸運有這群好夥伴一路上鼓勵我、激勵我,去創造更正面的能量。

持續挑戰自我、探索藝術、表達感受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Growth in the World of Art

今年的願望之ㄧ就是完成了第一次的半馬 Brooklyn Half Marathon (21 km) 和紐約單車旅程 Five Boro Bike Tour (68km)。四月的半馬,從一月中開始每個禮拜會去公園慢跑訓練體能,從本來對跑步的抗拒到行程習慣,甚至成為我每週期待釋放壓力的規律。

圖. 運動是讓我感到踏實與舒壓的重要元素

年初時報名了英文初階創意寫作課 Level 1 Intro to Fiction and Poetry,總共八堂,每堂課兩小時,大約10人的小班制。幾乎全部同學都是英文母語人士,每堂不但有作業之外,還要朗讀和點評同學的作品,英語程度是另個等級 😂

當初想報名是因為想要精進英文寫作能力,現場上課逼自己每個禮拜都要寫一篇短文,跳脫舒適圈、探索獨特觀點,甚至開啟與自己的對話,例如用青少年的角度寫篇故事、敘述犯罪現場…等。結束後,不但認識一群對寫作有興趣的筆友們,同時對自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希望未來繼續運用寫作分享更多的故事與體驗。

圖. 最後一堂寫作課,與同學們小酌hang out

除了運動的習慣外,如過往般,盡可能地多看些展覽、表演、現場音樂,甚至獨自去演唱會,享受音樂的律動,在現場找到伴一起搖擺。

印象深刻的包含:

藝術一直都是注入活力的精神糧食,很幸運地能在紐約持續探索。

圖. 回想這半年來,也是看了不少的藝術展及音樂表演

在紐約如此的大城市,好友們來來去去,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但我相信我們會在世界的某個地方重逢。同時,也有好友拜訪,如

。謝謝你們出現在我的生命中,和我一起體驗成長。

圖. 珍惜與好友們一起相處的時光

結語 Final Thoughts

當時間日漸推移,有時我仍不禁想「我這樣的決定是正確的嗎?」「我真的知道自己之後要幹嘛嗎?」「我在正確的道路上嗎?」

也許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自己仍是一人,多少渴望有另外一半的安定,但真的有另外一半之後就會比較安定嗎?

不管有沒有伴侶,我們都應該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充實,這些是我自己一直在努力的,練習溝通想法感受、找到寧靜穩定的步伐往前走。

這上半年,我在練習穩定、放慢步調,對自己的決定負責。趁這個機會好好把這些體驗與心情記錄下來,謝謝你們耐心閱讀。有任何想法歡迎分享,我們一起好好充實的過生活成長吧!

圖. 生活剪影 Thank you my body and my mind

— — — — — — — — — — — — — — 回到文章開頭 —— — — — — — — — — — — —

--

--

Shandy Tsai
UXeastmeetswest

Sr. Product Designer @ Duolingo | Co-Founder @ UXEastMeetsWest & Asian Creative Foundation | @shandyartadven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