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race inclusivity in product design| 練習說「我們」的超能力

Kevi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Jun 7, 2021

藉由pride month,我們持續練習了解每一個人不同的觀點、需求與聲音

👉 這個主題適合想推動或加強組織文化的貢獻者

2020年,多數人都渡過了詭異的一年,尤其是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事件、#StopAsianHateMe Too movement、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整個世界,都聚焦於現有的不平等和歷史上的失敗。

我們依舊生活在一個對開放性和包容性有所抵抗的世界。 政治觀點的興起往往會劃定界限並對在某些地區出生(以巴衝突),屬於某些種族(Stop Asian Hate)或具有某些宗教信仰的人類給予不同的待遇。

因為「排他性」,扼殺了一起成長的機會…

我相信每次事件的發生,會喚醒部分人的認知並尊重「人的重要性」。從新聞事件轉移到專業領域中,身為產品設計者,每天花8小時以上在工作場所,我好奇,如何可以透過我個人力量,由小處開始做影響,讓專業環境變得更友善。『我』要的是什麼?『我』可以如何解釋與分享我想要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所以『我』就像是使用hypothesis 方法論般去做驗證,一點一滴修整從獨立的『我』到群眾的『我們』。

Human centered design = which human do we want to place at the center?

「我們」是麼意思呢?

我們代表每一個人都可以平等地了解軟體或服務上的信息,功能和經驗。這涵括四個面向:

☀️ Inclusion 包容
包容性讓員工感到被重視,可信賴,並建立人與人聯繫的環境。 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生活經驗與成長背景,並利用他們的能力和觀點,讓身為團隊的我們,感到無拘束地發揮自己的長才。

☀️ Diversity 多樣
多樣性是將技能,經驗,觀點和文化背景的結合,並使世界各地的用戶受益。 這不限於性別,種族,種族,國籍,身體和認知能力,性取向,軍事地位,教育,宗教,年齡/世代,社會階層和語言。 個人和群體不是單一面向,而是由多項身份建構而成的。

☀️ Equality 公平
公平代表所有人可以獲得利益,機會和一同進步的機會。 利用公平的角度,找出並消除阻礙某些團體的既有優勢,讓每一個人都有「會成功」的資源與信念。

☀️Intersectionality 跨類別
教授 Kimberlé Crenshaw 指出「社會分類的相互關聯的性質,例如種族,階級和性別,因為它們適用於給定的個人或群體,被認為是造成重複或相互依存的區別對待或劣勢的系統。

專注在「人」是最好的投資

熱愛產品設計的我們,是對人感到好奇與有熱情,進而解決使用者的問題與需求。根據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報導: 他們在加拿大,拉丁美洲,英國與美國等國家做調查,根據種族和族裔多樣性方面,排名前四分之一的跨國企業,比其他不重視多樣的總族與族裔多樣性的企業,他們的財務回報有35%之差距。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報導中,自2010年以來,人資花費增長88%。報告發現了一致的基本問題:職業發展機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管理不善。人才流動 (turnover costs) 是非常昂貴的,其中包含:

  • 廣告 如: LinkedIn 或 1111人力銀行po文
  • 招聘過程 如:招聘經理所花的時間與精力
  • 專業知識的培養 如:新成員加入,需要花3–6個月才能完全上手
  • 生產力中斷與品質下降 如:舊成員離開,代表產品研發與設計的停滯

帶人要帶心,如何讓人才留下,這是節省人事成本很重要的一環。

在motorol擔任產品設計師時,遇到各個不同領域的好朋友!
motorol擔任產品設計師時,遇到各個不同領域的好朋友⭐️

說我們的超能力 101

做專案時,我們以同理心出發,藉由探索式研究、用戶專訪、競品分析與數據解讀去生成不同群組的痛點。這樣的設計方法也可以應用於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可以從四個步驟開始:

從「意識」來說,可以分成兩區塊「可見的」與「無形的」

👀 可見的
只要從觀察,我們就可以判辨。 一些組成員身份是可見的,例如膚色,身高或體重。 例如,遇見一位新朋友“王凱倫” 時,你可能會注意到她有一頭紅髮,有紋身,並且170多公分。

🧠 無形的
不能從觀察判辨,需要與某人聊天過後,才可能準確地知道特殊資訊。 例如,藉由溝通後,新朋友“王凱倫”告訴你有關他有一位女友,即將舉行的第10屆高中同學會,或最近參加非常照顧她舅舅的告別式。因為這樣的溝通,才能將這些無形的背景與故事有所了解。以下是一些無形的迷思:

  • 每個人的年紀都是容易去猜測的 — 🙅🏻‍♀️不正確。你可以辨別20 和 25 歲之間的差別嗎?
  • 每個人的性別 可以容易判別— 🙅🏻‍♀️不正確。性別是自我向世界表示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生理的辨別。
  • 每個人的婚姻狀態 — 🙅🏻‍♀️不正確。戒指或是沒有戒指並不是唯一判斷婚姻狀況的唯一證據。
  • 每個人的身體狀態都可以容易辨別 — 🙅🏻‍♀️不正確。根據 Inclusive Design Toolkit,我們都會經歷身體殘缺的體驗,像是老花眼(暫時式缺陷); 新手媽媽抱小孩 (情況式缺陷)。

說了這麼多,我們該如運用這個超能力呢?

以商業的角度,「我們」代表可以海納更多的用戶來使用產品與服務。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被各網路業巨頭如Amazon, Facebook, Google, Netflix, Spotify等,視開發中國家的用戶如:印度、印尼、巴西、奈及利亞。這些用戶族群可能從來沒有用過電腦,都是透過手機來連結網路,過去幾年也不是主要的開發市場之一。就是因為透過包容性設計來做出發,去了解這些新興機會,成為該企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族群及商機來源。

或許這個話題是你第一次聽見,或許台灣人對這個主題不太敏感與重視,但是其實這些「忽略說我們」的錯誤,是每天在社會中上演,不經心的傷害台灣某些族群與群體:移工、原民議題、心理疾病患者、LGBTQ族群。這都是對敏感議題的理解不足,也是我想寫這篇筆記的初心。多元與包容,會被解讀為政治常用的言語。但我相信“人性本善” 和 “軟實力”是身為設計師與研究員的價值核心。練習說「我們」的超能力,是在世界村的通用語言,去關懷內部的團隊成員,以及熱愛產品與服務的外部用戶 🧡

若有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可以再深入聽 設計遊牧podcast的分享。

--

--

Kevin
UXeastmeetswest

Taiwanese product designer. Currently working at Amazon in San Francisco. 現居舊金山的軟體產品設計師 Side project 新專案:https://www.principals.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