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Facebook)產品設計師面試分享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Jul 7, 2020

--

【本篇分享Facebook的Product Designer面試心得以及如何準備】

小編之後將加入Facebook,成為Enterprise Team的Product Designer,從交出履歷到拿到最後offer總共耗時三個多月,寫下這篇文章紀錄與大家分享這段在疫情之下長時間抗戰的旅程。

前言

為何叫做Product Designer(產品設計師)?

使用者體驗的職位在不同企業名稱相差許多,職務內容也五花繚亂,名稱包括UX Designer、User Experience Designer、UX/UI Designer、Interaction Designer、Product Designer…等等做的內容都可能是使用者體驗領域相關。

Facebook認為設計師是涵蓋使用者經驗、互動設計、商業思考等等,有時候也要戴上產品經理,策略和使用者調研的帽子,Product Designer(產品設計師)的名詞更能代表設計師影響的不僅是使用者體驗,而是整個產品策略方向,Product Designer(產品設計師)負責參與產品的從頭到尾(end-to-end)的設計開發。

Source: Facebook Newsroom

Facebook的面試主要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

  1. 電話面試

第二階段

  1. Past Work 過去作品
  2. App Critique 設計批判

第三階段(On-site)

  1. Background Interview 背景面試
  2. Past Work 過去作品
  3. App Critique 設計批判
  4. Problem Solving 解決問題

電話面試

Photo by Taylor Grote on Unsplash

這個階段主要是跟人資聊天和了解接下來面試的流程和時間,Facebook的人資主要角色是瞭解面試者的需求,除了詢問是不是已經有其他面試或offer而需要加快面試流程?是不是有其他需求?人資非常的支持和期待面試者順利進行,會跟你提醒面試注重什麼方向,或是給一些小撇步甚至幫助面試者下一階段前給予回饋準備面試。

除了瞭解接下來面試的資訊以外,最好也要準備好:

  1. 作品集
  2. 簡短的自我介紹
  3. 簡短地闡述最得意的作品
  4. 為何想要加入Facebook
  5. 想要了解Facebook的團隊和文化的問題

面試不只是面試官在了解你,也是面試者在瞭解團隊是不是適合自己的互相交流過程。

過去作品(Past Work)

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過去作品(Past Work),也可以說是Portfolio Review,在這面試主要是花大約四十五分鐘內與面試官分享你過去做過的二至三個作品

使用投影片去闡述你的作品集

別只使用你現成擁有的線上作品集,使用Google Slides或Keynote去準備呈現以說故事的方式去表達你自己和參與過的產品設計和流程,跟線上作品集的不同處在於使用投影片是最佳化你以故事化的方式去闡述作品集。

把它當作準備一個Ted Talk演講,完美的時間控制、豐富的內容是需要不斷反覆的練習和記憶。

行銷自己

雖然這部分只佔兩分鐘,如何簡短的方式去提起面試官的興趣,讓團隊認識不僅是履歷上的你。

先呈現最終設計

在每個作品溝通你的流程之前先呈現最終結果,讓觀眾保持興趣和更有熱情去跟你走過你設計的流程。

資料視覺化呈現設計結果

如何定義你項目的成功與否?是否有藉由調研或是Analytics追蹤設計?有沒有設定績效去定義設計的成效?

選擇性呈現有意義的過程

並不是所有做過的調研,或是設計想法都值得在面試時分享,可以選擇你探索了哪些不同的互動設計,或是哪些調研結果是主要改變設計方向的因素。

除了成功的案例,失敗的案例也是很重要的過程,這些都是幫助設計師成長的養分,可以適時提到哪些設計跟當初預想不同,哪些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一定要提到你學到了什麼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當作準備一個演講

最好的方式是把這場面試當作準備一場演講來清楚表達自己的作品、減少風險和時間控制。

  • 記下每個投影片要表達的重要資訊:不斷反覆練習控制時間,和確認自己的表達是否清楚易懂。
  • 深入淺出了解產品的所有設計和決策:面試官可能會詢問做設計決策習節原因,和產品本身的市場以及商業價值。
  • 別只照稿念:最終面試的實際進行會跟面試官的風格不同而差異甚大,有些面試官可能喜歡最後再提問,也有面試官喜歡互動式的在途中跟面試者提問,練習的目的是讓你有更清楚的思路去表達你的作品,以及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順利溝通設計想法。

設計批判 (App Critique)

Photo by Luis Villasmil on Unsplash

在這面試中,面試者會與面試官一起選擇一個App產品去做設計批判,去跟面試官批判產品設計上的優缺點。

大眾取向App

大型公司一般不會選擇自己做的產品(在這裡是Facebook, Messenger, Instagram…等等),所以這個App是你和面試官平常都會使用的App,像是Spotify、Airbnb、LinkedIn等等。一般來說面試官也會避免選擇暴露太多個人隱私或是個人金融的App,像是Photos、Venmo等。

選擇框架

成功的設計批判需要涵蓋到產品設計的不同面向,直接開始沒有目標的批判一個產品是很困難的事,這時候可以使用或自己建立一個框架去做設計批判,只要涵蓋以下內容:

  • 設計的不同面向:產品和商業策略、互動設計、動效以及字型的選擇。設計批判要了解的是高至設計師對產品商業策略的想法,低至對字型和每個按鈕細節排版的細節要求。
  • 產品的優點以及缺點:產品的哪些部分是你覺得非常加分的地方?產品哪些設計你覺得不太一致和造成困繞?如果是缺點的話記得提你會怎麼設計和解決問題。

如果有對設計批判的細節有興趣可以參考Julie Zhou的『如何進行產品批判』

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

Photo by Kaleidico on Unsplash

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也可以稱為白板挑戰(Whiteboard Challenge),在這面試面試者會被給予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在面試期間跟去發想和解決問題。

問題內容非常開放和隨機,可能是重新設計飛行體驗,也可能是重新設計一個App等等。這階段面試的是不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看面試者與面試官的互動和協作性。

可以把這個當成一個新創的Hackathon,最終要提供一個的電梯簡報(Elevator Pitch)和完善的使用流程和簡單的原型去溝通想法。

選擇框架

跟設計批判(App Critique)一樣,自己建立和選擇一個框架可以幫助你控制時間去確保每個流程都有涵蓋到。

  1. 情景(Context): 問題是什麼?商業價值在哪裡?使用者是誰?有什麼限制? 這些都是在一開始都要涵蓋定義到的內容,有時候問題可能會有超出兩種主要使用者,這時候可以選擇集中在一種使用者上面去做發想。
  2. 問題(Problems): 使用者的問題是什麼?商業上的問題是什麼?藉由這個階段去定義要解決的問題。
  3. 發想和解決(Solutions): 這階段的最終產出是使用流程(User Flows),或是些簡單的線框圖(Wireframes)去溝通想法,解決方案都要回溯去吻合一開始定義的使用者和問題,以及你的設計如何去解決問題。

這階段因為疫情的關係改成使用線上進行而不是現場白板,小編本來使用Miro但發現在面試途中畫Wireframe不太適合,最後還是換回直接用紙與筆畫想法,再很老人的直接秀紙在鏡頭前面給面試官看😆

背景面試(Background Interview)

Photo by Van Tay Media on Unsplash

背景面試就比較像一般見到的行為面試(Behavioral Interview),面試官是設計主管,面試的內容就是深入淺出的了解你在過去做過的產品細節,像是:

  1. 過去作品(Past Work): 有遇到什麼問題?哪些部分可以做得更好?舉個你必須調整設計方向的例子等等。
  2. 工作流程(Process): 最喜歡設計的哪個階段?使用什麼工具?
  3. 溝通協作(Collaboration): 有沒有遇到與產品經理和工程師溝通的問題? 怎麼做得更好?
  4. 職涯目標(Career): 短期和長期目標?為什麼想加入Facebook?

這階段也是面試者有很多機會詢問面試官問題的時候,準備你對公司團隊想了解的問題,像是:

  1. 職位期待(Expectations): 你怎麼定義在團隊上成功的設計師?職位需要涵蓋產品設計的哪些部分?
  2. 個人成長(Growth): 主管管理風格?團隊在公司中的影響力?
  3. 文化契合(Cultural Fit): 團隊如何協作?團隊如何進行績效考核?

面試之後…

每輪面試之後一般一週內就可以得知結果,在第二輪之後人資有跟小編打電話並提供非常詳細面試官寫的回饋,這些都是幫助在第三輪修改和微調自己面試的方向。

這次面試因為COVID-19的關係面試全部改成線上進行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最後一輪On-site也從現場面試都改成了線上,沒辦法直接飛去Menlo Park參觀和跟團隊見面,這也是花比較多時間與人資來回了解公司和團隊環境的因素。

最後面試通過也不是代表你就有Offer,接下來還有團隊配對(Team Match)的流程讓你跟不同團隊聊聊看你想加入哪個產品團隊,雙方都合意才會進入談Offer的階段,有時候這階段可以持續數週到數月不等。

結語

與Facebook面試是個長期抗戰的旅程,準備的壓力很大但是面試過程非常的開心,可以感受到所有人的熱情和好奇,也是小編加入的原因之一。

另外,準備過去作品的演講雖然耗時,但是,這些練習是對整理思路非常好的幫助,學習從講故事的角度去起承轉合敘說產品,說故事的能力也是設計師必須精進的能力。另外的小撇步:如果同時有其他面試時可以也拿演講投影片出來表示「我為了講過去作品準備了這個投影片」,先給其他公司的面試官「你竟然準備這麼多!」的錯覺,生活智慧王在於利用周遭的工具,一點都不浪費😆

面試過程中可以感受到Facebook非常注重產品設計師的合作性、設計能力、邏輯、細節和商業思考。在Facebook產品設計師非常注重「影響力(Impact)」,有些產品改動個介面就會影響成千上萬的的人,對所有設計細節的意圖性(Intentionality)都要非常了解,為什麼去做這樣的設計選擇?而這樣的選擇可能會產生什麼影響。

最後,這些準備方式都可以應用在不同地方的面試,祝褔大家順利,希望未來可以再分享更多下段旅程的心得!

本文為個人觀點

謝謝大家的收看! 也請喜歡的朋友麻煩不吝嗇給我們拍手👏👏🏻👏🏽和幫忙分享呦😁

-Wei

--

--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roduct Designer @DocuSign. ex-Meta/Shure. Taiwan originate. Passionate about music,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