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Design Live — 創意大會遊記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8 min readMay 14, 2019

--

小編上週有幸參加了How Design Live這個給“創意人士”的盛會,預估有上千位設計師參與。這個在Chicago為期四天的年會,內容涵蓋了使用者體驗設計、平面設計或是行銷類的分享活動都有。參加者可以依照自己有興趣的課程自由選擇參與,課程脈絡包括了數位設計、設計領秀、自由工作者等等分門別類。

看到除了體驗設計之外,可以看到像是廣告公司Wieden+Kennedy分享,或是著名的平面設計師Chip Kidd以及插畫家Timothy Goodman的分享以及人生奮鬥故事。小編認為這種年會除了學習之外,很大的幫助是讓設計師暫時離開日常工作,跳脫日常接觸到的所有事,讓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學習、砥礪以及激盪出不同的人生想法。滿滿的心靈雞湯!!!

當然,只有心靈雞湯的話小編也不會來四天,以下小編快速整理了一些有趣的的分享。

How Design Live所有課程、評分系統、講師內容、大會報告等等都是以MyEventPlan這個App去操作,輸入How Design Live的碼就可以出現你所有關於這個年會的內容,連App Icon都會客製化成他們自己的App Icon,還挺方便的。

Scaling Design Sprints for Cultural Transformation(在設計衝刺方法上擴展文化改革)

Paul Sotnick 和 Brooke Creef為The Home Depot(有點像是美國版的超大型特力屋)的體驗設計總監以及經理,此分享主要在聊The Home Depot體驗設計團隊如何在策略上改變UX設計的價值以及定位。

他們兩位在進來公司的目的即是帶領公司進行設計文化改革,而他們也分享使用Google Design Sprint來在組織內進行設計改革的經驗。

Google Design Sprint為為期五天的設計流程,目的為回答以及驗證重要的商業以及設計問題。團隊從發想、建立原型、驗證等以五天快速迭代的方式去過整個設計衝刺,在短時間內即可學習及進行迭代。

Enterprise Design Sprints(企業設計衝刺)為提供團隊如何利用設計衝刺來增進團隊合作,專注於解決問題以及減少政治上的低效率,裡面也有分享The Home Depot的案例探討,推薦大家閱讀:

Paul Sotnick 和 Brooke Creef也分享了實際的經驗法則:

  1. 過於早期的“客製化設計衝刺”容易會造成分歧(Customize too early leads to fragmentation)
  2. 小規模出發來增加團隊動力(Gain momentum by starting small)
  3. 專注於行為上和心理上的改變(Focus on behavioral and mindset changes)

而設計衝刺非常需要不同團隊成員,包括設計師、開發者、資料科學家和行銷團隊等專注的時間和精力,他們分享了在時間有限或是團隊較小上,The Home Depot將五天的設計衝刺客製化成三天、或一天等等來進行,在一開始實行時也分享盡量以不是本身自己做的產品來做設計衝刺,來避免意見分歧以及專注於“訓練帶設計衝刺的人”和“設計文化改革”。

The Home Depot 在2018已經進行了超過50個設計衝刺,而在2019年上半年已經超過這個數字,而設計衝刺包括的不僅有產品設計本身,更有像是“如何提升公司招聘體驗”等不僅止於產品設計的方向。

小編覺得蠻有趣的,尤其在較傳統的店面販售的模式,The Home Depot已經在數位轉型上做得挺好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多看Brooke Creef的文章:

Designing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Machines(設計高情商機器)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more IQ, but it lacks EQ

Pamela Pavliscak任職於Pratt Institute,她主張現今的科技愈來愈高智商,而在情商上卻略有不足,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將會了解人類的情感,而在這方面上將有廣大的商機。

產品設計往往不會脫離情感,像是Instgram可能會帶給某些人快樂,而某些人厭煩,而這也是為何大家都想要了解情感與設計上的關聯。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這本書提供了Trigger, Action, Variable Rewards, Investment來架構如何設計出黏滯性的產品。

https://100productmanagers.com/articles/intro-to-hook-model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的Don Norman也從心理學角度將設計區分成本能層次 (Visceral level)、行為層次 (Behavioral level) 以及反思層次(Reflective level )。

現今的科技已經可以了解簡單的幾個情感,Fear(恐懼)、Sadness(哀傷)、Anger(憤怒)、Disgust(噁心)及Enjoyment(開心),就是電影Inside Out裡面的幾位角色。

像是一款遊戲NeverMind在感知你的不同情緒上即有不同的遊戲場景,或是在車輛安全設計上,觀測駕駛是否睡著,或是過於憤怒等等,或是在郵件軟件上利用相關科技來推薦與特定人的溝通方式。

在未來的高情商機器裡,產品更可以跟你建立感情,像是以下Toyota的i Concept Car

小編倒是覺得有點愈來愈像Black Mirror 裡的情節讓人無法信任,可能這些都是需要時間以及習慣去建立人與機器之間的信賴關係吧!

Object-Oriented UX: Simplify Your Pixels And Your Process (物件導向使用者體驗)

The practice of aligning your software to your user’s real-world mental model of concrete, defined objects

物件導向使用者體驗為:將軟體與使用者的現實上的完整定義的物件心智模型保持和諧的實行方法。

Sophia Prater為Rewired的創辦人,在CNN工作時她理解到了從物件為出發點去做設計,而不是只建立一個不連結的Mockup,除了讓開發團隊節省時間,在使用者的心智模型上也更加容易理解,其實有點類似於Atomic Design的設計方法,重點及為“重複性”的設計脈絡以及減少使用者的認知負擔,與Atomic Design不同的地方在於物件(Object)更傾向於在產品內容裡使用者的現實上心智模型,譬如說設計食譜App,廚師、食材等等就可能是物件,而設計完在這些物件之後如何讓他們簡單的連結在一起是互動設計所重視的。

以上是三個有趣的Talk分享,其他還有很多像是設計領導的分享,或是做新創的分享則比較偏向軟實力的經驗分享,小編就不在這多寫了。

總之,How Design Live是個非常有趣的學習+社交年會!明年好像在Boston舉辦,非常推薦大家!

真的很多人,只是很暗拍不出來

謝謝大家的收看!

也請喜歡的朋友麻煩不吝嗇給我們拍手👏👏🏻👏🏽和幫忙分享呦😁

--

--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roduct Designer @DocuSign. ex-Meta/Shure. Taiwan originate. Passionate about music,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