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X Talk Q&A: 美國經驗分享/UXer於硬體公司實戰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8 min readNov 28, 2018
Photo Credit: Richard

這次有幸在悠識數位做hpx的經驗分享會!這次非常感謝有機會做分享,與大家分享我做的事以及我的一些心得。

主題

主要內容於分享美國工作的經驗、現況以及身為在硬體公司做UX的一些心得。

主要大綱為:

  1. 背景以及小編如何進入UX這個產業
  2. 美國工作環境、趨勢
  3. 在硬體公司軟體兼硬體UX,設計師如何建立UX文化及適應開發模式
  4. 硬體交互的案例分享
  5. Q&A

連結

以下是分享的PowerPoint,有興趣的捧油歡迎觀看(簡報是英文拍謝)

Q&A

那這次分享的主題有點廣,比較偏是工作心得交流,也發現有許多捧油是基於對美國唸書以及就業有興趣而參加的,在分享結束後許多捧油問了小編許多問題,小編信箱也收到許多不同面向的問題,小編在這做個彙整,希望對有相似問題的捧油們有幫助!

Q1 : 我們產品軟硬體都有,而在硬體因為開發模式較接近於Waterfall(瀑布式開發),軟體無法非常快速的迭代去更新,請問這方面有什麼心得?

W: 這方面在我們公司也是常常遇到的問題,有時候做一些utility app要等一年後才能跟隨硬體上線而上線。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還是基於Lean UX的方式,不斷的去做最低可行產品(MVP)而迭代做驗證,這些步驟是不需要真的去“產品上線“而去學習的,以我的經驗軟硬體都有的產品做驗證其實也是需要較長的週期,因為常常使用者使用的方式不僅僅是軟體本身,使用者在什麼空間下使用,或是在什麼環境下使用都會對於軟體以及硬體的互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另外在開發迭代的方面,小編會認為這個是整個團隊,或是整個公司對於軟體的價值看法都有相關。若軟體只是硬體的一個很小附加的工具,那在做規劃的時候頂多在硬體上線前做得幾次迭代測試做更改。但是如果軟體的價值並不是只限於硬體的support裡面,那其實是可以非常敏捷以及迭代非常快的,而且軟體的實用價值會非常的巨大。譬如說,做一個智慧型立燈的App,除了硬體本身即有的功能App必須支援外(開燈、關燈、亮度調節),還有更多軟體本身可以提供給使用者的價值,像是連接IFTTT、Google Home或Alexa連接,或是假如App連接你的Spotify音樂根據音樂調節顏色等等(小編腦洞大開)。在這方面就可以非常敏捷地去規劃產品設計師在哪個Sprint可以做什麼,而產品也可以因為軟體發揮更大的價值。

Q2: 您覺的在做使用者體驗設計師,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若團隊中有一位懂UX的產品的設計師加上研究員,是否還需要使用者體驗設計師?

W:這個問題非常的有趣!身為一位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小編當然是說每個團隊都是需要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的。

但是根據公司的規模,或是產品的分工往往得到的結論會不盡相同,在小編於新創公司工作時設計師是Product Design, user research, interaction design(UX)全包的,但是當產品的功能愈來愈複雜時,一個產品設計師無法兼顧全部的,這時候就必須根據設計師的專長更加去分工是否要有人做UI而有人做UX。

根據您的問題我想產品設計師必須兼顧Visual Design, UI Design, Prototyping, Wireframing, IA等等時,那從設計師的角度其實會認為「設計師很忙,全部時間都在產出,那設計師沒有空間去從使用者的角度去發想或設計更好的產品」或是「看起來公司並不是很注重UX,而是只是找做產出的人,UX看起來只是個附加條件」。當然團隊或產品規模不大時全包很合理,但是從小編的角度認為,就算現在可以,日後也是建議定期不斷的去審查設計師的loading或是他們的專業,以工作的內容,或是使用者導向去更加分工,不管是兩個product designer有不同的focus,或是一位UI一位UX都是會讓產品有更多不同的想法和讓設計師發揮的空間。

至於使用者體驗設計師最重要的能力,小編會認為整合和溝通能力是最重要的條件,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往往要成為工程師、設計師或產品經理等之間的橋樑,若是這方面無法統合大家的意見,根據現實的狀況去反映設計,有時更要去做必要的妥協以及捍衛,那就算有再強的Skills也沒有用,因為根本就做不出來,或是你的關係人無法被說服你提供的價值在哪裡,而這些都是對團隊非常重要的。

Q3 : 因為您在工作團隊中也有工業設計師與研究員,在工作分配下,那您大部分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呢?

W: 小編做的主要工作是軟體的UX Designer,而因為我們軟體跟硬體是相關的,小編在於硬體團隊就比較像是“顧問”的角色。在於軟體團隊就跟所有UX Designer一樣做軟體的交互,Wireframing和與研究員去做一些產品開發的調研等等; 在硬體團隊小編比較偏向於硬體的”互動”,舉凡像是硬體上的螢幕裡有自己的架構、內容,或是按鈕如何去使用以及互動等等,有時候工作內容會跟工業設計師重疊時則會一起討論如何去分工,或是跟對方以及研究員討論對這方面的想法,我們也會定期sync up看團隊的進度,或是有遇到什麼困難。

Q4 : 美國的學校如何去做選擇以及評估?

W: 除了課程內容、學校的因素之外,對於台灣人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就業方面。學校項目有STEM的話畢業後學生簽可以使用OPT工作三年,而非STEM只能有一年,對於現在工作都要抽籤的情況是差非常多的,因為前者可以抽三次,後者只能抽一次,公司也會怕你一次沒抽到就只能掰掰了。

再來學校名聲之外地點也是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在大城市的學校即使是名氣沒有很大但因為離就業機會近、 connection多、學校在當地名聲好這些因素也是對於就業非常有幫助的。

Q5: 請問要怎麼去決定哪些項目是可以(或需要)做case study的?

W: 發起人有兩方面,可能是設計師也有可能是研究員本身。小編的經驗是在不確定使用者使用是否直覺時,就會跟研究員討論要怎麼去解決,那可能是產品有新功能,不確定使用者是否了解,或是有新的使用方式以及設計時也有可能會去做調研。

Q6: 我想要在美國念完碩士就業,請問有什麼建議呢?

W: 這個問題很大lol。小編認為美國找工作的方式是非常注重Networking,所以在碩士時就建議多參加一些meetup,認識業界的人,或是在Linkedin上多跟學長姊聯絡(裝熟),一方面了解就業的情況,也可以了解你想做的產業以及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對你的機會非常有幫助的。

再來就是找工作除了技術以外,UX缺非常注重合作以及邏輯,在面試時公司更關注你與其他設計師互動的方式,以及面對問題的應答溝通能力和闡述設計的邏輯。

面試方面歡迎參考小編的文章:

最後小編想說,在這裡常常會遇到令人氣餒以及自己無法控制的事,身為在海外的遊子最重要的是隨時保持樂觀和隨遇而安的心情。在國外是人生中很特別的旅程以及生活經歷,多融入當地的文化、政治以及生活更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盡力而為,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我想都是人生自有的安排。

心得

小編第一次以中文分享自己在美國做UX的心得分享,常發現自己語意不太通順敬請見諒😅

有趣的一點,Richard及小編發現來參加的許多人對於美國留學、就業經驗以及生活環境很有興趣,而這個主題單獨就可以做一個分享,這次並沒有著墨太多這方面,如果有讀者希望UX四神湯做單獨這方面的分享歡迎留言和多拍手跟我們說!

這次互動的形式也非常開心瞭解台灣對於這塊常遇到問題,也發現UX Designer在做設計時遇到更多問題是整個團隊上如何建立UX的文化,以及溝通上如何跟其他關係人更有效率和合作的方法。

小編認為這並沒有一套標準的解決方案,設計師的職責就是不斷的去嘗試不同的方式,除了讓產品更好之外也讓團隊合作更加合作順暢😀

這次謝謝大家的參與也感謝悠識數位的邀請!

-Wei

如果大家喜歡我們的文章,或是希望我們辦什麼主題的分享歡迎留言,也請大家多給我們拍手👏🏻👏👏🏽👏🏾👏🏿

--

--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roduct Designer @DocuSign. ex-Meta/Shure. Taiwan originate. Passionate about music,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