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產品設計師兩年半的學習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14 min readOct 3, 2023

--

『2020–2023於Meta擔任產品設計師兩年半的學習和成長』

數個月前離開了待了兩年半的Meta,從當初加入時還叫做Facebook,到2022年的變成Meta發展元宇宙和人工智能,這兩年半是時光飛逝的成長體驗和人生歷練,這兩年半中讓我對產品設計師的角色有不同的定義和成長。

現在加入了新公司數個月,深感到Meta的經驗學習對於設計師或是產品團隊文化的特別性,這篇為總結過去兩年多在Meta擔任設計師的學習、體悟,以及批判,也幫助我去總結個人成長,為臉書工作系列文章最後一篇。

這篇文章著重在個人體驗分享個人的經驗和學習,並不會著墨於物質上公司福利環境等等,也不代表任何在Meta或者公司設計團隊的意見。

個人背景

  • 2016–2020:在Shure擔任使用者體驗設計,帶領耳機線軟硬體體驗設計
  • 2020–2023:於Meta擔任產品設計師,著重在內部數據科學工具(Data Infra),以及人工智能部署工具(AI Infra)
  • 2023 四月:加入軟體服務(SaaS)公司DocuSign擔任產品設計師,負責產品引領增長(Product-Led-Growth)設計

過去數年的經驗包括數據產品設計、開發者產品、消費者硬體產品、手機應用程式或是硬體上的互動設計在各種機緣都碰到一些。

前言

2020搬到舊金山灣區加入了Facebook(改名前),過去在芝加哥Shure做音樂硬體的產品設計,當初對於音樂產業熱情的我是個Dream came true。體驗設計可以運用不僅僅是軟體上,而甚至是在硬體、包裝上的互動。

疫情中離開公司,特地回去拍了一張照

為了嘗試不同的領域和挑戰,於2020年時跟著當初的主管加入了Facebook,那時正值疫情下快速擴張,臉書遭遇各種隱私和資料擴張的挑戰。當時加入了數據建設團隊(Data Infrastructure),做各種數據分析工具產品設計去幫助產品團隊快速根據數據分析做決策,在臉書產品(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etc)使用者將近三十億,某個小改動只要是1%都會影響千萬人的體驗,而產品團隊、策略團隊必須仰賴健全的內部數據基礎建設及產品,根據產品做各種決策和策略。

剛加入不久Menlo Park

在2022年中,決定換團隊做不同方向,在不同的團隊中選擇了AI Infrastructure(人工智能建設),更接近開發者去做人工智能模型部署的產品設計,公司內部有數千位機器學習工程師(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和研究員(Reserach Scientist)在最佳化模型和開發流程,而這些人工智能模型應用在Meta的廣告投放、推薦演算、不適當言論查看、圖像辨識或甚至是即時翻譯等等或利用在人工智能的應用。

2021於酒莊的Data Infra All Hands

Meta為全球最多用戶平台,社交軟體服務迭代迅速,Meta的這段時間也是我遇過最棒的學習,以及最特別的工作體驗。

文化

文化對於公司的重要影響產品開發、溝通合作、組織架構或是至每天與同事的相處都是公司文化的體現,而公司文化也會內化在設計師如何面對以及解決問題上。

勇敢嘗試、快速迭代 Move Fast, Break Things

在臉書最著名的文化就是快速迭代(Move Fast),過去提倡先快速落地產品而在從中學習迭代,破壞(Break Things)是提倡員工不要因為害怕造成的負面影響而不敢去嘗試。(2021年時Break Things已被拿掉)

而快速(Move Fast)文化也根深蒂固於各個團隊、工程師以及設計師,對於開發者工具的設計團隊尤其,當一位設計師對上二十位工程師每一兩週都在落地新功能時,需要的是如何去更勇敢的(Be Bold)做優先化排序,瞭解哪些是最有影響力的專案,哪些是更大的賭注需要更多調研驗證,或是哪些想法是需要更多數據或是調研支持。

在這段時間中,學習到在巨型企業中工作也是可以節奏快速,而在大型科技公司擔任產品設計師的角色,與過往以及現在新工作的不同是需要更多的說服人的手腕和協作技巧,如何將一個設計故事講好,如何讓不同利益關係人與你站在同一邊是需要更多數據支持和說故事的能力,以及更多合作手腕去對準不同團隊的開發時程,和勇敢地拒絕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請求。

開放文化 Transparency

展現最真實的自己(Be Your Authentic Self)也是深耕臉書工作文化的一環,工作中提倡自己展現最自己的文化和自己,不僅是讓大家對彼此有更多包容性,更多的多樣性也幫助團隊做抉擇時考慮到更多不同因素。

臉書是我工作過的公司中最透明和開放的環境。例如每週Mark Zuckerberg的開放Q&A之外,在公司內聯網(Workplace,Facebook的工作用版本取代Slack或Teams)中隨時可以看到其他團隊的工作內容,隨時可以跟不同團隊的人聊天,轉換團隊也十分容易,社交軟體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彼此距離更近一些,而社交軟體文化也反映在工作當中。

而展現自己也體現在價值觀、政治個人意見,或甚至是科技業界的文化影響。例如前COO Sheryl Sandberg的 Lean In 推動女性在工作環境中展現領導力,前Design VP Julie Zhuo的 The Making of the Manager 提倡如何領導、正視自己和啟發下屬。

當然社交軟體文化也不全然是正向,譬如Instagram對於青少年女造成的心理影響,而將「網紅文化」搬到工作場合中,工作中無形的所有人都隨時需要分享以展現自己的影響力去尋找更多曝光度。

豐富的內部資源和機會

Meta有超越一千設計師在不同的領域和產品上工作,從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Workplace、Internal Tools等等至Metaverse包羅萬象。加入時最有感的是內部擁有非常完善的資源,舉凡像是設計系統就分為Facebook、Instgram、內部系統等等,或是專給設計師使用的Figma插件去做各種流程自動化,或是像是因應動效設計而生的內部軟體Origami(有公眾版可以使用)

只要有需求,都是設計師可以跳進去產生影響力的地方。第一天加入公司時被告知「從今以後這就是你的公司」,團隊和公司都熱衷於解決不管是產品上問題,或是內部效率工作流程。

每段時間都有固定的Hackathon(黑客松)讓大家有機會花數天一起集思廣益,解決各種包山包海問題,而這些Hackathon是有機會變成產品的功能之一的,像是臉書本身的時間軸Timeline(Source)。

Menlo Park 角落遊戲室

表現文化(Performance Culture)

在臉書有一年兩次的績效評鑑制度(Performance Review),評鑑半年來的績效和表現,員工除了自己寫自己半年來的表現和影響力之外,也需要找同事去評鑑自己。績效評鑑制度與獎金(Bonus)掛鉤,將表現分為從達到預期(Meet Expectation)為中間分為五等級,而這些評鑑與員工的獎金有直接關連影響。(2021年取消為一年一次,之後回覆)

Meta也有規劃清楚的等級期待,清楚的規劃出每個職等的期望和產出,設計師分為從IC3(剛畢業)、IC4(Mid-level)、IC5(Staff-level)等等規劃,而每個職等最重要的不是年資,而是行為(Behavior)和規模(Scope)。

清楚的職等架構和績效評鑑深植設計和產品產出,團隊非常注重數據影響力,而項目規模也偏向獎勵短期數月或半年內可以做出的產出進而快速迭代。快速迭代和數據文化對產品設計師更直接體現設計上,以內部工具設計為例,工程團隊每一兩週都在落地新功能,設計師更多時候需要去做犧牲,去瞭解短時間最大的影響力項目在哪裡。

臉書於2021年改為一年一次績效評估,希望團隊更注重於長期項目,也將公司口號Focus on Impact改為 Focus on Long-term Impact。https://www.metacareers.com/facebook-life/

設計師的權力(Empowerment)

產品設計師(Product Designer)這個名詞一開始從臉書開始,意即產品設計師要擁有產品設計端到端(End-to-end)的設計能力,從機會發想、數據導向設計、項目管理、設計迭代到最後的pixel perfect design全都要參與。

從過去的產品設計師注重在實體產品的外形和人因工程,數位產品時產品設計師並不只是只負責介面設計和美感,而是深入瞭解使用者的問題、使用者行為、進行競爭品調研、利用數據科學去了解使用行為、設計如何與產品互動和有意圖的瞭解使用者會怎樣使用(或濫用)產品。

而數據影響力的文化也造就產品團隊重視設計師的決策,設計思考和使用者體驗準則會直接反映在結果上,也更不會有「我覺得這個介面應該要這樣做」「我不喜歡這個顏色」等等的主觀性意見,而有更多「你覺得這樣的改動會如何影響使用者?」更多設計邏輯和產品策略上的批判。

當然在臉書每個團隊、每個產品線的設計成熟度會有差異,而在我待過最久的數據團隊設計師為內部團隊稀少且珍貴的資源,有產品設計師的加入的產品團隊,往往產品表現上不管是使用體驗,使用人數和影響力都是從客觀數據表現上最好。

用VR開會大家會更尊敬你(沒這回事)

作為面試官

Meta面試設計師注重於以下校準基礎:互動設計(Interaction Design)、產品思考(Product Thinking)、視覺設計(Visual Design)、意圖性(Intention)、主動性(Proactivity & Drive)以及自我反省(Self-awareness)。

關於流程可以參考剛加入時分享的面試流程:

而公司文化也體現在面試架構中,Meta注重在產品影響力和細節,面試時不在意繁瑣的設計流程,而更直接切入細節去詢問面試者解決什麼問題、為何要解決這個問題、細節的設計互動性意圖,和選擇這個設計方向和最終影響力等等。

產品設計師在Meta也隨時要做產品經理、項目經理的職則幫忙推動項目進展,當端到端(end-to-end)的產品設計師。

於Meta最棒的學習是有機會擔任面試官,參與面試了將近百位面試者,從中學習到厲害的設計師如何講一個好故事,也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設計師。面試細節可以從小編過去文章了解,而這裡稍微分享下擔任面試官的日常流程:

  1. 面試官受邀進行面試(作品集、App Crtique、白板等等)
  2. 面試前系統了解面試者背景、履歷以及線上作品。
  3. 面試中盡量了解面試者每個校準基礎的能力。所以臉書經常會有面試官深入詢問細節和過程節奏快速,因為面試官需要在短時間內搜集所有信號。
  4. 面試結束後在時間內評價每個校準的能力,一般來說為1至5,評分原因也要寫出非常清楚的細節和原因。例如,最後解決方案有沒有解決一開始提到的問題,或是基本的介面設計排版問題等等。
  5. 面試官給出該輪面試過或不過的建議,並給出信心指數。
  6. 當面試官都給出評價後即可看到該輪所有面試官的筆記,若有互相牴觸的信號會有人資開啟討論。譬如,作品集輪面試官搜集視覺設計表現為極好而給過,而App Crtique輪面試官認為視覺設計為差而拒絕,而兩輪面試官會一起討論原因和範例去決定下一步。而最終On-site輪一般會有第三方設計經理擔任仲裁員。
  7. 根據面試結果決定職等。
  8. 面試通過後開始團隊配對(Team Match),為跟不同團隊主管聊天尋找最佳團隊加入。

所以時常為遇到一輪面試過而另一輪面試不過,但最終還是拿到offer,或許是因為面試官認為某一信號對於該職位重要性不大。譬如設計師於開發者工具團隊對於視覺設計要求並沒有Instagram團隊高,而更重視解決複雜問題能力。

更會看到面試全數通過,而最終卻沒有找到合適的團隊(Team Match)而面試結果失效的案例。

當然一切都不是那麼美好

而這些文化和特殊性並不是適合所有的人,統計上將近一半的員工於一年內離開也印證公司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的環境,上千人設計師的公司也意即團隊差異性極大,設計師擁有的產品範疇可能不如新創公司,也較無機會去做0–1的產品。

「社交軟體文化深植職場」也是我個人工作兩年一直無法真正適應的一環,當初從硬體音樂公司的「大家都是音樂人Family」到臉書的「展現自我和表現文化」是非常大的轉變。

對我來說這兩年的職涯就像是做了一場夢,在這夢裡我就是整天上新聞的臉書員工,沒日沒夜看到科技新聞、社交媒體每天討論自己工作相關的事務,回頭看來一切不太真實。

Menlo Park 主校園

而最近發現到愈來愈多創作者,或是文章在分享大公司薪水多好、福利多讚,或是在影片宣傳臉書會幫你洗衣服和有專車接你去上班多潮等等。而這些表象的另外一面則追求數據的短期衝刺,工程師長時間高壓的產出,大公司的政治文化以及過度文件化等的堆積。

而在創作者最愛講的「矽谷」對剛從芝加哥搬來的我也是個震撼教育,舊金山灣區有豐富的文化,多元的種族培育著無窮無盡的科技公司和機會,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往往在此孕育而生,在公司在身邊永遠有厲害聰明的朋友學習。而在這裡也有許多人追求科技業「標準」的道路、標籤、職等或金錢而忽略人生不同的可能性,而我或許就是一腳直接踏入灣區科技公司極端洪流,體驗過學習過也掙扎過在這快速節奏中。

在美國人生有經驗加入科技時代的巨擘做最前沿複雜的產品設計的這兩年多我感到非常的幸運,這些經驗也讓我更期待接下來的不同可能性!

結語

最後,想要說每個值得讓設計師學習成長的環境並不一定要是巨型科技企業如FAANG,也不一定是要上市櫃公司或新創獨角獸。

在Shure的經驗讓我學習到使用者體驗是線上線下的相輔相成,音樂品牌的獨特、品牌忠誠度和質量讓Shure產品屹立全世界音樂產業圈上百年。

而Facebook的快速學習、數據導向文化、精準的產品決策造就了全世界最大的社群媒體平台,而產品設計師的定位更是一個為使用者發聲的全能角色,資料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產品設計讓我了解到產品設計不僅是設計出一個讓一般人開心的產品,更是可以解決開發者、資料科學家複雜流程的專業。

而現在在DocuSign也正在學習如何利用數據去讓一個好產品做增長設計,現在也做更多帶領新人設計師的角色,學習和推動建立設計導向的文化。現在身為設計師的我做更多消費者面向,設計時實驗相關的設計,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在這方面分享更多!

不過Instagram辦公室還是挺潮的

本文為個人觀點,對於新工作想要小編分享的部分歡迎留言!

謝謝大家的收看! 也請喜歡的朋友麻煩不吝嗇多多給我拍手👏👏🏻👏🏽幫忙分享,也可以到Linktree支持我。

-Wei

--

--

Wei-Hsun Chen
UXeastmeetswest

Product Designer @DocuSign. ex-Meta/Shure. Taiwan originate. Passionate about music,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