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illy Design Conference 遊記

uxeastmeetswest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7 min readApr 17, 2017

--

安牛嗨塞呦。

小編Wei在三月中時去了O’Reilly Design Conference!

O’Reilly 是個媒體公司專門出版跟科技或是設計有關的書,也有網站和舉辦conference等等。

先結論:很好玩,場地很高級,食物還好沙拉吃到飽

這次O’Reilly Design Conference是第二屆,位於San Francisco Westin Hotel,邀請了許多設計界名人上課、演講,也有workshop讓你上你有興趣的課程,也可以認識許許多多從各種領域的設計師。

第一天有不同的主題課程,你可以去你有興趣的workshop,二三天則是一些各種講座和名人分享。如果你再花多些錢前面還有兩天有人指導你的上課和一些給設計師上的business課程,可惜一切公司買單說的算我只去惹三天。

小編我去上了Voice User Interface Design和谷歌的Storyboarding for Corporation。還有幾個talk覺得還蠻有意思的拿出來分享一下。

門口讓門口讓你塗鴉
有吧台可以喝酒
贊助的公司

Voice User Interface Design

講者是以前在Amazon Lab126(做Alexa的)現在在D+M Group(擁有Denon和Marantz等高階音響品牌的集團)擔任 VUI UX Lead

前面Nathan大大有分享過類似的準則,我就稍微分享一下講者提到如何去設計

這個Workshop主要在教學使用的工具和怎麼prototype這種沒有介面的東西,他一開始以一位在舊金山的人詢問「現在巨人隊比分是多少?」「哪個巨人隊?舊金山還是紐約?」這種不好的使用者體驗為例(為什麼不好大家想一下),來分享設計對話設計流程的經驗。

VUI ≠ GUI

VUI(Voice User Interface)跟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差異很大。VUI使用者接收訊息的方式是線性的而且一次只能一點訊息,而GUI一次可以大量平行的提供大量的訊息。VUI使用者的訊息輸入是無限的(譬如表示同意的說法可以說是、對、嗯哼、摁摁、候!等等)不像GUI可以定義使用者要按、長按、按兩下之類的才有特定功能。

設計流程如下:

Requirements, User Archetypes, User Expectations, Purpose & Goal(定義使用者需求、目標) → High level Dialog Flows, Sample Dialogs (大略框架、使用者流程圖)→ Verify Design(WOZ) (驗證設計)→ VUI design Spec(設計文件產出)

需求和目標已以下為例:

詢問天氣的VUI所需資訊範例

產品需要知道位置時間,若沒有位置和時間的話則視情況去判定是使用現有的資訊還是去詢問使用者。例如說使用者詢問「天氣如何?」系統可能就要假定位置是當地位置而時間是現在。

使用者流程圖如下:

設定計時流程圖範例

系統需要計時的時間,若使用者沒有提供需要另外詢問。另外刪除時間時比較複雜,若有兩個計時器以上時需要消除歧義(到底是要刪哪個)

許多時候都是使用Omnigraffle、或是一般的便條紙做使用者流程。

驗證設計常常使用Wizard of Oz的方式。Wizard of Oz(名字來源自綠野仙蹤的電影一個橋段)是指有人躲在幕後去模擬電腦回答,而測試者就會以為自己在跟電腦互動,實際上並非如此進而觀察使用者使用產品的調研方式,讓調研成本不用很高(需要真的開發出來)而讓使用者真的有跟電腦互動的心理狀態。

做VUI時常常使用mac內建的發音輔助,在使用者流程內填入電腦的回答,測試者問問題時就用很徒法煉鋼的方式選擇回應讓電腦發聲,以此方式做調研,或是自己內部有些工具測試,或寫個前端網頁來做測試。

Inclusive Design

微軟公佈了自己一套的設計準則。不像是Google的Google 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定義網頁手機App各種視覺、顏色、架構和交互準則,這套叫做Inclusive Design比較像是讓設計師放在心中的準則,裡面提到

Solve for one, extend to many

譬如你設計時考慮到只有一隻手的人為出發點,其實非常多的人都可以受惠,像是暫時性使受傷的人、抱著小寶寶的人啊或是一些情況下必須兩首同時作業的人等等。

若是設計師設計時時以自己的狀態為出發點,這個產品只能讓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這樣就不夠Inclusive(包容地)!

什麼叫Inclusive Design?演講者(Kat Holmes — director of inclusive design from Microsoft)說明Inclusive的概念並不是說設計出是給所有人使用的東西才是好的設計,而是指設計出讓人可以各種不同方式參與的設計,並且有歸屬感。

實在是太深奧了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在打什麼惹。

微軟提供手冊和工具書供大家下載,也有許多影片讓大家了解什麼是Inclusive Design。

ORG Design for Design ORG

這個是一個在Capitol One的designer。 Kristen Skinner出版了”ORG Design for Design ORG”,分享了她所整理的設計團隊在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類,並且如何更好方式去分工。

她大致上將設計團隊分成兩塊 — Centralized Internal Services (集中的內部服務)和 Decentralized & Embedded (分散和嵌入式的),前者比較像是集中的設計部門根據項目來分工,集中的設計部門可以讓產品設計風格統一,但是缺點是設計戰略無法影響到比較上游高層的決定 ,而且效率可能比較低;而後者就是每一個計畫配一個設計師,像是Facebook就有負責做群組的設計師、粉絲頁的設計師等等,這樣方式讓設計師有擁有負責整個產品的歸屬感,而且可以參與整個流程影響使用者體驗,而壞處就是設計師可能是計畫唯一的設計師(很寂寞),而且使用者體驗在整個產品中會變得破碎而不完整(看看Facebook)。

Kristen Skinner提供了一種混合的方法叫做Centralized Partnership,是一個比較融合以上兩種方式,以下是範例:

Credit: https://orgdesignfordesignorgs.com/

重點是讓團隊著重在使用者類別,上圖就是例子,兩個設計團隊一個著重在買方一個在賣方,以此分類不僅可以讓設計師互相合作,讓使用者體驗設計師顧慮到整個產品的使用性,也可以讓多個設計師依照每個人的能力和興趣做工作分配。

有興趣的話可以買這本書來看看!

還有許多主題都很有趣,但小編累惹不想打字惹如果想到再拿上來分享。

這禮拜就到這裡,如果對這個Conference有什麼問題歡迎詢問我!

最後附上Conference外的景色(炫耀文)

-Wei

--

--

uxeastmeetswest
UXeastmeetswest

We are 4 passionate UX designers, working in both China and the US. We share our work experience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ersonal UX persp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