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Designer 的專業素養!別再為了方法而方法
嗨!大家好,終於到了 UX 四神湯的第四篇文章,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身為一個從事用戶體驗的設計師,應該要具備的專業素養「暗黑版」。
我是 Nathan,性別男。新竹清華待了六年,大學讀的是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碩士唸的是人因工程,碩論寫的是 AR 互動程式,目前是阿里巴巴杭州園區的交互設計師。
在公司主要負責方向是創新設計與當前正紅的語音交互設計,平時除了做點產品策略、設計提案、體驗監測及交互設計外,也會當個正正當當的人體空氣清淨機。
Anyway,廢話不多說,不然我怕這篇文發出去,粉專讚不增反減了,廠廠。
雖然這張圖看起來很厲害,但這篇文章不會講解任何的設計方法。
好。相信看到標題「別再為了方法而方法」,已經有些人大概知道這篇的內容是要講什麼。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在 UX Deisgner 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迷失。
如果你還不了解 UX Designer 的工作流程,建議你先看看 Shandy 寫的軟體開發流程是什麼?PM 與 UX Designer 的區別? 或者是其他網路上相關的文章(避免跳失,就請大家自己搜搜關鍵字了:P)
這類問題其實多少也是老生常談了。但本篇文章會從下面幾個角度,來聊聊這個問題。
1. 我懂許多專業設計方法論,我是好 UX Designer。
2. 在用戶體驗當道的時代,我是 UX Designer 我最大。
3. 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UX Designer 心法走天下?
上面的幾個話題,每個都能單獨開一篇來說。但我會結合在中國 BAT 中的經驗,簡單跟大家聊聊個人目前的一些觀察。
當然這些都只能代表「一件事情不同角度的看法」,所以,理性,討論。
本文適合(1)剛學習完 UX Design 方法班的 UI、PM、PD(2)從事 UX Designer 1~3 年的設計師(3)與 ”職稱” UX Designer 合作不順暢的 Anybody
我懂許多專業設計方法論,我是好 UX Designer
曾經在某個履歷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精通 UX Design 的方法論,經常使用卡片分類/Affinity Diagram/KJ 找群痛點,Elito/Kano/Persona 來分析用戶需求,熟練 SUS/QUIS/PAST 分析用戶滿意度,《設計的方法》是我心中的 UX 聖經。
看到這幾句話時,感覺好像再次看到了剛進入 User Experience 領域的自己。剛開始作項目的時候,總覺得要是不懂設計方法、不帶入幾個設計方法,就會顯得自己不夠專業。
有時甚至極端到硬性要求時間資源,去執行所謂的正規流程,並且拿著「用戶的聲音」當令箭,逼迫團隊中的異音相信這才是唯一真理。
並不是說使用設計方法是錯誤的,如果你要從事 UX 這個職業,這些方法論都是要熟悉了解且有執行的經驗,知道何時該選擇正確的方法。但很多時候 UX Designer 常常自己反被這些方法綁架了。
關鍵點在這些設計方法可以帶來的價值
阿里巴巴的設計團隊,會定期要求設計師以項目總結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設計思考、方法論或流程。導致的結果就是偶爾會看到設計師,硬生生地在項目中插入一些設計方法。
當然他(她)對自己使用的方法解釋得頭頭是道,非常熟悉方法論的操作,但對為什麼在當時的條件下,採用這種方法卻語焉不詳。
其實這個迷思放到現在的台灣 UX 環境中也是一樣的。可以看到最近越來越多,所謂的 「UX 設計方法養成班」,似乎是只要學習過所謂的設計方法,就能分秒變 UX 大師一樣。
UX Designer 真正重要的能力,是判斷團隊或項目,當前需要什麼樣的訊息,透過選擇合適的方式,找出那些關鍵訊息輸入給團隊。
那麼,只有依靠 UX 設計方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嗎?
設計方法在什麼時候很重要?
對團隊內部來說,因為效率和成本,找到關鍵訊息可能比你執行正規化設計方法來的重要。但對外部來說,可能就不太一樣。
在設計諮詢業或者存在甲方乙方的關係時,通常會使用組合式的設計方法來搭配提案,讓甲方慢慢走向相同的共識,用中國的方式講,就是「套路」。
用戶體驗設計是具有主觀解讀性的,即使是利用定性、定量或其他嚴謹的科學方式,所取得的數據與結果。不同職位不同目的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有的從用戶體驗出發、有的從商務目標,有的人考慮的是執行問題。
這種時候, UX Designer 該體現的,除了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法增加結論的合理性以外,最關鍵的點是
如何透過設計方法來協助關係人形成共識目標,並讓關係人都能看到自己關心的東西,讓結論趨於一致。
同理,在 UX Designer 的履歷中,如果只放上操作什麼方法得到什麼結果,其實參考意義不大。更重要的是說明,因為什麼樣的條件、環境,選擇了這樣的設計方法,讓你做出的決定增加合理性。避免因為觀看的人產生質疑,沒有產生共鳴的結果就是讓後面的產出直接無效。
“ 別讓設計方法、研究工具綁架你真正該發揮的價值 ”
用戶體驗當道的時代,我是 UX Designer 我最大
傻的不要不要的。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是殘酷的。如果真的有公司 UX Team 的話語權最大的話,請讓小弟有個機會到您公司面試。
曾經聽到有 PM 跟我說了這麼一個場景,問我他該怎麼做:
我們家的 UX Designer 有天跑來跟我說,最新調研結果要調整一個功能。
我回她說:「但上次 Sprint 決定的功能已經開始開發了,而且這個功能影響不是很大,就先照原來方式做吧。」
UXD:「不管,我做 UX 的,都已經告訴你這個體驗有問題,你就直接改掉,用戶體驗最重要。」
我說:「你跟那個 UX Designer 的出發點都沒錯,但那個 UX Designer 可能還不夠專業。」
在這個場景中,PM 的心態無可厚非的是將「控管項目時程、避免耗損技術成本」當作高優先級。而 UX Designer 的角度,可能也只是想基於「實事求是的精神」,避免團隊進入錯誤的方向。
但為什麼會說 UX Designer 不夠專業呢?
別拿「用戶體驗」當道德大旗
在阿里巴巴的設計文化中,有一項「設計促進業務」是鼓勵設計師向前思考業務,發起對業務或產品有價值的功能開發。而這為了體現這個目標,有時候會看到設計師舉著「用戶的聲音」,站到了整個團隊的對立面(當然也有 KPI 的因素啦)
在商業環境中,公司所有職位角色的產出,勢必都會轉換為對應的價值來衡量。換句話說,用戶體驗的意識抬頭,其實也是為了能更好的幫助公司創造收益。如果今天過於注重用戶體驗,導致產品開發受影響,公司營運發生了問題,那即便 UX Designer 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工作,又有什麼意義呢?
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用戶體驗雖然不是隨便就能省略的事情,但絕對稱不上非有不可。千萬別為了解決問題,而製造更多的問題。
這個問題也是為什麼 UX 的發展,從注重易用性的 Traditional UX,到講求每個步驟使用對應設計方法的 Lean UX,甚至到現在大多數組織使用的 Agile UX、UX in Scrum,及現在火紅的 Growth Hacking。其實都是在找尋用戶體驗與營運收益的平衡點(有機會再來聊聊體系化的設計流程是怎樣的)。
現實的問題是如果你是公司投資者,團隊中有 BD、RD、UXD、PD,當發生財務危機需要縮減團隊時,你會先砍誰呢?
重要的是幫助團隊找尋「共識」
在我現在的設計團隊裡面, UX Designer/Interaction Designer 間常有一句玩笑話,「白天開會晚上做稿,開會才是本職」。姑且不論這句話背後的辛酸,其實某種程度反應了 UX Designer 在大型團隊中所扮演的角色。
就我個人的工作時間佔比,20% 做用戶調研 、20% 進行設計策略提案、50% 開會溝通共識,最後的 10% 才是出高保真設計文檔。
當然這個佔比,會因為不同時間點或階段有不同的調整。其實再去阿里巴巴前,我曾經在台北某間新創公司跟一群很聰明的人工作過,有時候常常會對大家有各自的堅持,導致產品進度開發時程延誤感到挫折。
追根究底,是因為大家對達到「商業目標」,有不同的目標價值選擇。所以好的 UX Designer 對團隊內部來說,應該是要
利用「組織、聚焦」的方式,幫助團隊找到商業目標與用戶體驗的平衡點、找到正確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同理心」。
所以,有時候適時放棄「用戶的聲音」,也是一種方式 :P
“ 設計成果產出有理有據,幫助產品團隊取得共識 ”
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UX Design 心法走天下?
寫了這麼多,其實想跟大家分享的是,UX Deisgner 的本質競爭力「不在懂或使用了多少的設計方法」或是「多會做交互原形或畫高保真稿」。 UX Designer 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在「觀察、總結、溝通」。總結前面兩段的內容為「借助合適方法,產出關鍵訊息」、「準確把握人心,凝聚團隊共識」兩件事情。
借助合適方法,產出關鍵訊息
需要的是有執行大量橫向項目的機會(設計顧問、設計策略類行業比較容易),透過執行項目的過程中,了解不同的設計方法是屬於「資料分析」還是「訊息呈現」、是屬於「客觀樣貌」還是「主觀狀態」。
進而理解這些方法,在不同的商業場景、開發過程、團隊分歧中,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並使用。最關鍵的是培養對投入成本與產出價值的敏感度,別成為一個 User-insight In User-insight Out ,飄在天空上的設計師。
準確把握人心,凝聚團隊共識
需要的則是較久的人生閱歷,或者是對人類心理、社會學有一定的瞭解。建議可多了解關於社會學、行為學或心理學技巧的書籍或講座。進行提案、建議或產出時,最好能了解各關係人的利益點(開發成本、利益分配、技術難度… blahblah 太多了)善用一些心理學技巧,當好團隊中理性與感性的潤滑油,並穩健的推動用戶需求實現。
小團隊中的 UX Designer 相對會比較簡單,只要找到對的產品方向,凝聚共識後就能猛踩油門前進。但相對的,小團隊的體量也很難讓 UX Designer 有系統化的產出(簡單說就是養不好)。而在大團隊中做 UX 雖然資源多,但好不容易凝聚團隊共識後,往往又會牽扯到政治、時程、資源、戰略等等亂七八糟的問題。(也是挺不容易的…)
甚至有些時候,某些事情是要吃過悶虧,才會發現原來人心是這樣醜陋的 :|(螂性。)
正確的傳達用戶需求,成為團隊的一份子
UX Designer 做的事情雖然聽起來挺新鮮,最近幾年受到大力吹捧,但其實這個職位的出現也才 20 多年,還是個小年輕。
媒體或者業界的吹捧,讓它被包裝上了過度的期待。當然也不缺養 UX Team ,來對外界傳達「我很在意用戶你們的體驗」的公司。更多時候的情況是, UX Designer 很難成為產品團隊裡面的核心成員。
但你說「用戶體驗」不重要嘛?在這個時代,它還真的很重要。但在職場中的多數人,還未真正體會到用戶體驗的重要性時,太過於標榜 UX 的專業性,某些時候正是讓人討厭的地方。
掌握核心價值,培養迎接未知領域的能力
UX 這個領域水實在是太深了,橫向包含的領域又多、差異也大,協同工作時又幾乎牽涉到所有團隊中的角色。設計師要成長需要許多的實踐和經驗,很容易就因為項目的原因,走進一個特定領域。轉換領域時,發現深耕出來的收穫,很難在職涯發展上帶來復用。
但也正是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刻你會發現什麼有趣的事情, UX 才會如此迷人(>///<)。因此也建議有興趣往 UX 領域發展的你,在前期多看看科技趨勢發展、多參與線下活動、多了解其他領域的設計師在做什麼。磨練核心方法論的同時,找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再往下深耕。
最後,也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訊息。在中國的 UX 環境中,UX Designer 在 GUI 上所能發揮的價值,已經有比較清晰的定位,甚至衡量上也已經有比較多的維度,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也都會標配 UX Team。連大專院校裡,也已經有對應的學位,人才市場也慢慢趨於飽和狀態。
而領頭互聯網公司的設計團隊,已經開始嘗試探索 UX Designer 在人工智能時代,該以什麼樣的定位存在。Amazon Echo 的熱賣正式讓 Conversational User Interface 浮上檯面。語音交互的世界裡,設計師該扮演什麼角色?AR/VR 呢?脫離界面後,沒有頁面廣告的投放,沒有顯而易見的轉化率,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衡量 UX Designer 的價值?服務設計滿意度?還是商業數據?
UX Designer 的未來,確定的是 Mobile、Web 的界面設計將會越來越少。
咳!感謝大家耐心的看了這麼多的字,這篇文章是基於曾經在台灣的新創公司、與中國的大型互聯網公司中,跌跌撞撞的經驗寫的。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正對 UX 迷惘的你,有這麼一些些的引導。當然這都只是某個角度的觀察!更多的是設計師要自己找到自己的道路。
好像不小心就寫成農場文了,哈哈哈
如果你對於這些觀點有不同的意見,非常歡迎留言給我們,讓我們能以更多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當然如果有興趣想知道更多的訊息,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喔。
下次的文章可以來聊聊「在阿里巴巴的設計流程」,跟大家分享大型團隊的協作流程會是怎麼樣的。
謝謝大家看完,如果你覺得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也請給我們贊喔!~
-Nat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