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為資深使用者研究工作者吧!

鄭婕 Sabrina Cheng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Feb 10, 2019

--

嗨大家好,開工的第一天,讓我們用個熱血的標題開啟新der一年吧XD

本期的UX四神湯想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些筆者對各階層以及在不同的團隊結構中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的工作內容觀察。

在文章正式開始之前,與各位讀者分享這篇文章的撰寫契機。在去年12月底時,筆者參加了Pic Collage所舉辦的活動,在會後筆者與幾位研究員與學生一起聊天,聊到了研究員的職涯規劃與研究評審(Review),因此想利用文章系統的、仔細的與各位讀者好好聊聊這件事。希望對各位正在規劃職涯的研究員們有幫助:)

企業組織與團隊結構

如果要聊研究員的職涯發展的話,筆者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企業組織與團隊結構了。

還記得筆者作為應屆畢業生時,為了思考未來的職涯發展而苦思許久。當時筆者考量的因素包含了不同的企業體量(新創公司、中小企業、大企業與顧問公司)與產業領域(電子商務產業、遊戲娛樂產業、汽車產業等)。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筆者發現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團隊結構

做為實習生/應屆畢業生,進入企業後其實目標很明確,就是盡快的學習並且讓自己可以儘早的獨立進行工作。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好且最有效率(而且最幸福)的學習方式之一應該可以算是師徒制。社會新鮮人要有人帶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並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夠有員工有心或是有空能手把手的教學,背後的原因除了你的人生有沒有幸能遇到貴人外,與團隊結構也有很大的關係。

舉個例子:筆者認為比起指南創新來說,Continuum更適合實習生學習,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Comtinuum的團隊結構是以總監+資深研究員+實習生為總體結構。由於團隊內缺少初級研究員(Junior),因此大部分的初級研究員的工作都必須被實習生所包攬。因此雖然壓力爆棚,但是比起總監+專案經理+初級研究員+實習生的指南創新要來得更適合實習生學習。

在Continnum,每一位研究實習生都有一名資深研究員做為導師,資深研究員已經對所有工作與任務都非常熟練,因此實習生能直接學習到成熟且標準化的工作流程。相比起來,在指南創新實習的學生,雖然每位也配有一名初級研究員做為導師,但是因為初級研究員可能還未形成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對於研究品質的把控或是甚至對某些研究方法還不是非常熟練,在這樣的狀況下,可能會讓實習生感到困惑,或是因為指示不夠明確而需要重工。

另外,筆者認為合適的導師還有一個重點:資歷盡量不要差距太大。比如資深研究員比起研究經理更適合擔任初級研究員的導師。原因是因為資深研究員更記得初級研究員可能會犯錯的地方,更了解思考的誤區,可能也更容易化解初級研究員的心理壓力等等。

因此,如果各位有機會選擇的話,不妨可以在面試時多問問HR,團隊內的結構與階層的人員分佈,公司帶新人的方法等等問題。或是在面試時看看面試官與自己的氣場合不合,觀察看看面試時的主管(通常很可能就會是導師)是不是符合你的需求,如果人生有機會遇到一個不僅能在專業能力上能夠帶領你,在工作職場倫理甚至是人生觀也能夠帶領你的導師,將會是莫大的幸福。

研究員階層

本篇文章將研究員的階層分為五層: 研究實習生->初級研究員->資深研究員->研究經理->研究總監 。

五個不同階層的使用者研究員

上述圖表是筆者以上海指南創新的職級為基礎,再簡單將研究員的階層分為五段後的分類(原職級序是研究實習生->研究員->資深研究員->研究經理->專案經理->資深專案經理->總監->副總/合夥人)。

一般來說,實習生和初級研究員會是最忙、工作量最大最雜的,但是工作難度與複雜度相對較低。而資深研究員則具備獨立研究的能力,然後也需要帶領實習生與初級研究員共同完成研究工作(當然當實習生或是初級研究員能力尚不足而無法完成工作時也需要將其他工作完成)。而研究經理則是需要對研究品質、預算人力與時程以及面對部門外的關係人。研究總監是部門的大家長,需要保證團隊的發展、健全程度、研究人員的訓練與培養等如同爸爸媽媽的工作。

以下更詳細的說明每個階層的研究員應該具備的能力與需要完成的工作。共分成兩大類:研究執行與研專案究管理團隊長期規劃與管理在許多公司中,研究的執行會由實習生、初級研究員與資深研究員所包辦。而研究相關的管理的工作則是由研究經理/專案經理與研究總監負責。

一、研究執行與研究專案管理:

1.1 研究執行-質性研究
研究實習生:
實習生需要負責準備現場設備與工具、現場的紀錄工作(錄音錄影筆記)、事後筆記整理產出(受訪者檔案、執字稿、會議記錄文件)。在訪談或是工作坊中進行輔助工作。負責報告校稿與排版,並且能夠在研究員/資深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部份報告內容。

初級研究員:
通常會負責電話訪問(負責篩選受訪者)、研究團隊的行程規劃(包含住宿安排、機票與路線時間安排等工作),等到逐漸成熟以後可以開始擔任訪談主持人(Moderator)、工作坊小組主持人(Facilitator)。在撰寫研究報告後交由資深研究員評審(Review)。

資深研究員:
需要負責研究規劃與管理,規劃專案所使用到的不同研究方法並且制定研究時程,然後依據研究規劃細分人力與任務,當然也包含質性研究執行時的流程設計(包含流程與研究工具的設計等)。而執行上除了擔任訪談主持人與工作坊小組主持人外,也需要具備擔任焦點小組主持人(Moderator)及工作坊主持人(Host)的能力。
另外,資深研究員也需要開始管理研究產出的品質,通常會從管理中間產出品質,如受訪者檔案、執字稿、會議記錄文件、郵件內文等中間文件。除了撰寫研究報告外也需要評審及修改初級研究員或實習生所產出的報告內容,並且最後完成研究報告。
最後是招募管道的管理,比如什麼管道更容易/更快能找到合適的受訪者,或是有自行建立受訪者資料庫等等。

這邊稍微插出來補充一下:筆者認為研究員在不同的研究方法下,主持能力是有分難度的,難度的排序大約是:工作坊小組主持人->訪談主持人->工作坊主持人->焦點小組主持人。而筆者通常會建議實習生或是初級研究員自行規劃自己進步的速度,在擔任過10次工作坊小組主持人或是觀摩紀錄過20–30場訪談後(大約兩到三個正式專案),可以開始在有其他資深研究員的帶領下開始擔任訪談主持人,並且在會後與資深研究員討論剛剛訪談中尚不成熟的部分。在經歷過20場工作坊或60場訪談後(大約三個正式專案),可以開始擔任工作坊主持人。經歷過80場訪談後則可以開始擔任(大約四到五個正式專案)焦點小組的主持人。筆者總結出的這個數字算是比較嚴格的數字,如果是在顧問公司擔任研究員的話,這些數字應該是可以在一年半內輕鬆達到。訂定這樣嚴格的數字的原因是因為在大陸的乙方公司中客戶經常會參與研究,並且監督研究員的現場表現,如果現場執行做得不夠好的話,客戶會隨即要求在專案當中撤換研究員,(而且可能也會說出不好聽的話),所以這個數字應該算是保證各位研究員在收集夠多經驗值的情況下,不會現場出問題的數字。

1.2 研究執行-量化研究:
研究實習生:
如果是在學校有學習到並且具備量化研究能力的實習生(如心理學系、工程學系)就需要負責問卷發布與發放、原始數據整理與基礎統計分析。如果沒有的話…建議可以去修個包含問卷設計與統計分析的課程,通常傳播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心理系都會開設不同難度與長度(一學期到四學期不等)的課程。

初級研究員:
如果是問卷調查的話,經常是只有一位研究員負責執行,如果只有一個人的話,除了需要上述研究實習生所需要負責的範圍,還需要負責樣本與問卷設計、統計分析與撰寫研究報告。當然撰寫完畢後可以交由資深研究員/研究經理評審。

資深研究員:
研究規劃與管理(規劃專案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時程)、問卷發放管理、撰寫研究報告並評審及修改報告內容最後完成研究報告。

1.3 研究執行-二手資料研究:
研究實習生:
需要負責收集競品資料、趨勢資料收集與案例分析、收集多份使用者報告並節錄與研究相關的內容

初級研究員/資深研究員:
撰寫競品分析報告、趨勢分析報告、二手使用者研究報告撰寫。

2. 研究管理- 專案管理:
研究經理/專案經理:
負責管理單一研究案的資源,包含差旅預算的審批,人力預算分配、專案風險管理等,另外也需要管理單一研究案的品質,如評審(Review)關鍵文件、與關係人或客戶確認研究方向等。

研究總監:
負責管理研究團隊/部門資源的資源,包含各專案的研究預算,風險管理等工作。另外也需要管理多項研究案的品質,如評審(Review)多個研究案的關鍵文件等工作。

二、團隊長期規劃與管理:
研究經理/專案經理:
負責研究人員訓練與培養,包含新進員工訓練、實習生/研究員訓練。Mentor制度與分配、研究員的專案內容與領域學習分配、員工間相互學習模式的建立。

研究總監:
研究團隊配置與規劃,包含多少階層,每個階層應該配備多少位研究員。研究團隊未來發展,比如推廣研究的價值、建立與其他團隊/職能的合作模式、使研究與公司策略接軌、制定研究團隊的發展與走向、協助團隊創新等。

其他努力方向:

除了研究與管理能力外,研究員也有其他的發展方向,以下也提供其他的努力方向給各位研究員。

(1) 企業體量:新創與中小企業、大企業、諮詢公司
在不同的企業體量中,因為產品與企業發展的程度不同,所以也會讓研究的需求產生不同的變化。新創與中小企業可能更重視研究的速度與彈性、大企業與諮詢公司一般會更在意研究的品質與價值。在不同體量的公司中對於文件的細膩程度會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也會接觸並考量到不同的研究方法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最重要的是研究案的研究範圍也會不同。不過當然,比起企業體量,影響更大的說不定是該公司是否肯定使用者研究的價值。

更多的訊息可以參考Conversion Lab 的Elsa大大寫的這篇文章

(2) 獨立研究員 VS 研究團隊
一個良好且健全的研究團隊,應該要具備筆者上述的五個研究員階層。然而,事實總是與理想有段距離,大部分的公司都會至少缺乏一到兩個階層,不過,研究案還是以研究團隊為單位共同執行,一個研究單位中會有不同階層的研究員共同執行的好處是可以互相討論與互相學習外,對於實習生或初級研究員來說,更有機會能夠好好享受導師制度。

然而,在許多歐美資的大企業中,研究案更多是以單一研究員為單位獨立執行。在以獨立研究員為主的企業中,大多數研究員會落在資深研究員與研究經理/專案經理這個級別,也因此這些歐美資的研究員會要求至少要5–8年以上的資歷才能夠申請。在這樣的企業中,會比較少評審(Review)的流程,(筆者個人認為)比較不適合想大量且快速成長的初級研究員/實習生。

(3)2B與2C業務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也有提到2B與2C業務中研究工作的差異處。可以參考那篇文章

(4)跨地區研究:
使用者研究使用者研究,各位研究員研究的是使用者,因此也會受到民族、文化、地區的影響,如果有機會,而且具備當地語言能力的話,拓展研究的地區,如大陸、日韓、星馬越泰印尼、歐美,也是另一個努力的方向呢!(所以筆者囉唆了很多遍,拜託大家好好唸英文好嗎XD)

(5)跨領域/產業研究:
近年來的熱門領域包含新零售、Fintech、汽車、醫療、互聯網、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ARVR、資安。這一點與其說是努力的方向,還不如說是研究員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且願意長期耕耘的方向。對於一位稱職的研究員來說,領域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對於在甲方公司擔任研究員的小夥伴來說這點應該不用擔心,但是待在乙方公司的小夥伴則是要非常注意這個事情,如果未來有考慮跳槽去甲方公司的話,你過去所經歷過的專案的領域/產業就會成為你未來跳槽的跳板:)

時時自我反省與訂定目標:
最後,想與各位正在努力的研究員分享筆者個人在做反省與訂定目標的做法。筆者在工作時,每天都會檢視自己的工作表現,通常筆者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妳今天做好了什麼?
妳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是還有不足的?
妳能怎麼改善?

每天都問自己三個問題,是壓力非常大的XD,但是也能夠幫助筆者時時審視自己的工作表現。而如果第三題回答不出來的話,筆者就會求助於其他同儕尋求建議,再不行的話就會詢問資深的工作者尋求意見與幫助。最後,在每次專案結束後,都思考自己在每個節點中所做的決定,是否有不足的地方、能夠如何改善。從專案結束後總體來看,自己在哪些技能上尚有不足,思考未來能夠如何訓練自己,也在每個專案要開始之際,為自己訂定在該專案中的目標,然後藉著一個個的專案努力進步。當然,也在進每家公司的時候,為自己訂定目標,然後經常審視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

好吧,說了這麼多,希望對各位正在努力成長的研究員有幫助。筆者在大陸學習使用者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貴人與導師,非常感謝他們對我的指點與建議。

以上,祝大家開工愉快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