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諮商六個月,我的七個學習體悟 7 things I’ve learned from my 6-month mental health journey

Shandy Tsai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Feb 17, 2022

--

我現在的諮商師Camille. She’s a loving, caring, and thoughtful person. I truly appreciate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nd conversation
圖. 我現在的諮商師Camille. She’s a loving, caring, and thoughtful person. I truly appreciate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nd conversation

經過了七年,去年八月中,我開始許久以來的心理諮商。

記得第一次諮商是大學四年級,當時對感情有很多的疑惑與困擾,和家人相處的磨合。忐忑地走進學校的諮商中心,坐在沙發上,才剛講了幾句話,我的眼淚就撲簌簌地流下,諮商師靜靜地聽我訴說,邊溫柔地遞給我紙巾。去了幾次,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忙了,就再也沒踏入那棟水泥大樓。

回來紐約後,透過朋友推薦看了原文的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決定要好好利用公司健保,預約了熟悉又陌生的諮商。因為疫情的關係,大部分的諮商都轉往線上。診所的Counselor在zoom的另外一端,詢問我

“What brings you to here?” “Do you have any preferences?”

我想要更了解自己 I wanna know more about myself.

要邁入三十歲了,我對未來的目標及去向仍不清晰
I’m turning 30s, but I still don’t know where I wanna be, where I should be

我偏好女性的諮商師,可能心情會比較自然舒坦
do prefer females, I feel more comfortable to talk

也許不要太嚴肅,可以輕鬆自在地對話,偶爾開點玩笑
maybe not to serious, I can still joke around (sometimes), someone easy to talk to

“我想我心中有個人選,應該可以試試看 I think I have someone in mind.“

於是Counselor幫我聯繫諮商師C,開始我的諮商旅程 mental health journey

1. 誠實讓我們自由 Honest is very freeing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喜歡透露內心真正想法的人,或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我害怕傷害彼此的關係、擔心對方不喜歡我、恐懼不受歡迎。通常要進入到一定的關係中,我才會慢慢敞開心房,表達自己的脆弱不安焦慮

「啊?原來你對自己沒自信啊?我以前都不知道」

或著是有時候可能意見不合,或是不喜歡某些事情,我並不會正面回應,會試著讓不滿的情緒慢慢消褪。所以當事情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我可能是忍到無法再忍,才會提出。

「是喔,你怎麼之前不說,我完全看不出來」對方驚訝的說

諮商的過程中讓我了解,如果真的想要達成理想的目標,我必須對自己誠實,坦誠地表達感受,一起溝通討論解決方法。隱瞞不僅讓自己難受,也奪去對方選擇的機會

當我對自己誠實、向對方誠實時,有可能會難過,但更多的是釋懷與自在。

2. 脆弱讓我們更堅強 Vulnerablibity makes us stronger & relatable

「你總是很正面,有時候你開朗到完美地讓我不知道怎麼和你分享」

「你每次都報喜不報憂,我們也想和你分擔你的難過沮喪」

最近,我開始練習分享自己的挫折與傷心難過。不論是對朋友,漸漸打開自己心房,述說不安孤寂;對遠在臺灣的爸媽,更坦然地分享生活;對我的感情生活,表達真正的想法情緒;在文章中,真實不避諱地寫下內心的思緒

我還是會在乎別人的想法眼光,但我更重視對自己的誠實。當對方看到的我的脆弱時,才能產生更深刻的連結及信任。更重要的是,擁抱自己的不安,試著慢慢接納自己。

「原來我們是相似的,原來Shandy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3. 學習劃「人際界線」Setting boundaries doesn’t mean conflicts. You can be assertive without hurting people’s feelings

劃出「人際界線」不是自私傲慢,是為了讓彼此自在相處。你可以堅定清楚地表達感受與期待,而不傷害彼此感情。

我一直以來都害怕衝突,害怕傷害彼此的關係、害怕對方討厭我,因此犧牲了自己的需求、忽略自己的感受。換來的可能是短暫和平的相處,但內心深處仍會有不滿的情緒浮動著。

當我越來越誠實地面對自己,更意識情緒起伏,我想要適當地表達我的需求與期待每個人都有表達的自由,如何表達更是ㄧ門學問

情境
你和室友住在一起,但他將東西放在公共空間一陣子,占用到彼此的空間,你希望他將物品移走

表達方式一
「嘿,你的東西放在客廳很久了,可以請你拿走嗎?」

表達方式二
「嗨,我想要討論我們居住的模式,現在你方便說話嗎?」
「我知道我們都希望回家是自在放鬆的,不過你將包裹和衣服放在客廳,佔用到彼此活動的空間,空間雜亂的話會讓我心情受到影響、感到煩躁,我希望我們可以保持公共空間的整齊乾淨,讓彼此都住得舒適」

一段有效的溝通是清楚簡潔的。表達方式ㄧ雖然簡短直接,但並沒有提供更多背後的想法及內容,容易造成彼此的疙瘩。表達方式二相對地更讓人願意接受,為什麼呢?因為提到共同目標 事實 感受 期待 共同目標。

關於設定與溝通界線,我仍在不斷學習,但我確定的是

界線是建立健康關係的基礎,及尊重自己的方式 Boundary is the foundation of healthy relationships and a strong sense of self-worth.

4. 意識到重複的行為模式,檢視情緒與意圖 Recognize my patterns & be mindful of my emotions and intentions

當我諮商後,慢慢發現我會有重複的行為模式。例如:時不時會打開社群媒體app,看有沒有通知、有沒有人傳訊息。我跟諮商師探討的更多是在感情上重複的pattern。

習慣不代表是不好,但如果你發現這行為導致的結果是你不喜歡的、一再發生的,也許是時候檢視探討原因。

行為 Actions → 情緒 Emotions → 目的 Intentions

我很喜歡諮商師提供這個架構:所有的「行為」,後面都會有「情緒」的存在,再追朔到源頭的「意圖」。我試著去回想每次這個行為背後的情緒,是焦慮?害怕?困惑?,然後再探討當下的目的想法是什麼。例如:

行為 Actions:滑社群媒體、打開簡訊,看有沒有通知訊息

情緒 Emotions:焦慮、不安、寂寞

目的 Intentions:想要與人連結、想要受到關注、想要打發時間

當追朔到源頭,試著想想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達到你的目的,可能是找朋友聊天、騎腳踏車、散步、畫畫、煮飯等,同時也可以減緩你的情緒。或著試著降低這東西的可觸性(accessibility)及吸引力(attractiviness),例如將手機放比較遠、關掉Wifi、調成灰階等等。說來容易,我也還在練習中!

5. 練習聆聽 Practice active listening

隨著不斷探討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我發現我對別人更有耐心,更會想要知道他們的感受及意圖 (與第四點相關)。當對方在敘述某一個事件及行為,我會更想要了解—

你還好嗎?你的感受如何? How do you feel?

讓對方繼續闡述當下的心情感受,或著是

聽起來這件事讓你感到很有壓力 It sounds like you’re stressed

試著讓對方多說一點,自己少說一點,多問點問題。讓我回想到我媽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傾聽 Sometimes, we just want to be heard

聆聽不但讓敘事者感受到被重視、我們也對對方有更多的了解;在工作上,可以應用在使用者訪談、或是與團隊、客戶建立信任。我很珍惜人與人的關係,聆聽讓我與對方更靠近

6. 省視我與家人的關係 Reflect on my relationship with my family

第一次與諮商師見面,

“Tell me about your family. what’s your relationship like?” 她這樣問我

一個人的人格養成與人際關係中,原生家庭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的感情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到親情與愛情。How your parents interact influences how you see the world.

儘管和諮商師談到我個人的感情,有時候我會回想到父母說過的某些話、浮現我們相處的場景。

例如:我媽是個很直接坦白的人,喜怒哀樂寫在臉上,情緒表達很明顯;相反地,我爸是比較內斂的人,與大家都保持良好友善的關係,但很多內心的想法卻不見得說出來。

漸漸地讓我產生一種觀念:「直接」等於「衝突」,運用強烈的字眼與口吻表達情緒,會傷害對方的感受。造成我不太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不喜歡我,因此會把感受埋在心裡 (回到第一、二點)

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了解到溝通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在不傷害對方的前提下,坦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試著找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平衡點

同時,我也了解到我對這世界有很多的好奇心,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的家庭提供安心舒適開放的環境,讓我可以放心地去探索。這讓我更感謝我的家人,年初立定了目標,想和家人更頻繁的聯繫,關心彼此。

7. 認識自己和尋找內心平靜是需要時間與努力的 It takes time and effort

過程中,有幾次不知道什麼原因,眼淚不由自主撲簌簌地流下。在對談中,我們會認真地討論背後的情緒及動機,有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壓抑已久的情緒,第一次赤裸的呈現流露。

或者,當我嘗試做些改變時,很多時候我是覺得很不自在的、緊張不安的,因為是我不習慣的模式

改變是不舒服的、脆弱的

Change is uncomfortable and vulnerable

一個月平均和我的諮商師見面4~6次,每次會面45分鐘。當諮商成為一種routine後,我會在會面前,寫下總結這週的情緒,想要討論的事項;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會寫筆記,結束後將記憶點紀錄在Google Doc。平時如果發現自己有情緒起伏,或是緊張不安,會在獨自相處時,寫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說,我一個月將近花10個小時在認識自己和省思

聽起來很多對吧?但我覺得這些深層的思考,的確是打開心房與未知的領域。平常的工作都是在了解用戶、與團隊建立關係;相反地,認識自己更是重要,許多行為是由內在影響外在的,所以我覺得這些時間和精力花費很值得 (也很耗腦)。

去年年末時,我寫下對諮商師的感謝,認為這是去年做得最正確的決定

“Ah, I appreciate you, deeply. Thank you for your kind words. It wouldn’t be what it is without you. It takes the both of us.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more about how things develop and hope things continue to go well on your ends, as always.” — 諮商師這麼回我

結語 Final Thoughts

你也許會懷疑:「真的有需要諮商嗎?我沒有好像也過得不錯啊」

對,也許諮商不是適合每個人,我是這麼和我爸媽解釋的

心理諮商像是上健身房ㄧ樣,有教練系統性的指導,可以較有效率的達到效果

與其自己在內心掙扎困惑,我相信說出來是會幫助減緩情緒的,因為你在思考消化自己的感受,試著表達科學證明表達負面情緒可以減低焦慮,增強免疫系統、舒緩身體與心理的壓力

當然所有事情,我們必須追朔回歸到意圖 Intentions

你的目的是什麼?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回到文章的開頭,我想要的是更了解自己,可以更有自信、更舒坦地做自己,相信自己的決定。而諮商是其中一個我覺得很有效的方法,他讓我學習認識自己,以一種我未曾發掘的方式成長,更坦然地接受及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有意識地感受自己的情緒與他人的情緒、更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不安與焦慮。

謝謝你,謝謝我的諮商師,謝謝閱讀這篇文章的你,謝謝認真的我自己 🙏 期待之後更多的成長與分享,如果你有諮商的體驗,我也很想要聽你的經驗

--

--

Shandy Tsai
UXeastmeetswest

Sr. Product Designer @ Duolingo | Co-Founder @ UXEastMeetsWest & Asian Creative Foundation | @shandyartadven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