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UX 三刀流》的產品體驗設計思維與知識架構

ux.3toryu
UX 三刀流
Published in
14 min readSep 19, 2022

這裡是 UX 三刀流,我們透過分享系統化的知識與大家交流 UX。

在這邊你可以獲得與 hahow 課程相同的文字版內容;並且我們不定期舉辦免費的講座、AMA、共學讀書會。關注 UX三刀流 Telegram 才不會錯過最新的消息和學習資源,並和其他 Uxer 交流!

UX 是一門跨領域的科學,透過找到用戶需求洞察、商業分析研究以及數據分析能力的應用,以三種角度動態交互、並行思考,就是 UX 三刀流的產品設計思維。本單元分為三個重點:

1. UXer 為何需要《三刀流》?
2. 《UX 三刀流》的知識架構
3. 設計上的實踐與運用案例

單元情境:

以上案例,研究員明明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想要提供更好的功能給用戶但大家為何都不配合呢?如果是從 UX 三刀流的角度思考,這件事會變成如何呢?

一、UXer 為何需要《三刀流》?

以上對話情境其實是源於大家看待單一功能的觀點不同,而討論的內容卻都是同一個產品,大家只是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專業來思考,共同目標皆是為產品做出最好的決定。情境裡每一位都表示得很正確,但產品實際上卻只有一個。

由此可知,產品設計並非追求極大化的 UX ,得從不同角度找到一平衡點,研究員的角度而言是使用者最大,應顧好使用者的體驗;工程師在意的是技術可行性以及工程資源是否分配得宜;行銷則以功能完成後公司產品在市場競爭力為切入點;營運長在意的為公司內部成本和外部影響效益,不論是哪個面向都是產品的一部分,甚至密不可分。

進行使用者體驗設計時,要能針對產品每一面向做綜合性考量。

上一單元提到的 常見UX 工作職位與所需要的能力,其實就是指一位 UX 設計師能充分應用用戶流、商業流以及數據流的能力組合,找到對產品最好的定位及策略,而並非指 UX 設計師需要深入的兼顧工程、行銷、商業或者是財務等等各方面的能力,不是需要全能的意思,而是在設計時能站在用戶需求的角度,同時也要能兼顧企業利益之間的平衡。這時,通過數據可以讓我們這些設計決策更客觀也更有效率。

二、《UX 三刀流》的知識架構

用戶流
指的是用戶需求洞察的能力,是一位 UX 設計師最核心的能力,想擁有此能力必須對截取使用者需求的觀念、工具、思維以及方法有透徹的了解與掌握;也是一種看得見以及感受得到用戶在產品間流動的能力,掌握後,能對人與產品間的互動有更深入的了解,透過人因工程、人機互動等等知識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更了解使用者個體之間的差異,探索使用者的需求找到產品與服務設計之間的機會點。

商業流
除此之外,產品的設計必須了解商業跟市場並能夠與公司的企業目標對齊,且要能協調企業裡的可用資源,因此,UX 工作者需要有商業能力,是一種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企業利益以及資源安排,找到產品價值與成本之間關係的能力,合理融入市場期待的商業價值,解析市場需求與競爭脈動,定位自家產品在市場上的優勢,且需要效率化可用資源的安排。

數據流
因為 UX 是一門科學,各位應該都認識到 UX 設計不能只是靠直覺,而數據便是一種更客觀的媒介,輔助設計師進行設計決策,此處並不是指我們要完全依數據來進行設計,而是因為透過科技與數據能幫助我們衡量產品系統裡用戶的狀態與行為,藉著這些證據幫助設計師將產品引導至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方向;透過數據也能夠幫助我們更精準掌握商業與營運流動的方向與脈動,而這些皆是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產品上線後甚至找到產品優化方向不可或缺的情報。

這張圖說明了 UX 三刀流,三種核心能力的知識架構。

為不同流的 UX 工作者於思考上的不同之處, UX 初學者(產品菜雞)從用戶流的角度出發,專注在 UX 的方法以及框架式的學習,以使用者至上的模式思考 UX 設計。

比較有經驗的 UX 工作者(產品經理雞)
在職場上累積了相對的經驗,會將 UX 設計視為解決問題的邏輯,致力尋找使用者需求以及商業目標之間的最佳平衡,當 UX 工作者擁有了更多專案經驗,並且能帶領產品團隊成為一個資深的工作者後,其充分了解設計本身無法一次到位,也能深刻體會產品研發過程裡充滿了各種不同的變數,因此知道了如何取捨完美的設計來換取企業資源的最佳配置,為了要爭取產品到市場上的最佳契機,已經開始學會運用數據幫助在設計過程進行較理性和客觀的決策。

最後 UX 三刀流的工作者(產品老司雞)
除了厚實過去累積的 UX 方法及經驗外,也因經歷過更多的產品研發了解研發過程中的種種變因,加上長久累積的決策經驗也已經具備了一種更彈性的產品決策思維,他能適時地應用自身經驗主觀的推論產品假設,並有效的掌握研發成本的投入,或者是運用數據、運用 UX 的工具及方法幫助自己主觀決策更為正確。

UX 新手可以從用戶流的角度開始,紮實感受三種能力的成長,從真正的產品研發過程探究及思考成長的歷程。

UX 三刀流的實戰地圖,分別從用戶流、商業流以及數據流的角度介紹產品研發過程,從第一階段,了解使用者需求分析到產品互動與體驗設計的細節,以及產品完成之後進到市場與產品優化的規劃。

這個實戰地圖可以幫助你把過去曾經聽過的 UX 方法,或是各種設計思考的面向更有系統及架構的整合起來。

Stage 1. 使用者需求分析:

對應到公司目標的商業策略以及產品研發的 UX 策略來思考,首先須確定「策略目標」才能引導整個產品研發的方向,為了投入 UX 專案的規劃,也必須從企業的角度來思考相關成本以及可帶來的好處,而此部分為 UX 研發的投資報酬估計,兩項皆基於商業流的思維。

在產品設計階段,必須先確定兩方向的進行,才能夠更了解設計的目標以及我們所擁有的資源限制,後則進入到「問題定義」 常見的方法包括: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方法以及設計思考,都是耳熟能詳的 UX 設計方法,透過這兩個用戶流的方法有助於我們了解設計過程,掌握及定義設計的關鍵問題,並且在接下來的「目標族群」確認中,不論從商業的角度思考產品定位點,協助我們更精準的勾勒目標族群的輪廓,對於使用族群對產品的需求有更進一步的掌握。

從人們的認知能力以及產品與介面設計之間的關係,人因工程更深入「了解使用者」,同時也會介紹常見的使用者研究與需求分析的方法,讓各位知道如何取得及收斂使用者的「關鍵需求」,在使用者需求與產品設計之間找到對使用者有說服力的價值主張,這將會是說服使用者為什麼他們需要我們這個產品的重要關鍵。除了產品使用者之外,企業的客戶、通路的合作夥伴、外包的研發單位等等,都是我們的利害關係人,也可能因著合作夥伴的商業合作架構,影響到產品設計的規格與服務發展的方式,因此,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也必須同時清楚掌握利害關係人的需求,找到我們產品發展的最佳定位。

「需求驗證」階段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需求截取的技術,我們能夠獲得來自使用者所說明的需求或是痛點,以及他們對服務的期待,然而這些需求與期待常常數量繁多,在設計思考的過程,常看到一人一張貼紙的投票方式來進行需求評測,其實此方式並不客觀,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使用者需求鑑定的可信度,因此除了運用來自使用者回饋的指標外,更要定義出產品設計的評估指標,以此衡量以及排序使用者需求,找到在這一次的專案中想精確瞄准的使用者需求。然而,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設計的產品是否擁有好的使用者體驗呢?UX 的品質應該要如何衡量?也會在這個階段介紹三個基本的評估指標。

Stage 2. 產品互動與體驗設計:

「概念設計」階段會先用成本管理的思維探討產品研發時如何找出最小可行產品方案(MVP),以及解析產品常見的商業模式,這兩個商業流層次的思考關係著產品在商業服務上的長相,也會影響到產品設計過程的使用者體驗。

「互動設計」當今的體驗設計應用範圍通常是指軟體的 UX 設計,所以我們必須先認識此領域的重要科學 “人-機互動設計(HCI)” 更有系統的從人與電腦的互動關係展開使用者的需求,並進行人與電腦溝通的資訊架構設計,後續的單元才會進行到 UIUX 設計師熟悉的使用者介面設計流程。

從用戶流的思維學習,實用的使用者「介面設計」原則,產品「原型設計」以及測試的要領,並且從對應企業目標所訂立的各種指標,進行產品設計的評論會議,對產品的設計概念進行更完整、更全面性的評估收斂「驗證」。接下來,在產品完成概念規劃進行「開發準備」之前,我們會完成一份產品的需求文件規劃書,以此份產品需求文件作為未來研發過程裡,與不同團隊之間的精準溝通。

最後,會帶各位熟悉幾種典型的軟體開發流程以及專案執行的方式,讓產品研發的專案能夠順利啟動。

Stage 3. 進入市場與產品優化:

「產品發佈」是迎接產品進入市場的開始,真實驗證產品設計的過程,在這個階段需要從商業流的角度為產品擬定適合的進入市場策略,幫助產品開始接觸第一批的目標族群,透過增長策略「獲取用戶」根據各種數據指標的設定,讓設計者能夠更客觀掌握產品上線後的情況,由於現在網路宣傳的管道很多,要接觸到潛在的使用者,除了手機、App、社群軟體、入口網站、搜尋引擎等等之外,使用者也可能來自於朋友的推薦連結、網路廣告,或者是由物理世界透過 QR 碼加入服務,因此,需要一套全鏈路的思維,為來自於不同來源的使用者規劃他們與服務接觸的體驗,並且思考讓使用者擁有最棒的首次使用經驗。

再者「回訪動機」會思考如何讓使用者持續使用服務,包括建立其對產品長時間所累積下來的忠誠度,通過設計使用者的忠誠度迴圈確保你的服務有再次被使用者使用的機會。近年來,遊戲化的互動設計是一種常被應用於使用者動機營造的方法,這裡會帶各位從 UX 的角度了解遊戲化設計背後的成因,以及如何執行。

「設計運算」當產品即將上線接觸使用者,我們必須預先規劃如何收集來自於使用者的互動數據,這些數據為使用者在產品上真正互動的使用行為,對 UX 設計師檢視產品設計的假設與驗證有非常大的幫助,也會在數據加入的情況下,重新為各位介紹前面單元的設計思考,讓各位用運算式的設計思考思維了解產品如何與數據併行,並找到迭代的方向。由於產品開始擁有第一批的使用者,每天都有不同的使用者與產品互動,而我們便能開始通過使用者回饋了解產品設計的優點與缺點,透過使用性工程建立產品的使用性評估實驗,更科學的找到產品設計的優化方向。

「數據證據」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協助,能夠更自動且聰明的為產品建立使用者的個人化體驗,會和各位講解 AI/UX 的觀念,了解 UX 設計師可以聽得懂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產品設計時的應用。當擁有了市場及使用者的回饋,你可以透過一份“產品-市場的適配報告”幫助主管以及合作夥伴了解產品的經營情況,讓合作的每一個利害關係人更好掌握產品現況,而由於軟體產品無法在設計時便一次到位創造最棒的使用者體驗,因此,我們總是在每一次的改版追求產品再一次的「迭代與成長」,而使用者的回饋與建議很多,UX 工作者需要對於迭代有更全面性的理解,才能為下一代產品規劃合理的迭代改版。

最後,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每一家企業也可能同時擁有多項的產品,因此,UX 設計師要能站在公司的角度,以此高度思考產品的組合,讓產品與產品間有綜效的產生,以找到產品最適合的生命周期安排,創造企業及品牌效益的延續性。

一位 UX 的設計師,特別是修行 UX 三刀流的設計師,應該用一種更科學的角度來探索使用者的需求,找到使用者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平衡,此處指的企業可以是你自己工作的公司,也可以是你創立的新創公司,無論如何,在企業有利可圖的情況之下,才能夠投入資源發展產品,也唯有如此,UX 設計師所設計的產品才有機會被研發出來,產品團隊也才有機會驗證自己的設計假設。

設計者最大的成就,應該來自:
自己所設計的產品,能夠到達很多使用者的手上。

三、設計上的實踐與運用案例

接著介紹不同類型的 UX 工作者在工作過程運用三刀流技術在設計思維上有何不同,透過以下情境一起來看看吧 👀:

有一天某家電商公司的主管,想要通過收集客戶的資料讓顧客在註冊網站的過程中多填寫一些個資,目的是幫助公司掌握更多客戶情報以作為聯絡以及後續行銷的用途…

產品菜雞這麼說…

使用者至上的產品菜雞了解使用者不喜歡填個資,因此反對公司的這項政策,認為這樣只會讓客戶反感,所以主張不要讓客戶填寫個資,菜雞本身主張並沒有錯(確實沒有使用者喜歡漫無目的填寫個資^^)但他卻未考慮到公司的需求,只是單方面放大使用者的立場,這樣的溝通在實務上很難被主管所接受。

產品經理這麼說…

稍有經驗的 UX 工作者,產品經理雞會兼顧企業跟使用者的需求,他支持讓使用者在註冊網站的過程裡填寫個資,但前提是公司必須要審慎的評估每一個收集資料欄位的必要性,等於公司應定義取得哪一些關鍵資料能夠達到行銷推廣的目的,以此避免使用者花多餘力氣填寫過多的註冊表格。

產品總監這麼說…

UX 二刀流工作者產品總監雞,對於追求商業目標以及用戶需求的平衡有更深的體悟,希望能夠完整的收集客戶的資料,也追求不影響使用者的體驗,因此,提出在註冊的過程中讓顧客盡情的在網站上瀏覽,直到購買才要填寫表單,在填寫寄送資料時,客戶自然會填寫完整個人資料。使用者認真的填寫每一個欄位的資料,還會協助網站檢查資料的正確性,如此一來,既不違反使用者填寫的動力,又能達到公司收集資料的目的,

產品老司雞這麼說…

擁有 UX 三刀流的產品老司雞表示,前面的 UX 規劃雖然都很好,但卻只能收集到已購買產品的客戶資料。他進一步提出,可以應用網頁表單與瀏覽器自動填寫的功能,一致的對應所填欄位;也提出讓還沒有購物的訪客在瀏覽商品過程中,依據對於商品的喜好進而引導至公司的社群網站,透過其關注進而與尚未消費的客戶保持良好聯絡關係。

從以上例子可得知:

用更全面性的角度看待產品設計, UX 設計師可以更兼顧各方利益,讓產品的研發更順利!

結語

在這單元,介紹了 UX 三刀流與產品設計之間的關係,以及從三刀流的角度所發展的產品知識架構地圖。透過例子幫助各位了解,如何同時思考用戶、商業以及數據在產品設計上的重要性。下一個單元會進入到第二階段,了解產品設計時,如何進行使用者需求分析。

看完這篇文章,認識了 UX 三刀流所具備的三項核心能力後,哪一流是自己最需要加強的呢❓而是遇到了什麼樣的情況讓你覺得需要加強呢❓

留言和 UXer 們彼此分享看看吧!
或是看看其他人在 共學筆記 上的想法唷~我們下一篇見!

by 助教 Janel& Lucy

註:
加入UX三刀流 Telegram,獲得更多免費學習資源。
若你想收藏影音版的內容,或是重複收看的需求,可以參考 hahow 的「用戶x商業x數據 | UX‧三刀流產品體驗設計」版本:)
或持續關注 medium文章,觀看免費的文字版內容。

作者資訊

經歷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