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霸型選手的2020 Fall HCI/UX 美國研究生超詳細申請總結

Kay Zeng
UX Pacer

--

OUTLINE1)錄取結果
2)背景+gpa/GRE/TOEFL
3)確定方向+自我定位+選校策略
4)作品集
5)SOP
6)推薦信
7)總結

0)寫在前面的一些廢話

首先恭喜2020fall拿到offer的所有同學(包括我),在hci/ux申請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門檻水漲船高的情況下,我們做到了,congrats!!

2020確實是很困難的一年,從COVID到世界局勢的動蕩,讓大部分拿到offer們的同學在心裡默默的擔憂,有的同學選擇了defer,有的還在堅持準備去闖一闖。關於defer與否的分析相信一亩三分地裡大家都討論的不少,這裡就不再說了。無論你是

A.2020準備照常出國

B.已經選擇了defer

C.準備申請2021fall

D.正在猶豫要不要出國讀研究所

希望大家都可以保持初心,相信自己無論怎麼樣都會保持好自己的步調,朝目標前進。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在焦灼的盯著關於領事館,機票,疫情的各種新聞動態。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打算好好的寫一寫申請回顧 。因為覺得申請中的思路和細節才是最值得參考的部分,所以本文會有點長。覺得囉嗦的跳讀就好 :)(但看我寫這麼多的份上希望大家多多claps再走嘛)

1)錄取結果

AD (按日期)03-06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MS HCIM
03–06 CCA / MDes Interaction Design
04–18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04–2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MSI
04–29 ACCD / Media Design Practice
07–16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M.S. HCDE

HCDE的錄取來的很突然,7/16補發的一個offer。原因是今年defer的人有點多,錄取人數不夠,HCDE決定rolling錄一些同學。(目前我在HCI群里看到的收到這個late offer的大概有八九個人?)

RejCornell / MPS
IIT / MDes
Pratt / M.S. Information Experience Design
Waitlist (=被拒)Northwestern / M.S. Engineering Design Innovation
SVA / MFA IXD
最後還是決定去uw啦

2)背景+gpa/gre/toefl

HKBU (2019畢業) Major: Visual Arts (Design Track) + Minor: Computer Science

GPA: 3.04 | T: 113 | G:317+3 (容我等下解釋為什麼我成績差的問題

在校時的project經驗:由於本科集中上了很多experience design/interaction design/human-machine interface/product design/creative media相關的課,所以積累的相關project算還挺多的。參與過一兩次隔壁data journalism的data vis項目。

一次RA的經驗:大三幫一個德國教授研究跟maker-space和design tool相關的課題。

Extra curriculum:有幾次startup的經驗,比較常參加design的conference和workshop(來認識一些有趣的設計師和行業人士),在makerspace設計和教學stem相關的creative workshop/project。

makerspace裡認真焊電路的小朋友

遞交申請前的工作經驗:做過graphic的intern+在agency的uxui part-time

關於我的成績差的解釋:我是那種沒興趣就不想做的人(這樣很不好,我後來反省了),大一到大二上通識課完全沒有好好念書。直到大二下開始上了很多自己喜歡的課(設計、藝術史、CS)之後,才發現自己認真讀起來學術能力還ok,essay/project基本全A,所以last 60 credit的總gpa才追到了3.7。雖然gpa在不同的學校眼裡佔比重不同,總gpa低也不意味著你一定跟好學校無緣,大部分的學校還是會綜合考量你的gpa/作品集/ps。但還是要說,千萬不要像我這樣,輕視gpa是不對的,在申請過程中你會因為gpa一次又一次焦慮和擔心,甚至不敢申很top的學校。關於GRE,因為大部分的學校都不需要GRE,我只抱著嘗試的態度考了一次,也沒有好好複習(做題不適應本性暴露)。也請不要像我一樣。好好準備,好好考試

3)確定方向+自我定位+選校策略

方向這個事情,如果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做設計,或者是在大一大二就發現自己對hci/ux感興趣的話自然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趁大學的時候多累積一些project和相關的工作經驗,多學習一些相關的課程。

雖然我在大二的時候知道自己想做hci/ux相關的東西,我對具體要從事哪個方向是不清楚的。直到認真瞭解之後才發現有很多細分的方向,有很偏人機交互research的,有很general human centric design的,有pm面向的,有偏教育/娛樂領域的ux,還有 AR/VR/wearable/robotics這類的。

在大四確認自己會gap一年申請後,就開始想關於選校和自己具體想讀的方向。其實一開始有考慮過要不要去加拿大和歐洲,但是後來覺得無論能不能留在國外,我都想去讀一個自己真的很喜歡的項目,所以還是毅然決然選擇了美國。(所以其實大部分topuxschool.com能找到的學校我都看過一遍)

為了能讓自己對美國的項目有個更全面的瞭解,我先是target了美國總共32個項目(包含藝術院校),把他們的網站和課程的偏向先大概都整理成一張表,然後進行第一次的篩選。因為我的研究生學習方向priority大概是ux research/human-centric design > cognitive science > data science/engineering,所以第一遍選出來的學校的curriculum大多都是能cover到這幾項的。像是有一些太偏重creative media/art/pm/engineering的項目我就都先篩掉了。剩大概16個項目,最後去認真瞭解他們具體課程設置/師資/畢業後career的發展情況/地理位置/是否是stem/口碑及排名,去做一個排序。

確定選校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己有個清晰的定位。對於我來說,我在本專業中的各種project/extracurriculum的經驗都是我的優勢,我對human-centric design的熱忱和我在practice/調研/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思考和理解也是我的優勢(對!你沒看錯!這可以是你的優勢,寫SOP的時候是有用的),而我的gpa就是我無法挽回的致命傷。綜上,覺得我申到top的藝術院校的幾率應該是比申到top的綜合院校要大。然後在作品集和SOP好好準備的情況下,申請到top的綜合院校也還是有可能的。所以最後的選校策略就是:藝術綜合混申,3~4個top tier,4~5個tier 2,1~2個保底項目。

最後確定的選校表格。我申請過程中無論是選校,寫sop,整理作品集,還是追蹤各種成績/推薦信提交狀態/錄取情況(見下圖的tags)都使用的是Notion

在定位和選校的過程中有咨詢過很多的老師,業界人士以及學長學姐。多問問別人固然是好的,但不要太依賴於別人的建議/經驗之談,最好是自己去蒐集資訊做判斷。只有你最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熟悉你的人可能僅憑你提供的片面信息就會對你下不太可能到申請某某學校的定論,或者盲目覺得你可以只申請top的學校不需要保底。這個時候一定要腦袋清醒,判斷什麼建議可以聽,什麼是無效的信息。申請研究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剖析和瞭解自己的過程,選最適合自己的策略才可以maximize自己的優勢。

4) 作品集

在2019的5月把final year project做完了之後,差不多休息了一個月才開始plan作品集的事情,大概認真做是從7月份開始的。

做作品集之前要research好各個學校對作品集的要求,某些學校對project的數量和類型是有要求的。大部分的學校應該是接受website link的,某些學校可能需要你做pdf version,只有個別的學校是沒有作品集要求的。

知道了每個program對作品集的要求以後,先列出來有哪些作品是可以整理整理直接用的,哪些topic不錯但是需要重新做。我當時準備在作品集中呈現4~5個作品,其中可以直接用的project有human-machine interface的course work和我的final year project(speculative design,做了一個能聽到周圍的電磁波以此幫助人類尋找外星人的wearable device)。然後需要重新做的是xd課做的關於中醫診所的一個app design project。整理完前面的作品之後,看剩下多少時間來決定做1或者2個ux design challenge。

我覺得無論是轉專業還是設計學生,最好是選一些自己真的感興趣且有想法的topic去做。一是因為發掘問題本身就是設計能力的一部分二是這樣在做和整理的過程中都會比較有動力。這些作品也會側面展示自己的關注點,性格和設計風格。比如說我自己的design interest spectrum還蠻廣的,從很實際的商業應用,到社會議題,到很天馬行空的speculative design,再到interactive art installation,都有做過相應的作品。我想要admission officer能看到我的這一特質,那麼我在做作品集的時候就會盡量每一種作品都涵蓋到。

4~5個作品裡面也要分好大project和小project的比例,如果每一個項目都很heavy,做的時候就會很累,作品集也會沒有一個著重點。我的作品集裡面比較想突出的是我的fyp和中醫診所app,別的作品控制在這兩個作品篇幅的1/3到1/2。我大四的時候就已經有跟教授講過我要想去念研究生,所以當時做fyp的時候我的supervisor有說過「可能到時候看作品集的老師就會對你印象深刻記得你是那個要找外星人的學生」(笑),作品集能有一些記憶點還是很重要的。最後我在pdf version裡面放了4個作品,在網站上除了這4個作品之外還包含了其他類型的項目,畢竟網站沒有篇幅的限制,可以放多一些項目。

我的作品集pdf封面長這樣

正如所有之前寫過經驗貼的同學所說,作品集一定要注意storytelling和design process的展示,感覺這強調一百遍都不為過。要講述你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做調研>如何構想出解決方法>如何做選擇>如何收集反饋做迭代,而不是只是乾巴巴的去丟一堆prototype和圖片給結論。做的過程中可以多去bestfolio上參考一下其他的設計師是怎麼呈現作品的。也可以讓學長學姐或者業內人士幫忙review一下,看看有沒有設計過程/信息的缺失導致別人對project的某個部分不理解,或者是還有哪些地方表達/展示的不夠好。

至於visual的部分,有能力的話還是要做的好看一些,graphic底子不好的話那就盡量做到整潔大方。最好是可以把網站做成responsive的頁面,ui上要能設計出自己的風格。如果你的coding功底很好,那麼你可以自己code一個網站來展示這方面的能力,如果不打算自己code的話,可以用webflow/squarespace/wix來建站。

5) SOP

我覺得寫SOP的過程就像是把自己的學術背景,個人經歷,project和工作經驗,變成一張張的牌。然後SOP的目的就是讓admission officer對你有完整立體的認識,並證明你是有資質且適合去這個項目念書的。所以你就要用為數不多的牌,在有限的篇幅中,盡可能多的去target他們想要看到的點。這個過程也會幫助(逼)你想一些之前之前沒想過的問題,是一個很好的自我剖析和檢視的過程,拷問你跟這個field以及你所要申請的項目有多契合。

那麼怎麼找要target的點呢?因為大部分的學校都有給出基本的essay questions,先把所有學校的問題/要求都列出來整理成一張表(申請過程就是會有很多張表,你要跟表做好朋友)。然後交叉對比把問題都分類整理之後,發現大部分的學校都要求要寫到以下的幾個點。

1. How have your previous experiences/activities prepared you for this field and this program? 過往經歷如何讓你適合這個field/項目
2. Why this program? Your reasons for undertaking graduate work. 選這個項目的原因/選擇在這個field進修研究生的原因
3. Academic interest 學術興趣
4. Professional goal/Vision for your future 未來的職業目標/願景

下一步就是將這些大問題拆分整理成更詳細的小點。看看牌庫中的牌能夠target到哪些點,怎麼組織這些牌的擺放去講一個故事。

1. How have your previous experiences/activities prepared you for this field and this program? 過往經歷如何讓你適合這個field/項目這個問題整理一下就會變成1)結合你自己的理解,瞭解這個項目和這個field的特點,以及需要的專業人才的類型。2)挖掘我的學術背景/個人經歷/工作經驗/project經驗裡面有哪些可以當牌打。3)選擇1)和 2)中能對應上的點和牌來詳細敘述,如果說有一些點你的經歷完全match不上的,要揚長避短,不要寫進去。放大興趣點/能力點/經歷跟項目match的部分。eg1.這個field需要 a.能夠使用跨學科的知識(設計+科技+社會科學)b.需要很實際的research,也需要一些創新的想法,c.對這個field有一定的熱忱。那我就迅速從牌庫中找到 a.本科學術背景:major設計+cs的一些知識+上過文化研究/人類學/藝術史的課程有一定的人文關懷 b.實踐經歷:做某某project用研過程+creative output c.human-centric design融入了我的生活,我如何在平日生活中用這個方法解決問題並measure impacteg2.轉專業型選手,可以著重強調ux調研過程跟你之前的工作/學術經歷的相似部分。eg3.從很細微的角度入手,比如某次經歷你發現科技快速發展,使得很多人被科技排除在外,所以你認為這個field是可以讓科技課貼合不同的人的使用,點出來inclusive design和accessibility是你想要著重研究的點。然後去講述一些你在ux和accessibility的一些project/嘗試。找到了點,也找到了牌,不著急,繼續看下一個問題。2. Why this program? Your reasons for undertaking graduate work. 選這個項目的原因/選擇在這個field進修研究生的原因把這個問題整理一下按照下面的123排序,就是一段故事。1)自己是怎麼一步步進入這個field的2)這個時間點讀研究生的動機3)研究生選擇這個項目的原因仔細分析的話,本質上 1)跟 2)的故事問題1已經有回答到。當你發現問題2的點跟問題1的點有一些共享的牌可以打,那就絕對不要浪費篇幅,在講到某學術背景/個人經歷/工作經驗/項目經驗的時候就要同時address問題1跟問題2裡面的點。這樣就有了自然的過度和承接。寫SOP一定不要一段就只回答一個問題,這是一篇essay,不是問卷qaq而 3)則是要去找項目的偏向和課程上有哪些跟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契合,可以彌補之前知識面/practice的缺失。講完這個可以同時過渡到 3. Academic interest 學術興趣然後剩下的問題也都差不多用這個思路解決。利用好每一張牌,組成一個連貫的故事,精准的target學校可能想看到的點,且行文流暢。

在有了first draft之後,剩下的就是做好research,根據每個學校具體情況不同修改故事里的元素,故事的側重點,自己在故事里的興趣點/能力點偏向。比如原本按照A校比較重設計的的偏向寫的draft,挪到偏研究和開發的B項目,那人文關懷和創意的部分可能就要少講一點,或者用另一個項目的經驗做替換。但是無論你的牌怎麼打,故事怎麼講,請記得發自內心的熱忱是能透過文字表達出來的,真誠才是最能打動人的必殺技

寫SOP的過程其實蠻好玩的,比如我寫完A校的SOP,在寫B校的時候可能會對同一個問題有了不同的答案。寫到最後可能跟first draft已經很不一樣了。所以不要害怕有新的答案,也不要覺得重新修改故事很麻煩。跟作品集一樣,SOP也可以多找人幫忙看看,在跟其他人討論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收穫新的靈感 ~

6) 推薦信

推薦信最好還是準備好2封學界的+1封業界的。怎麼去找到可以給你寫推薦信的人呢,這就要靠自己平時多跟教授互動,或者多參加一些活動來認識業界人士。

學界的推薦信我找了我在系裡面關係最好也是跟這個field聯繫最緊密的兩個教授,其中一位是我fyp的supervisor,兩位都有出過關於hci/ux的書,且都在香港co-host過大大小小的conference。而剩下的一封我找的是Cesar Harada(歡迎去看他的網站,他的項目都很有趣),他在香港創建了兩間makerspace,自己開了一個做robotic的公司,然後現在成為了HKU新開設的設計項目的其中一個lecturer,在業界非常活躍,致力推動maker-culture和design thinking的教育。認識他的過程也蠻有趣的,第一次見到他是在學校的guest sharing,因為我對他在makerspace里帶著小朋友一起做的project很感興趣,結束之後跑過去跟他聊天,表達我有想要加入的意願之後,交換了聯繫方式。後來在一個conference上又見到他,他也有認出我,聊完之後順利得到了加入他的makerspace的機會,幫忙帶workshop做project。也因此幸運的得到了很多額外的設計經驗,且從這個超級大忙人的手裡要到了推薦信。

要推薦信不要太突然,最好是有提前打過招呼說自己有讀研的意向,這樣他們對你在課程/project上的表現可能會有額外的記憶點。身邊有朋友碰到某些教授只願意幫忙發5封推薦信的情況,所以最好還是準備4個幫你寫推薦信的人比較穩。然後就是可以自己準備一個推薦信template問問他們需不需要,畢竟這些教授和業界人士都很忙。

7) 總結

本來還想寫寫時間線,但後來覺得找到自己的節奏還是蠻重要,我之前也看了很多經驗貼的時間線,但因為大家的準備情況性格背景都不一樣,所以最後也沒有什麼參考性。但GRE和TEOFL還是早點考比較好,不然你後期到11、12月會壓力很大。

以及就是很老套的要感謝所有幫助過和鼓勵過我的人,和所有不吝嗇分享自己的申請經驗的前輩。我很幸運的能夠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往我喜歡的方向前進。Hope what draws us into the field can always be the one to motivate us.

--

--